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历史31–黄金之地
上文《责任政府》里面说过东部波澜壮阔的政治沿革,咱们再把目光转向西部太平洋沿岸,说说太平洋沿岸殖民地的诞生。
在1840年代的时候,太平洋沿岸还只是毛皮贸易商的领地,当地的负责人是哈德逊湾公司的詹姆斯·道格拉斯(James Douglas)。道格拉斯从哈德逊湾公司内部一路升迁,成为温哥华岛和沿岸大陆的总管(Chief Factor)。他既对贸易帝国哈德逊湾公司负责,又对大英帝国负责,算是身兼两职。这种形式咱中国人并不陌生,国企办社会嘛,更何况是这么大的国企。
詹姆斯·道格拉斯
英属北美殖民地同美国之间的边界,从大湖地区开始,沿着北纬49度线,一直划到洛基山脚下。从那里开始的山区和海岸,被哈德逊湾公司和美国所共管。如果边界一直沿着49度线划到底,温哥华岛的南端就要被切掉一块。
咱们《危机酝酿》那篇里提到,此时哈德逊湾公司的掌门人是乔治·辛普森。辛普森觉得得先把这个空填上,就派道格拉斯到温哥华岛的最南端建一个贸易站点,以清楚地确立存在,捍卫自古以来的权利。温哥华岛跨越49度线,趁线还没有划到这儿的时候抢先占住,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道格拉斯勘测了几个地点,最终选择了一个理想的位置,1843年雇佣当地的土著人建起了站点,以年轻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命名为“维多利亚堡”。大家看看地图就明白,这个维多利亚堡对英国殖民地可是至关重要,它让哈德逊湾公司和大英帝国在49度线以南打了个楔子。没有这个楔子,整个维多利亚岛,甚至是太平洋沿岸都有可能被美帝国主义独占。
这时候墨西哥占据着加利福尼亚,俄国人盘踞在阿拉斯加,中间是有争议的俄勒冈领地。俄勒冈领地同时被哈德逊湾公司、美利坚合众国共同声称拥有主权,共同管理着。从落基山脉到海岸的这一片巨大的陆地,也被各方觊觎着。
1844年詹姆斯·波尔克(James Polk)叫嚣着“以北纬54 度40 分线为界否则就开战”,当选为美国总统。54度40分是俄国疆域的最南端,这一“为界”,就是要把美国的领土直接接到阿拉斯加,整个俄勒冈领地就完全归属了美利坚合众国。什么后来的“英属哥伦比亚”,就成为“美属哥伦比亚”了,连温哥华岛都会是美国的,加拿大再也见不到太平洋了!看看美帝国主义这浪子野心何其毒也!
用一个美国报纸编辑约翰·奥苏利文(John I. O’Sullivan)的话说就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是,美国终将一统北美大陆,这是美国这个国家的“天命”。这种思想如同宗教一般,吸引着狂热的美国扩张主义者,这种狂热刺激着美国总统,发出越来越响的威胁声。
英帝国提议沿哥伦比亚河划分俄勒冈领地,大约在北纬45度划线,这也是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毕竟美国人还没有明显地占据那里。但是美国人想独吞这块土地,继续叫嚣“以北纬54 度40 分线为界否则就开战”。这虚张声势的威胁起到了作用,1846年仓促之间英美达成了《俄勒冈协定》(Oregon Treaty),双方同意简单地把49度线划界延伸,直接跨过落基山脉。
在山区里按照这种方式划界有些可笑,这条分界线不顾水体、不顾河滩、不管山谷的自然分界线,就那么武断地划了一条线。温哥华岛南端跨越了这条线,但是由于哈德逊湾公司领导辛普森的远见卓识,建了一个站点,就完完全全地留在了大英帝国。
这条线划得相当彻底,您看地图温哥华下面那个半岛最南端的罗伯茨角(Point Roberts),就因为这条线生生地划成了美国领土。哈德逊湾公司不得不从南部后退,把他们的经营活动从俄勒冈后撤到维多利亚堡,从哥伦比亚河撤到弗雷泽河。
1849年温哥华岛成为一个皇家殖民地,首府设在维多利亚堡,这是大湖以西第一个英国殖民地。1851年道格拉斯就任这个殖民地的大管家,把毛皮贸易和殖民地的行政工作集于一身,国企办的社会更大了,他在堡垒旁边另建一座城镇命名为“维多利亚”。
尽管在纳奈莫(Nanaimo)附近发现了煤矿形成了煤产业,温哥华岛的主要资源还是毛皮,然而1858年情况突变,在大陆上的弗雷泽河发现了黄金!消息传播开来,大批淘金者从临近地区,特别是美国蜂拥而至,涌入当地唯一的港口和补给中心维多利亚。几个星期就有两万多人登陆维多利亚,涌入这个只有450个居民的小镇。
1860年的维多利亚堡
地方领导哈德逊湾公司大管家詹姆斯·道格拉斯看着蜂拥而至的美国佬,不免有些担心起来。当然有理由担心了,毕竟英国已经失去了半个俄勒冈领地。美国人会蜂拥而入,继而要求从英国独立出去。美国人到了哪里,美国的旗帜就会跟到哪里。道格拉斯决定立即采取行动,他制定了一系列规则,雇佣了一批警官,发出一纸声明:弗雷泽河的金矿属于皇家财产,任何人前往淘金,首先必须登记并缴纳证照费。
淘金者川流不息,在维多利亚拿到执照采购过补给品后,立即前往弗雷泽河。但也有人留了下来,维多利亚人口暴涨,第一年就有200多个新的商业建筑矗立起来,街上人流开始熙攘起来,小镇从一个安静的边陲站点,一下子成为一个热闹的枢纽中心。
