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勇:单元教材中习作训练体系的常态构建(上)

一、“单元习作微训练”的基本表征

“单元习作微训练”是植根于统编教材的“体内运行”,无须另起炉灶式的“架桥搭梯”。它紧随单元教材的编排顺序,依照常态的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开展系列习作训练。

(一)整体贯通

“单元习作微训练”是以单元习作要素为统领展开的写作实践活动。首先精选本单元课文的相关语段,从言语形式角度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生成写作知识,让习作要素“显性化”;其次,通过单元“习作”板块教学,实现写作知识运用,从而让单元要素转化为写作技能、写作能力,甚至发展为写作素养,从“单元要素”层面上看,“单元习作微训练”是一个封闭的整体系统,它体现了学生写作学习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在“单元习作微训练”中,每个训练项目都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前后连贯,互为逻辑前提,就像一串糖葫芦,每个写作训练点就是“串”上的一个节点,而这个“串”就是“单元要素”,在这串“糖葫芦”上,我们可以清晰地洞察学生言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

(二)要素聚焦

“单元习作微训练”是一个整体系统,而系统的内核是“单元习作要素”。习作训练要具有靶向性,呈现层次性。在这个训练系统中,单元习作要素经历着这样的过程:知识提取——“根据需要对原有的素材进行提炼、加工、选择、取用”。所谓的“需要”就是单元要素,“原有素材”就是单元课文,就是引导学生从语篇语境中发现与单元要素相关的言语现象和规律。知识激活——如果知识开发呈现的是静态的习作要素,那么用具体的写作知识去扫除学生在真实语篇任务中的障碍与困境,则是动态的习作要素,通过“要素”在具体语篇写作中的运行,让师生感受到“要素”存在与“要素”教学的语力价值;知识内化——紧扣要素的模糊与无力之处,进行深度而下位的写作知识二次开发,让学生尝试进行补偿性习作练习,促使“要素”内化,转化成言语习惯、言语智慧。由此可见,习作要素是“单元习作微训练”的灵魂所在,核心聚焦。

(三)上下关联

统编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呈现出鲜明的阶梯性。以五年级写人的习作为例:上册第二单元提出“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下册第四单元提出“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第五单元则提出“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不难发现,属于同一类的习作要素是随着年段的梯度不断攀升的。因此,作为单元内的“习作微训练”与单元外的同类要素之间应当保持着相应的关联度:一方面彼此边界清晰——“单元习作微训练”不要重复前面单元已经达成和落实的要素目标,更不能随意扩充知识范畴,以拓展和提升的名 义,肆意拔高本单元已经设定的要素目标,逾越对后面单元的写作学习。另一方面彼此相互呼应——单元内的训练点构建,除了承接本单元前期已经进行过的习作训练之外,还要兼顾同类单元在之前已经进行过的写作学习,以此为基础拾级而上,生成新的习作提升点。

(四)微型针对

邓彤博士曾经倡导:“建构一种规模小、容量小、主题单纯、目标清晰、针对性强的微型写作课程十分必要并且迫切。微型写作课程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聚焦核心困难,选择核心知识,解决要害问题。”“单元习作微训练”的提出与此不谋而合,试图让面向整篇、教学容量大的习作在单元内进行有序、有节的点状任务切分,让曾经的模糊点、忽略点清晰起来,成为教学的落脚点、负重点,随着单元教学的进程逐步显现,逐层分解,逐一解决,用简单实现复杂,用有效累积高效。

(五)包容并蓄

“单元习作微训练”中的“微训练”总是置身于日常的“阅读教学”“作前指导”“作后讲评”“语文园地”之中,附着在相应的学习活动之内,成为每个教学板块的一部分,成为实现各板块高质量学习的一种手段。教学正常发生,习作训练如影随形。由于“习作微训练”的存在,每个教学板块的设计会增加亮点,每个板块的教学成效鲜明呈现,更重要的是语文课程的语用特征能在此得到最丰富、最优质的诠释。

“单元习作微训练”是存在于单元内自行组织的“小世界”建构,这是实现单元学习资源与学习者需求的有机整合。同时也是面向统编教材的整体编排,以微观视角来体现其“语言文字训练的系统性”,来实践其“语文能力发展的训练体系”。

二、“单元习作微训练”的系统架构

“单元习作微训练”是以统编教材单元编排结构为基础,逐渐形成层级分明的训练体系。在这个训练系统中,写作知识贯穿其中,经历着“生产—激活—运用—内化”的过程,使得相对于“习作单元”的普通单元内,也运行着扎扎实实的读写训练。

(一)基础的“铺垫性训练”

每个单元的开篇常常安排精读和略读课文,扣住单元习作要素,就可以在这些精挑细选的课文中发现不少与此相关的段落、练习等。以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单元习作要素是“学习写读后感”,在本单元课文中,与这一要素相关的读写知识开发点就不少:

《草船借箭》文后练习 3: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还想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

《景阳冈》文后练习 4:对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红楼春趣》的“读后感”藏在题目“春趣”之中,“趣”的直接表达在课文中,间接表达藏在“阅读链接”之中。

