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释疑|明语法特征,辨使动意动

古文中词类活用非常普遍,如“又从而困苦毁坏之”(《上皇帝万言书》)、“于是庙堂意叵测,识者为了翁危之”(《尊尧集表》),其中“困苦”“危”都是形容词,在句中发生了文言文特有的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如果活用为一般的动词或名词,相对容易判断,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及意动用法则非常容易混淆,那么,应该如何推断呢?先来看几个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或名词的例子:

1.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4.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5.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7.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以上句中缺失动词谓语,形容词“厚”“薄”“极”“小弱”“善”“白”“远”“完”只能活用为动词,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依次翻译成“变厚,变薄”“尽情享受”“变小变弱”“与……交好”“显出白色”“远离”“保持完整”。

1.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小)学而(大)遗。(《师说》)

3.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

4.猥以(微贱)。(《陈情表》)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6.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上述句子中加括号的形容词都活用为名词,依次翻译成“旧交”“小或大的方面”“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人”“卑微低贱的身份”“小事、大事”“奸恶的小人”。

使动用法侧重于客观行动,叙述的是一种既成或将成的客观事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人或事物)具备句中所使用的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翻译为“使……”,如: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2.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与妻书》)

3.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4.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6.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

8.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

9.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谏逐客书》)

意动用法侧重于主观的心理感受,叙述的是一种主观认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在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觉得宾语怎么样,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翻译成“以……为”或“认为……”,如: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

2.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4.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5.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与妻书》)

6.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

7.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

8.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9.群臣怪之。(《荆轲刺秦王》)

此外,还要注意不能把使动或意动用法与为动用法混淆,如“伏清白以死直兮”(《离骚》)中的“死”即为动用法,译为“为……而死”;“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中的“哀”,译为“为……而哀”。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