通过颁布声明和签发许可,道格拉斯已经把自己的权力扩大到了大陆上,不过这有点儿唬人的架势,其实道格拉斯的行政权力只限于维多利亚岛。伦敦当然知道这点,但是既然道格拉斯已将生米煮成熟饭,这熟饭还正对英国胃口,英国政府决定顺水推舟,就把这个权力授予了道格拉斯。
1858年8月2日在太平洋沿岸的大陆上,第二块殖民地成立,叫做“英属哥伦比亚”(British Columbia)。道格拉斯从他哈德逊湾公司的职位上卸任,全心全意从事地方工作,成为两块殖民地温哥华岛和英属哥伦比亚的总督。他派皇家工程师理查德·穆迪(Richard Moody)上校作为省督(lieutenant-governor),在大陆上的弗雷泽河口附近,率人修筑道路勘测规划,建起陆地上殖民地的首府,首府被授予一个响亮的名字“新威斯敏斯特”(New Westminster)。随着树木被伐倒城镇在建设,首府又有了一个诨名叫做“树桩城”(Stump City)。
当这两块殖民地还在第一轮淘金潮中陶醉的时候,第二轮更大的淘金潮又来了,这次是在卡里布谷(Cariboo Valley)发现了金子。道格拉斯立即命令开山劈林,修筑一条通往矿区的马路卡里布路(Cariboo Road)。这在当年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业,光在路上走走就是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经历。一路上到处是发卡弯,从高处穿过鬼门关峡谷(Hell’s Gate Canyon),越过陡峭的山谷湍急的河流,蜿蜒了650公里直达山底的金矿中心——小城巴克维尔(Barkerville)。
在这条真真正正的“黄金通道”上,牛车马车骡车甚至骆驼一齐上,价值数百万元的金砂从这条路上运了出去。这条路不但是运输黄金的通道,还是一剂开发内陆的催化剂,促进了在内陆的贸易和定居。
关于英属哥伦比亚的淘金潮,大家可以看这里:https://www.bced.gov.bc.ca/bc150/rushtobc/studentact6map.html。
越来越多的金子,引来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骚乱。人们深入库特耐(Kootenay)内陆寻找财富,又引发了新的一轮狂潮。法官马修·贝利·贝格比(Matthew Baillie Begbie)受命前去维持淘金秩序。
兢兢业业的贝格比法官恪尽职守,每天从一个营地赶往另一个营地,在各种地点开庭审理案件,仓促之下有时马背上就是法庭。虽然条件如此简陋,但是每次开庭英帝国大法官的假发和袍子却是必不可少的。贝格比大法官一手维持了英属哥伦比亚的秩序,制止了多起骚乱,避免陷入美国加州发现黄金后产生的无法无天的现象。
贝格比勤勤恳恳工作了46年,给遥远的英属哥伦比亚带来了法律和秩序,并且看起来他比其它人更了解土著人的风俗和文化。英属哥伦比亚加入联邦后,他否决了一项可能被会土著人诟病的,反对铺张大宴的法律。
关于土著人铺张大宴的传统,大家可以看本系列《加拿大历史》的第一篇《第一民族》。他还经常捍卫中国工人的权力,这在那个时代是没有人愿意做的。不过么,他有一个外号叫做“吊人法官”,一项纪录让他颇受争议。在他巡回审理案子的13年间一共吊死了27个人,其中22个是土著人。
有问题吗?谁知道呢?或许他们真是罪有应得吧?
随着淘金潮的褪去,人们也大都离去,两块殖民地上的人口只剩11,000个“欧洲人”和2,620个土著人。再保有两块殖民地两套领导班子就不太合适了,于是1856年两块殖民地合二为一,统称英属哥伦比亚。首府一开始设在新威斯敏斯特,后来迁到了温哥华岛上的维多利亚,直到今天。
“英属哥伦比亚之父”詹姆斯·道格拉斯不是一个主张民主的人,他是从哈德逊湾公司一步一步升上来的,对什么责任政府完全没有概念。就像在新斯科舍省一样,推动责任政府的还是新闻界人士,这一回是两位报人。
埃莫·德·科斯莫斯(Amor de Cosmos)来自新斯科舍,原名比尔·史密斯(Bill Smith)。他第一次来维多利亚创业是在1858年,创办了一份报纸《英国殖民者报》(British Colonist)。另一位约翰·罗布森(John Robson)是个上加拿大人,在新威斯敏斯特开了家商店,发行了西部大陆上的第一份报纸《英属哥伦比亚人报》(British Columbian)。这两人一起推动在西海岸的殖民地上,建立自治政府。后来这两位在殖民地加入联邦后先后。成为英属哥伦比亚的省长。
埃莫·德·科斯莫斯(Amor de Cosmos)
民主进程不是在道格拉斯任上完成的,1864年道格拉斯退休后,英属哥伦比亚才最终建立起完全的责任议会。推行民主的荣耀,落到了道格拉斯在大陆殖民地上的继任者,弗雷德里克·西摩(Frederick Seymour)的头上。
西摩接任后解散了上任道格拉斯的委员会,换上了民选的代表,因此詹姆斯·道格拉斯只可以称为“英属哥伦比亚之父”,英属哥伦比亚省“责任政府之父”的美名,就要落到西摩、科斯莫斯和罗布森的头上了。
下篇《联合起来》咱们再回到加东,说一说东部的那些殖民地遇到的新问题。
更多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