再障是Ⅳ型变态反应导致的疾病

作者:韩少坤

1. 简介:

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人们日常遇到的皮肤过敏,皮肤骚痒、红肿,就是一种变态反应。

Ⅳ型变态反应 是由特异性致敏效应T细胞介导的。此型反应局部炎症变化出现缓慢,接触抗原24—48h后才出现高峰反应,故称迟发型变态反应。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T-细胞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使机体处于过敏状态。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时,致敏T细胞识别抗原,出现分化、增殖,并释放出许多淋巴因子,吸引、聚集并形成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甚至引起组织坏死。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再障) 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造血系统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亦即再障是由Ⅳ型变态反应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2. 发病原因

某些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微小病毒B19等)、应用骨髓毒性药物、接触有毒化学物质、长期或过量暴露于射线是再障的高危因素。各种诱发Ⅳ型变态反应的因子等,虽然证据不够确凿,但许多药物及化学物质都和再障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应详细调查患者发病前6个月内的用药史、化学物及毒物接触史和暴露史。

3. 发病机制

传统学说认为,在一定遗传背景下,再障作为一组异质性“综合征”可能通过三种机制发病:原、继发性造血干/祖细胞(“种子”)缺陷、造血微环境(“土壤”)及免疫(“虫子”)异常。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在原发性获得性再障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再障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造血系统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4. 临床表现

国际上,再障分为重、轻型,我国相应的分型是急性和慢性再障,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及感染。一般没有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即癌化趋向)。

1.贫血:有苍白、乏力、头昏、心悸和气短等症状。急重型者多呈进行性加重,而轻型者呈慢性过程。

2.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其次有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肤粘膜感染等。感染菌种以革兰氏阴性杆菌、葡萄球菌和真菌为主,常合并败血症。急重型者多有发热,体温在39oC以上,个别患者自发病到死亡均处于难以控制的高热之中。轻型者高热比重型少见,感染相对易控制,很少持续1周以上。

3.出血:急重型者均有程度不同的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皮肤表现为出血点或大片瘀斑,口腔粘膜有血泡,有鼻衄、龈血、眼结膜出血等。深部脏器可见呕血、咯血、便血、尿血,女性有阴道出血,其次为眼底出血和颅内出血,后者常危及患者生命。轻型者出血倾向较轻,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内脏出血少见。

虽然大多数再障是原发性的,但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仍可提供一些先天性再障和继发性再障线索。

5. 治疗方法

内毒素是人体巨噬细胞最敏感的激活剂,诱导产生IL-1、TNF-a等恶液质素,释放大量炎性因子,导致机体内“健康杀手”-自由基过多堆积,是造成人体衰老、诱发过敏性疾病和癌症的重要内因。口服可食用的细菌内毒素制剂:一可有效拮抗肠道内毒素移位,二可发挥免疫刺激调节作用,当人体多次接触细菌内毒素再次给予高剂量的细菌内毒素时,人体仅出现轻微的反应或不反应,建立免疫耐受,有效的抑制单核巨噬细胞过度表达引起的炎症反应。临床应用表明:口服红螺菌内毒素制剂三至五个小时后,再障病人的红肿痛热症状即可得到缓解,十多个小时后受累器官会慢慢恢复部分功能。

内毒素和凝集素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高效引火发怒剂和生物调理素,凝集素作为丝裂原(mitogen)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临床上常用植物血凝素PHA、刀豆蛋白A等,可使70%左右的T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内毒素可以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唤醒人体先天性的自愈功能,打破机体免疫耐受状态,全面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对病原菌进行吞噬杀伤消灭和清除诱发Ⅳ型变态反应有害毒素。并高效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