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人生】金圣叹:人生的道理,其实一副对联就可以说尽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哲理人生】
金圣叹:人生的道理,其实一副对联就可以说尽
顺治十八年(1661年),江宁刑场,众人眼中闪烁着刽子手手中的刀光剑影,金圣叹就跪在刑场之上,却并未有任何畏惧。看着眼前的这番情景,他的心中没有悔意,只有遗憾,遗憾自己毕生的事业还没有完成。“哭庙案”不过是清廷给江南士人的一场示威罢了,而金圣叹无辜地成了政治牺牲品。
看着儿子,他用风趣幽默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为了安慰儿子,他强忍悲痛,幽默地对儿子说:“儿子,不要哭,哭有什么用呢?来,爹给你出个上联,你来对下联。”于是吟出了“莲子心中苦”五个字。可是他的儿子跪在地上,哭得肝肠寸断,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对对子呢?见此情状,金圣叹说:“起来,别哭了,我来给你对下联吧。”接着对出了“梨儿腹内酸”。在场之人,闻之无不落泪。
一生行事乖张、放荡不羁而又风趣幽默的金圣叹,就这样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在人间的行程。那刽子手砍落的,不只是闪耀文坛的巨匠,更是后人无限的遗憾。
金圣叹不仅才高八斗,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大多诗人富有感情而缺乏思想,哲人多于理智而缺少诗情,金圣叹,可以说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在金圣叹的一些作品里,无不闪现着哲学的思考,引人深思,比如这首他的自题联: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水归器内,各显方圆。
此联上联化自杜甫的《北征》诗:“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杜诗原意为天降雨露一样,而果实甘苦各不相同。金圣叹化而用之,说相同的雨水落入花蕊之中,却因为花蕊各有甘苦,而呈现出甘苦来。此是说雨水的质变,而下联紧接着说水的形变——水放入到容器之内,因为容器的方圆不同,而显现出方圆。这副对联说的都是常见的事物,却颇能引人深思。
人生的际遇,总是不可捉摸。以金圣叹的才华,若是生于唐宋,未必不能成为下一个李白、苏轼,可是他却生于明末清初。崇祯时期,社会动荡不堪,人间水深火热,此时的世界,需要的是能够力挽狂澜的将才,人们又怎会对诗词歌赋倾心倾力呢?顺治时期,社会初定,各种暗流涌动,朝廷对南方士人的高傲是早有镇压之心的。金圣叹自己一生的遭遇,不就是在诠释这副对联的内涵吗?他就是那雨水,若是入唐宋这样的文化盛世,则可一飞冲天;而入了明末清初的乱世,就只能埋头著书了。
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有什么样的作为,金圣叹如此,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每个人都是一滴雨,是一粒水,落在哪里,就是什么;流到哪里,就呈现什么。能够逆天改命的,若非有惊天的才力胆识,就是生逢其时——更多的,还需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比如阮籍,论才华有才华,论政治能力有政治能力,其在东平任职期间,一个小小的举动就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可是他生不逢时,最后也只能空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而不学无术的高俅,却因蹴鞠而高居要职,岂不是“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显方圆”吗?
金圣叹一生信封佛神,悠游黄老,却也不是完全决意仕途。他崇敬杜甫的忠君爱国思想,也曾参加科举考试,有意仕途。只是他行为怪诞,不喜拘束,更喜评书著述。他之所以决意仕途,还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信念,特别是有傲骨的读书人,更是将其奉为圭臬。金圣叹的性格,加上当时的环境,才让他认为雨水到了哪里,就会成为什么。
可是,金圣叹说的,就是完全正确的吗?
金圣叹只说了一种现象,而没有给我们解决问题的途径。每个人的境遇固然不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桎梏,可是面对这已定的一切,我们又该如何突破呢?金圣叹没有讲,也不会讲,更讲不明白。
诚然,“雨入花心,自成甘苦”。面对这甘苦各异的境遇,又该如何呢?一种应对方式便是坦然接受。逆来顺受、安贫乐道自古就是我国许多人的传统。你看那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环堵萧然也不改其乐,备受孔子的称赞。可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能保证,那所谓的“道”又有什么存在意义?孔子在称赞颜回的时候,自己可没有去体会这样的生活,而是过着“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讲究日子。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抉择,别人不容置喙。
另一种方式便是改变。难道雨入了苦的花蕊里,就一直要要苦下去吗?那入了甜的花蕊的雨,又能够一直甜下去吗?世事多变,未必尽然。即使是苦的花蕊,你看它入了蜜蜂之口,亦可以酿出醇甜的蜂蜜来。
无论甘苦,不说方圆,人世在世,自有抉择,守住本心,方是天道。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