针对习作要素,在本单元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中寻找与之高度匹配的关键段落、练习等,通过赏析、辨别、对比等阅读策略,探究“怎样写”的表达秘密,初步提取出让习作要素落地的相关写作知识。接着借助新设置的语境,进行相似的片段读写结合训练,迁移运用新开发的写作知识,为化解单元习作训练的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聚焦的“靶心性训练”

单元习作是指向篇章练习的规定性习作任务,这是语文课程链条上的基本设定。学生面对“习作”并不是一无所知。“只需要对学生习作中的一二处关键困难提供必要的支持,就足以促进学生当下的写作学习。”因为同种类型的习作训练在整套教材体系中前后勾连,后面的练习可能是前面练习的拓展和补充,是前面几次训练的叠加与整合。以统编版教材状物类习作为例:

三下习作 1“我的植物朋友”,单元习作要素: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

三下习作 7“国宝大熊猫”,单元习作要素: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

四下习作 4“我的动物朋友”单元习作要素: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

五上习作 1“我的心爱之物”单元习作要素: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五上习作 5“介绍一种事物”单元习作要素: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纵观这五篇习作,“把一种事物写清楚”是它们共同的目标,但是每一篇都有重点着力的训练目标:“我的植物朋友”训练的是多感官观察,“国宝大熊猫”指向的是“整合信息”,“我的心爱之物”强调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介绍一种事物”关注点则在“用恰当的 说明方法”。一次习作训练,学生总是站在已经获得的写作知识、写作技能的基础上,去学习和挑战一个新的突破点,从而使学生在新的写作学习中获得刚性写作力的提升。而这个突破点就是我们本次习作训练的“靶心”,也是“一课一教”的承载点。在习作的教学过程中,最关键、最主体的部分,就是“靶心性训练”,沿着学生语篇写作中最困难的局部段落,聚焦单元习作要素落实的关键靶向,坚持“教什么—练什么—评什么”教学流程,让“习作”教学成为写作新技能提升课。

(三)生成的“补偿性训练”

“习作”板块教学之后,在班级整体层面,单元习作要素的落实并不意味着精准到位、问题全无,常常会发生一系列的“意外”,特别是老问题在解决过程中会蔓延出新问题,这就需要对原有的“靶心”训练作出进一步的校正与补偿,让潜在的新学情显山露水,促使写作知识开发向着更深层次“钻探”。譬如五年级上册习作 2“'漫画’老师”,单元习作要素是“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在“靶心性训练”之后,教师始终瞄准学情,进行多层次的写作知识开发(见下图),不断修正和弥补教学的不足,让习作要素真正落地生根。

补偿性训练其实就是一个精巧而结实的“教学补丁”,面对习作个体在整篇习作训练中表现出来的微观而鲜明的缺陷,不躲避,不遮掩,而是引领教学继续下沉,借助更下位、更适切、更精细的习作知识开发,为学生个体在语篇任务中表现出来的技能盲区进行弥补,做到通过一次习作训练,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提升。

(四)延展的“提升性训练”

统编教材的习作资源特别丰富,即使处在单元末端的“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也为习作训练提供了素材。与此同时,面对一些特殊文体,还需要在单元“习作”板块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语境转换,进行活化训练,以此促进学生对该文体语篇写作技能的沉淀与内化。

譬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园地”中要求“照样子把成语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而本单元对“具体情景”定位为“漫画式写作”,这是一次极好的习作技能巩固,于是借助教材中关于“奋不顾身”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进行“漫画式”扩写:

教材版:杨靖宇正在奋力还击敌人,右手腕忽然受了伤,他就用左手继续向敌人射击。不多时,他的腹部又中了一弹,鲜血直流。他咬紧牙关,猛然起身,连发两枪,击毙了两个日本鬼子。

漫画式扩写: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一群日本鬼子正追击着杨靖宇。近了,近了,杨靖宇放慢脚步,拔出手枪,猛一转身,扣动扳机,子弹正中一名敌人的眉心。鬼子们猝不及防,吓得伏在雪地里,一阵密集的子弹雨朝杨靖宇飞过来。“噗”,一颗罪恶的子弹穿过厚厚的袖口打在他的右手腕上,鲜血顿时染红棉衣,一阵钻心的疼痛使他握不起枪来。他顾不得看一眼伤口,颤巍巍地将手枪移到左手继续射击。敌人的反扑更疯狂了,密集的子弹从四面八方“嗖嗖”地射来。突然,他感觉腹部一阵剧痛,鲜血喷涌出来,已经将身下的雪地染红了。不行,不能呆在这里束手就擒,应该赶快转移。他咬紧牙关,从雪地上纵身一跃,疼痛几乎让他直不起腰来。敌人看他要走,也纷纷起身追击,刚刚露出脑袋,“砰——砰——”杨靖宇的枪响了,两个鬼子应声倒下……

“漫画式”扩写,让情景还原,让场面富有动感,让文字描写成为一部生动鲜活的“连环画”和“短视频”。

在“单元习作微训练”系统中,习作指导不能缺失,但也不能过高地评估习作指导的作用。只有“质”的指导,没有“量”的训练,学生熟练的写作技能和较高的写作素养是很难形成的。习作训练只有真正落地,细化到点,精准到位,步步夯实,训练的成效才会显而易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