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一个深藏不露的人,会有这两个特征,做人能忍,做事才稳
有鬼谷子智囊团的朋友问:阿信,我马上要竞聘营销总监了,现在我有什么应该注意的吗?
我给他一句鬼谷子的智慧锦囊,拢共八个字:欲高反下,欲取反与。人在职场,若想要升迁,切不可高调张扬,要低调随和,要不显山,不露水。要记得以不争为争,懂得欲取先予,顾名思义就是学会布施恩德,给人好处。
“欲高反下”是为了避免遭人嫉妒,“欲取反与”是为了收买人心。把敌人变的少少的,把朋友搞的多多的,如此升迁的希望才会更大。
一
如果苏东坡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的话,人生或许会顺畅很多。
作为学霸,苏东坡的才学早就名震京师了。要知道那可是北宋,是大师辈出的时代。不信,你去翻翻历史,你会发现,王安石、司马光、黄庭坚、米芾、程颢、程颐等等一群大牛人都是同时代的。即便在苏家,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也是赫赫有名。
但是苏东坡硬是靠文笔在众多牛人中间脱颖而出,更受到了一个人青睐,谁呢?宋仁宗赵祯。甚至宋仁宗曾经亲口说,打算把苏东坡当宰相培养。
老板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还怕啥?好好的咋职场上混混履历,耐心等老板的召唤,不好吗?
二
好,当然好。苏东坡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有些事还是要注意些,比如要学会“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苏东坡在基层干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陕西凤翔当签书判官,类似于现在的秘书。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老领导叫陈希亮。陈大人是个严厉的人,但是并不是个坏人。他看见了苏东坡的心高气傲,志得意满,忍耐力不够,如果不改以后肯定会吃亏,所以打算锻炼一下苏东坡的心智。毕竟当时的苏东坡才25岁,就有着不可限量的前途。
于是乎,陈大人便开始故意找苏东坡的麻烦。比如苏东坡是府判,但是有些小吏溜须拍马把苏东坡叫“苏贤良”,很显然“苏贤良”比“苏府判”好听,苏东坡也觉得很合理。但是陈希亮听说后,当着众人的面说“府判就是府判,有什么贤良不贤良的”,把那小吏打了一通板子。
苏东坡的脸色发青了。
三
不久后苏东坡发现陈大人又让自己难堪了。自己提交给陈大人的公文,总是被领导一通涂改。这让苏东坡心里很不舒服。这事换成我们倒也没什么,但是你要知道,他可是以辞章闻名的苏东坡啊。虽然感觉被领导欺负了,但是苏东坡还是红着脸忍了。
第三次事件紧随而至,有一次过节,苏东坡没准点上班。他觉得也没多大事,但是不久后他就发现自己的俸禄被扣钱了。苏东坡对陈太守的成见越来越大,黑着脸生气了,他实在忍不住了。
终于,有一次陈太守建了一座凌虚台,请苏东坡题记。苏东坡一想机会来了,于是在《凌虚台记》文中把陈大人狠狠的挖苦讥讽了一番。明代第一才子杨慎读后说了这么一句话“太难为太守矣。一篇骂太守文字耳”。
其中有一句我记忆犹新“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翻译过来就是: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
很显然是在讽刺陈希亮的。但是陈大人什么反应呢?他其实知道苏东坡的心思,但是他看了以后,一言不发,命人一字不改的刻在了石碑上,希望苏东坡日后能体会自己的良苦用心。陈希亮是心是好的,他想让苏东坡懂得职场的生存之道在于“隐和匿”,只可惜,苏东坡完全没领会,反而心怀抱怨。
如果此时苏轼能够虚心的跟陈希亮学习一些职场法则,后来也不至于一生颠沛流离了。事实上,你可以说陈希亮是吃饱了撑的多管闲事,也可以说陈希亮是故意刁难苏东坡的。但是,结果证明陈希亮是对的。苏东坡的大半生都是因为得罪人,一直被打击,被发配。
四
人在职场,不管你能力有多强,本事有多大,都应该学会低调做人,不要轻易显山露水,对事情会要看透不说透。低调一些没坏处。你只有让人感觉你的存在不会影响到别人的利益,才不会遭到暗算。跟同事应该如此,跟领导更应该如此。
现在很多人稍微有点本事,就把尾巴翘得老高,丝毫不把领导放在眼里,一点小事就抬杠,就唱反调,觉得自己是一股清流。其实,这种人最傻,要知道“官大一级压死人”,领导往往是那个决定你晋升权力的人,是有影响到你工资的能力的人,换位思考,如果你是领导,你能接受那些高调自大,喜欢争功夺利的人吗?真正精明人,在与领导相处时往往是低调的,或许不会点头哈腰的拍马屁,但一定会彬彬有礼。
换句话说,人在职场谁不喜欢低调随和,懂得奉献的人呢?
本文源自“鬼谷道”微 信 公 众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