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他是双流的“活字典”,一点也不为过!|刘伯谷|文学|双流足征录|双流县|王泽枋|藏书
他嗜书如命,家中藏书过万册;他著书立文,为双流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是“三活先生”,被双流人称为“活地图、活字典、活史书”;
他形容自己是“爱书、对书、聚书、藏书、用书”的“五书老人”。
他就是王泽枋。
╱ 腹有诗书气自华 ╱
王泽枋老人出生于书香门第里,家族中人多爱读书,也曾出过举人、贡生等。
在王泽枋老宅的堂前楹柱上有一副木刻对联,上书“诗书中岂能少取;衣食外何必多求”。
王泽枋说,这副联对自己影响至深,受用匪浅。按照联中传达的家训,他这样做人,也这样做事。
王泽枋(右)接受记者采访
他的家中藏书丰富,已逾万卷,而这些都是他数年来节衣缩食,用尽所有积蓄购来的。
他的家正如清代双流鸿儒刘止唐先生诗中所说的那样“四围书史一匡床,留得菁华斗室藏。高卧颇同陶处士,逢人休问鲁灵光。”
爱书之人必爱读书,王泽枋在学生时代就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代表性文学作品。他说,自己当年读中外名著时,曾给自己规定过“三结合”,即作品、文学史、文学评论三者交互阅读,“所得知识,甚是系统,获益匪浅,受用终身。”
时隔数年,王泽枋还可以将英国文学、法国文学、俄罗斯文学、美国文学、拉丁美洲文学以及中国的魏晋南北朝小说、唐宋传奇、明清小说、晚清谴责小说和唐诗宋词元曲、历代笔记等结合起来侃侃而谈。
有人为王泽枋刻一方闲章“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谓是王老人生经历的写照。
╱结缘编志美名扬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981年,王泽枋被借调到双流县政协文史委任文史专干。
在政协工作三年,王泽枋编纂的3本“选辑”,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多次受到省市政协的表彰和奖励。
1986年,由于编撰双流县志需要,要寻找清代学者刘沅孙子刘咸炘留下的《双流足征录》手稿。为此,在那个交通远不如现在方便的年代,王泽枋多次搭乘公交车往返于成都与双流之间,早出晚归几个月。
另外,这部手稿用的是繁体字,而且多是草书。因而有时为了求证文章的真实性,王泽枋还要查阅大量文史资料进行佐证,有些书籍是图书馆里典藏借不走的,王泽枋只能用笔将所需要的章节记在本上。
看到王泽枋如此辛苦地整理,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终于被他感动,答应将《双流足征录》破例外借,但只有两册,头册已经散佚。不过,王泽枋还是如获至宝般将书收好。
十多年后,一次机缘巧合,王泽枋遇到了刘咸炘的儿子刘伯谷老师,并聊起了《双流足征录》。
刘伯谷说父亲只留下了一本,王泽枋想起在市图书馆借阅的两本,经过对内容的交流,凭借丰富的文史知识,王泽枋纠正说“应该有三册才对”,后经刘伯谷老师与市图书馆联系后,这三册书得以完整,此段也被传为文史界佳话。
王泽枋(左)为记者讲述陕西街的故事
王泽枋还曾担任过《双流县志》的副总编辑。《双流县志》出版发行后,曾获得国家级二等奖。
2004年春,王泽枋又编写了一百名人传。当年底,40万字的《双流100名人传》脱稿。王泽枋回忆说,为此书他算是足不出户,全靠自家藏书满足了资料的需求。
《名人传》出版之后,社会反响强烈,该书也为宣传双流历史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泽枋说,他之所以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略有成果,除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外,更要感谢读书给他带来的一切,“一辈子读书,我感觉很好。”
国学大师季羡林直至耄耋之年还在告诉人们“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当今社会,知识的大门依然为我们每一个人开放,求知欲多一分,物欲就会减少一分;多读一本书,灵魂就多一次感动。与书结缘,人世间就会减少很多纷繁。
编辑:杜娇
审核:周星云
来源:空港融媒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