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亏损10亿,是电子发票引起的?
4月12日,顺丰因Q1财报预亏11亿的利空消息,股价再度下挫。
各种分析文章之外,一个有趣的话题是:
电子发票正在影响顺丰的营收。
顺丰从起家以来,一直在快递企业的价格战硝烟中独善其身,以高客单价下的时效件优势,几乎垄断了大企业客户的高级业务,其中就包括大额发票合同寄送等财税法相关业务。
2020年,随着政策的持续推进和电子加密技术的成熟,国内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发票元年。
两个现象叠加,电子发票、电子合同,真的动了顺丰的蛋糕么?
需要邮寄的文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个人发票和企业发票/单据/合同。
其中个人发票由于高频、数额小,在线下邮寄时期,并不一定需要动用“顺丰”这种高价的快递公司;
企业发票(采购等环节的增值税发票)和合同,由于文件内容重要,往往会通过顺丰邮寄,也就说图片中提到的“高端商务客户基本都是顺丰客户”。
据顺丰披露,其月结客户(即企业客户)占公司业务量将近一半。
也就是说,当我们讨论顺丰文件快递的蛋糕时,原本的个人发票并不应该涵盖在内。
其中,企业发票多指与财税相关的报销、费控相关,企业合同往往与签约盖章等动作有关,二者在目的和技术实现上不同,但在电子化过程中对纸质邮寄产生的影响相同,故放在一起讨论。
整个中国,每年大概会开出几十亿张发票(目前尚无具体数据,以深圳前海一年开具1000万张发票为计量单位),仅劳动合同每年就会签署6亿份,更不必说其他商业合同的数量了。
数目如此庞大的“纸张”,原本都由线下邮寄,现在部分变成了电子化,的确会触动顺丰的蛋糕。
在电子签约/费控厂商BD(商务拓展)时,往往也会将电子化能降低文件快递费用支出作为优势。
以e签宝给出的数据为例,对绝大部分使用了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的企业来说:
合同管理成本有效降低95%,其中每年节省人力成本上百万元、每份合同快递成本平均节省15元、打印存储成本接近为0。
这些降低成本、提高实效的数据,会实打实打动企业。
再加上2020年疫情的影响,更多企业出于主动和被动的原因,会选择用电子发票/合同代替纸质沟通。
仅以发票这个领域来说,2020年电子发票数量已经超过了纸质发票,约为 250亿份,而在2019年二者还是持平的状态。
这很容易启发大众,正如之前的“打败柯达的并不是其他相机,而是手机”“干掉ATM机的是移动支付”。
这也是此次顺丰的亏损会有“影响顺丰的根本不是同行,而是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等等的迅猛发展”声音出现的原因。
但真要说电子化影响了顺丰的业务,目前还不至于。
顺丰对企业客户的收费模式有地区上的不同,仅以北京为例,邮寄量级不同的公司,会跟顺丰签订不同的年框价格,差异在1kg以下单件的价格,付费方式是月结。
据悉,一家规模在500人的新经济公司,一年在顺丰邮寄上的花销大概在几十万,其中八九成是文件。
从2012年起电子发票开始试点,在2015年诞生了一批深耕电子化无纸化发票/合同的厂商,比如法大大、e签宝、上上签、分贝通、每刻等。
电子发票取代纸质发票/合同是一个渐进的趋势,且已经进行了五六年了,并不是能突然在某一年财报突然显示的“爆发点”。
在一季报预告中,针对亏损原因,顺丰列出了5个理由:
1、新业务的前置投入;
2、疫情后业务量增长导致的产能瓶颈;
3、转型期存在的资源重叠投放现象;
4、创历史新高的员工补贴;
5、时效件高基数造成增速影响,竞争对手春节期间不打烊造成需求分流,同时下沉市场的电商需求增长导致毛利承压。
顺丰一直在向外界宣告自己“不止于一家物流公司”的野心。
为了实现远景,避免沦为电商巨头的附庸,除了时效快递等传统业务之外,顺丰还布局了快运、冷运及医药、同城急送、国际快递、供应链等新业务,以扩大规模,挤上舞台中央。
截止到2020年,顺丰营收占比最大的仍然是时效快递, 但在新型业务中,国际快递、同城急送等已经实现了较高的增长率。
除此之外,顺丰此次明文提及的行业压力,已经在处处逼着顺丰做出改变。
过去几年,以三通一达为代表的快递企业,一直在从未停止价格战,以义乌快递单价为例,从2016年6.96元/件的平均单价,到2020年来到2.79元/件,4年的时间内下滑了60%。
顺丰虽然曾以其高客单价的商务客户质量逃过一劫,但自身仍然处于一个低毛利高竞争的行业。
在疫情的综合影响下,顺丰需要找到更低的价格带,服务下沉市场,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2021年上半年,快递行业几乎已经确定能够迎来高增长,从而引发了激烈的竞争和剧烈的资本震荡。
老对手的布局战,和新对手的价格内卷,把下沉市场这一难题交到了龙头企业顺丰的手中。
比如,成立于2015年的拼多多系快递企业极兔,依靠低价补贴策略,通过“直营 加盟”的模式,业务量迅猛增长。
