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河北三镇横空出世
这场安史之乱打了八年,这仗打的就跟闹着玩似的,唐朝名义上胜利了,却是最大的失败者。
安史之乱说简单点就是:唐朝这边,失了地(西部的土地包括收费站全让吐蕃给顺走了,北部的回纥没事还在大唐头上蹬两脚,就连西南的南诏也敢跑到四川去杀人)。
赔了钱(国家的赋税大部分投到平叛上了,也没闲钱搞国家建设,和民生工程了。)
少了人(因为战争人口锐减)
折了腰(以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管,以后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睡。)
叛军这边呢?死了爷四个,兴了一大帮(河北已不是以前的河北、但是藩镇还是以前的藩镇。以前朝廷一句话“立马就办”现在朝廷一句话“立马就办它”朝廷要让我们哥三不痛快,我们撸起袖子直接干。)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宦官、朋党开始唱主角,李唐却成了配角。不是听他三吵架,就是和他三吵架。李唐王朝在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环境下默默的活了150年。
唐朝的藩镇割据,开始也只有河北三镇(幽州、成德、魏博、也称河朔三镇),这三个熊孩子惹大人生气。等到揍两下又乖的很,过不两天又给你捅个大篓子。后来唐王朝对待他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不是亲生的,只要拥护大唐领导,随便你们打酱油。
为了防这三个坏小子,唐朝又在他们边上再设藩镇,一开始都很听话,朝廷说啥就是啥。可是慢慢的让那三个小子给带沟里去了。由邻居家的孩子,也变成了邻居家的熊孩子。
那怎么办,那就接着设慢慢的都变成了熊孩子。
南方的藩镇很有素质觉悟也很高,和朝廷相处的很融洽。朝廷要钱给钱,要人给人。默默的学雷锋。
那河北三镇如何形成的?
唐朝时的河北经济高度发达,赋税占到全国的一半,并且还产良马。那个地方的人还愿意当兵。有钱、有马、有精兵。腰杆子能不硬吗?还有一点就是李唐的关陇集团,和河北山东的士族势力就没有融合进去。从隋唐开始这个地方的人就不怎么认可西北的关陇势力。迫于形式不得已而臣服,但是骨子里是不服的。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都以为这个藩镇就是个二起脚顶多响两下。可是后来证明这是颗人造卫星,天天绕的大唐脑瓜子疼,还拿他们没办法。
安史之乱后期,叛军有头有脸的将领不是死于内斗,就是亡于疆场。
有三个叛将开始走入大唐的视野。
李怀仙、田承嗣、李宝臣
这个李怀仙史书上评价“善骑射、颇有智数”也就是说骑马射箭不错,心里很有数。属于闷葫芦贼坏的那种。
一开始是安禄山的副将、然后跟随安庆绪。接着跟着史思明、最后成了史朝义的心腹。看来这小子情商挺高,上面那四位爷都拿他当自己人。
但是这个史朝义就是让这家伙给逼死的。
史朝义当皇帝后,把范阳交给了李怀仙。能把自己的老巢交给他,没点交情没点信任那能做出这个决定吗?
史朝义在洛阳让唐将仆固怀恩斩杀了八万人马,把洛阳一丢直接跑路。唐军在后面以每妙一百八十迈的速度狂追。升官发财就在眼前了。就这样史朝义跑到了范阳城下,可算到家了。任你怎么叫城头就是不开门。史朝义一看让李怀仙给耍了,前面有大墙,后面有大唐。这史朝义也是很有骨气的,直接跑到小树林上吊自杀了。李怀仙一看这真是守株待兔的好事,马上命人砍下了史朝义的脑袋,送往长安然后上表请降。唐代宗李豫很高兴,封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册封武威郡王。后来仆固怀恩遭人陷害反叛朝廷,朝廷也没功夫来管辖河北的事情。李怀仙趁机扩充军力,加固城防。幽州镇正式挂牌成立。
魏博镇是田承嗣,这小子也不是啥好鸟。
史朝义先跑到他的地盘上,这小子开始忽悠。说你该去范阳我这地方庙太小,在我这里不安全。你去范阳然后再命李怀仙派兵防守,那个地方是起兵之地城池坚固,兵马钱粮充足。唐军不可能打下来。史朝义一听对啊,把家眷全托付给了田承嗣,这田承嗣还哭的哇哇的送别史朝义,但是转脸就把史朝义的家眷交给朝廷,自己投降了。朝廷封为魏博节度使。在以后三镇魏博镇的实力是最强的。
成德镇的李宝臣原名张忠志,是安禄山的养子,这小子是三人中最早归顺唐朝的。史朝义杀了史思明后,他就杀了史朝义部将投降唐朝。当时的唐军统率仆固怀恩也有私心,怕把叛军都剿灭了,以后自己就没有多大用处了,本着养寇自保的思想。他上书唐代宗要求朝廷分封李宝臣为节度使,也就是后来的成德镇。
这三镇有矛盾有冲突,但是如果朝廷一触动他们的核心利益,这三镇又完美的结合。唐朝由于国力的下滑始终没能彻底的解决这三镇。这三镇也是你看我小,我陪你老的主。唐朝灭亡后这三镇也彻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