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语文•张娟名师课堂研究】课堂深深深几许 ——品读肖培东老师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镜头
课堂深深深几许
——品读肖培东老师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镜头
文/张娟
在2019年湖州师院“太湖·远方”中学语文名师汇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肖培东老师教授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其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紧扣文体、巧妙利用“任务单”、利用旁批等方法,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关于对这堂课的两则镜头,印象深刻,下面我就谈谈对这两则镜头的粗浅认识:
镜头导入紧扣文体,知识深掘指向明确——味深
演讲稿怎么教?我们普通老师的常见做法:介绍文体知识、分析格物致知的概念、整体感知(揣摩思路、体会结构、归纳论证方法、总结精神)等等。
肖老师的第一个镜头是由“课题”切入,其实他的课堂习惯于课题上做文章,如传记体裁的《美丽的颜色》,他也是由“美丽的颜色是什么颜色”引发课堂的掘进;再如古文《周亚夫军细柳》,他反复强调“正常说话,不要一个字一个字说,来,文章的题目叫做——“”记住,以后读书千万别读作周——亚——夫——军——细柳,记住了吧?“”好,我们再来说一遍,用正常的语调读,我们今天上课的题目叫做什么?“……让人疑惑是不是啰嗦呢?但是每一次从学生的朗读声里都感受到进步,课堂升腾出别一种情愫。这堂课,他也是先让学生探寻课题“格物致知”的含义,但又不全是为了概念而概念,当学生很容易地从课文找出答案后,他问“这么快找到答案归功于这篇课文的什么?”顺势切入文体特点,即探讨这篇演讲稿的特点。
第二个教学镜头,用语言过渡,他说:这篇演讲我们对它的挖掘基本上清楚了,下面我们选择第一自然段,想象演讲的场景,自由地读。这样不厌其烦地围绕文体的任务单——“演讲稿”特点,课堂指向清晰,课眼“主题词”非常明确。其两个镜头的导入,看似“入镜的门槛都很低”,即他追求的“浅浅”,但是因为紧扣了文体,思路清晰,操作简单,很容易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愿意努力提高表达水平,在我看来有一种深藏的味。
· 巧妙利用助学资源,能力训练磨琢焕玲珑——功深
关于一篇精读课文,我上面说过,文章背景、主旨内容、结构方法……我们可能会给学生提供繁而丰的笔记内容。肖老师没有,删繁就简三秋树,他接下来的教学镜头只是利用任务单和课文旁批,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演练。
我们先来看镜头一:围绕单元提示, 引导学生了解演讲稿,知识深掘。
师:感情要饱满,一个好的演讲,感情要足,倾注的知识性要足,主题要具有针对性,看78页课文活动探究的小方框。
(请学生个别读演讲的各项知识点)
生互动回答
师:演讲还要注意什么?
生:针对性,感染力,说服力,
师:临场发挥重要吗?
生:重要。
师:自信,大声,保证你的听众能听到才行。
(相机教育刚才回答问题声音极小的学生,师循循善诱,学生回答的越来越好)
我们再来看镜头二:围绕任务单,当堂练习演讲,能力训练。
师:演讲开始表达获奖后感到特别的荣幸,“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在感激中国传统教育对我的父亲和我的影响。“多年来”说明今天要说的主题要引发大家的关注。演讲的对象——听众,是没有演讲词的,演讲者要靠停顿告诉大家接下来有重要的话要说。读和演讲是不一样的。哪位同学再来试试?这次面朝大家,不看演讲稿,用自己的话演讲。
生3脱稿演讲(有忘稿处)。
师:不用回句,完成演讲。
看课本94页一个好的演讲要求我们的实践中注意哪些?
生4:面带微笑,放松心情。声音清晰、悦耳,音量适中。站姿自然、沉稳,同时辅以合适的手势动作。直面听众,适时用眼神与听众交流。
……
两个镜头,看似重复,实则从““愤启悱发”到 “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学生的不敢回答、到蓄势待发,到不吐不快,归功于教师灵动的诱导力量,这种旁敲侧击地诱导,随机不随意,唤醒了学生的内在潜力,打破了沉闷感(一般课堂,教师会围绕“格物致知精神”进行论点、论据、论证的说教),让学生的能力就会磨兮琢兮焕玲珑,行兮求兮促提升。
肖老师的课堂灵动而实在。他怎样实现这样的课堂的呢?在最初的路上,他说:只有捧起书来读,才是真正地在“走”个没完……一本一本的旧书摞起,仿佛是在垒起一层层的台阶……是的,书籍垫起了肖老师的课堂高度。现今的语文生涯里,“心中有语文,眼里有学生,遵循教学规律,紧扣文本语言,依体而教,以这样的语文活动为主体去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朴朴实实,简简单单,真真切切……”肖老师喃喃自语。书斋里的捡拾和语文土里的“锤炼”,欲深或远都离不开殷殷勤苦啊。
深深的情怀渲染,灵魂熏陶——意深
现场聆听过多次肖老师的课,其课堂都能从课文衍生到情怀教育,比如在牡丹江听《美丽的颜色》里的一段:
师:其实居里夫人不想惊动的何止镭!她不想惊动谁?周围的市民。这个城市的市长有没有被惊动?我们注意一下。今天晚上你发现了镭,那么宁安县长要来了,牡丹市长要来啦,黑龙江省长要来了……房子外边各种飞机大炮,各种微信、多媒体,……可是你会发现,这个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一天,居里夫人,他们却过得非常……”
生:平静
生:安静
师:安静,甚至非常寂寞。所以同学们,那绝不是歇斯底里的“看哪!看哪!”(高昂)那是怎么样读?
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如何在实现预定的文体目标,又能让学生得到文化感染、美德熏陶?肖老师的课堂总是设计了针对性地“读”,读中演,读中悟,读中品,每堂课都蕴含生命教育、情怀教育。这堂课依然汲取以往优点,收尾励志,且将文本引向实际运用:
师:(面对一个声音很小有点自卑的女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舞台,但是每个人可以创造自己的舞台。面带微笑,自信、平和地说出来。“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第二,……”
生纷纷读
师:加上一点动作,“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如何巧妙利用助学资源,文本里的“任务单和旁批”的巧妙运用,肖老师在关键处给了我们成功的示范,——要无限度地挖掘“文本”空间,延展内蕴。所以我觉得肖老师的课堂表面浅浅,实则味深、功深、意深。
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课堂能随机,他在我们一线教师心中播下了由语文走向文化内涵的种子。“吹灭一盏灯,满身都是月”,再次品读肖老师的两则课堂镜头,我的内心对课堂的思考有着别一种领悟和沸腾。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作者简介:张娟,安徽淮南凤台四中语文老师,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跟随师傅,以信念雕刻内心,用热情抵抗倦怠,在课堂上寻找尘世幸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