截至今年,极兔的平均日配送量已达2000万件。
再以今年春节期间其他快递公司不打烊的安排为例,顺丰赖以为生的时效件需求已经被分流,阶段性不达预期,从而造成了产能和资源错配,将规模效应的出现拖至了今年下半年。
针对Q1的产能压力及资源配置等管理问题,顺丰董事长王卫已在4月9日的股东大会上致歉,表示随着旺季到来,及企业战略布局和预期的修正,顺丰将在下半年实现利润恢复。
一种业界声音认为,快递行业新一轮的整合洗牌已经开始,现阶段的巨大开支,长远看来可以帮助顺丰提高优势、跳出高端的业务标签,从低价领域实现利润拐点。
但与此同时,市场并没有给快递行业那么多的喘息时间。
纵观顺丰的老对手,申通在2020年收入下滑、股价暴跌,圆通各项经营数据衰退,而表现较好的中通快递,也在去年下半年出现了毛利润、净利润的负增长。
顺丰的业绩亏损,究竟只是短暂的阵痛,还是行业困境的第一声惊雷,仍然需要通过持续关注来佐证。
虽说此次“顺丰亏损”事件,主要原因并不是电子化。
但这的确代表了一个趋势——电子化正在取代纸质票据、合同。
这与政策和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发票/合同市场由于与国家税收等强相关,本就是强政策导向的行业。
从2012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电子商务试点专项的通知》,开始电子票据试点。
2020年3月31日,税务总局强调将加快专用发票电子化进程,力争在年底之前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4月起,北京、上海、广州、 深圳、重庆、杭州等城市均开始了增值税电子专用发票试点工作,要求9月30日前按照各省税务局要求完成原有平台的改造备案工作。
2021年十四五规划中,专栏9的「数字化应用场景」里,智慧政务作为第10项重要规划,明确提出了要“推广应用电子证照、电子合同、电子签章、电子发票、电子档案”。
电子合同的政策出台更早,自2005年《电子签名法》实施后,有关电子认证、电子签章、密码算法等技术和服务流程层面的政策不断出台。
各地区也积极响应电子化要求,深圳前海2020年1月前取消纸质发票、杭州去年7月上线区块链电子印章应用平台、北京去年10月开始全市推广电子劳务合同……
在政策的强推动下,电子化发展迅速。
另一方面,电子化发票/合同的发展,也离不开技术上的技术框架、加密算法等方面的升级。
在两方面的推动下,电子化票据/合同市场不断增长。
仅发票管理赛道,只是从发票数字化的角度来看,市场规模就成长到了百亿以上;
广义的企业支出管理(BSM)服务市场规模更是在500亿以上;
电子合同领域,2019年全球第三方电子合同市场规模为14.63亿美元,预计未来三年仍将保持39%的年均复合增长量持续提升,2022年有望接近40亿美元。
这其中,电子发票是用户感受比较深的领域。
国内从2012年试推广开始,合同发票电子化进程迅猛发展,2020年迎来了电子发票元年,2020年电子发票开具数量达到了250亿份。
这些年,整个行业也出现了不少服务商。
其实,整个电子化宏观赛道目前涵盖范围很大,除了电子发票和电子合同,还包含电子支付以及采购、供应商关系管理等多个细分服务环节。
市面上玩家也分为3类:
第一类,老牌发票服务商,东港、航信、百望等;
第二类,新兴发票服务商,大象慧云、国票信息、票易通、高灯科技、迅联云等;
第三类,2015年左右兴起的新型电子化厂商,比如支出管理领域(电子报销流程不再需要纸质发票)的分贝通、每刻等创业公司,电子签约/合同领域的法大大、e签宝、上上签等厂商。
每刻副总裁周军赞认为,纸质发票和合同虽然不会消失,但未来3~5年其比例将缩减至20%~30%。
一二级市场均对此表现了乐观的预期。
二级市场,美国的DocuSign,目前是超过350亿美金的估值。
国内,一级市场,电子签领域,2021年3月法大大D轮9亿元,2020年11月 e签宝D轮10亿元,2018年8月上上签3.58亿C轮融资;
支出管理领域,2021年3月分贝通获得近亿美元C轮融资,2021年2月每刻获得超亿元B 轮融资。
后疫情时代,很多因为无接触主张而催生的技术开始逐渐替代传统的方式,比如机场、高铁站不再需要纸质登机牌、车票,比如音视频会议取代了见面,比如VR看房代替线下看房……
未来,文件快递比例还会进一步降低。
历史上,信息的数字化,既成就了百度、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也成就了今日头条这样的信息聚合推荐平台;
商品的数字化,成就了阿里、京东、拼多多、亚马逊等一系列电商巨头;
社交关系的数字化,使得腾讯、Facebook 拿到了互联网的船票;
游戏的数字化,使得游戏提供了线下难以匹敌的娱乐体验。
去年全球疫情,使得更多的行业加速数字化进程,原本很难在线的教育、商务都逐渐线上化。
可以预见的未来,一个一切均可在线化的商业时代,正在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