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九旬太极老人陈传龙告你,太极拳易练难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林灿萤·2020年12月1日周二·
自古以来,太极拳的难学、难以理解、学而难成,真正的原因在于对太极拳的认知,认知有了偏差,而致枉费工夫是必然的道理。
学习太极拳,对太极拳要有正确的认知实是学习的根本所在,是要成功的学习太极拳不可不认真正视的一件大事。
但究竟怎么样才是太极拳?兹试就太极拳的本有原义作一分析探讨,以供学习者参考追寻。
要了解太极拳,首先要知有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一种是我们平日的一般性的运动,是一般世人观念中,人人都知道的运动,如打球、跳高、游泳……等等都是肢体动作的运动,是先天本有的自然之能,是在使用并求增进肢体的动作之能,都是需要用力的,不用力就不可能动;
另一种是在求反其道而行,是在运动中求松柔不用力,不但不用肢体,更在求消退本有的肢体动能。
松柔不用力了还何能有肢体之能?
求松柔以产生柔软的后天劲能,即是俗言的内劲,才能既是拳术,又可养生益寿、却病延年,有不同的作用。由于要有传授与后天的学习,所以非常人所能知。
前者是一般性的运动,后者是太极拳的运动,由于难为人知,所以太极拳难为人知。
简言之,一般性的运动是肢体运动,使用本有的肢体动能;太极拳则相反,不但不使用肢体,更求消退肢体的动能。虽然超乎更反乎一般对拳术的观念与认知,但这在许多方面都可用来加以证明的,要去追研,能明白才能明太极拳、得太极拳。困惑难明、久学难成都是由于对太极拳的认知有了偏差,认知偏离了,还何能有太极拳?不言可知。
举例证明如下:
松柔不用力—松柔不用力是太极拳的基本所在,学习太极拳无不都知太极拳要松柔不用力,求松柔不用力其目的即是在求脱离人体原有的先天肢体动能。由此可证太极拳非一般性的肢体运动,由于不同于一般的观念,所以太极拳难为人知。
松柔与不用力实是同一件事,要松柔就不可用力,要不用力就必须松柔,能松柔始能有太极拳。太极拳的拳法无不都是在求如何求得松柔,也就是求如何消退本有的肢体之能,由此可知太极拳的真义何在!得到了松柔就得到了太极拳,因为能松柔就已弃尽了原有的先天肢体动能,转化为后天的内劲,内劲是刚中寓柔、柔中寓刚的柔软之力,由于有刚有柔、刚柔一体并存,而是太极劲。
拳论之言—拳论是太极拳之本。拳论云「斯技(拳术)旁门(别种拳术)甚多,虽势(外在拳招式)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言其他拳术都是一般的肢体动能,这些都是先天自然之能,都不是太极拳。太极拳是后天学习而有成的技能,换言之,即是一般性运动的先天肢体动能皆非太极拳,太极拳是后天学习的。由是可知,学太极拳而难成太极拳的原因何在,并非太极拳难学,而是对太极拳的认知有了偏差,受到了误导,是永远不可能有太极拳的。
外面的拳招姿式并非太极拳—一般都以有形有象的拳招姿式为太极拳,但非太极拳,并非有了拳招姿式就有太极拳,用力的外家拳使用肢体动能,自可是外面肢体动作的拳招姿式;
太极拳不用力,外面的姿式一无作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还何能有太极拳!
为此值得注意的是,各家先辈宗师无不都有太极拳不在外面姿式之言,也就是外面的拳招姿式并非太极拳、并无太极拳,言不在外面姿式,即是由于太极拳松柔不用力,肢体动作的拳招姿式已全无作用,这也说明了太极拳并非一般性的运动,是弃肢体动能而不用的拳术。
是要真正了解太极拳、得太极拳不可不认真思考的一个观念与认知。许多学习太极拳都认为太极拳是一套肢体动作的拳招姿式,认为学太极拳是学外面的姿式、打外面的姿式是打太极拳,而先辈宗师则言太极拳不在外面姿式,这在各家传承的著作中都可以查得到。
学太极拳而空无所得,不外由于将本非太极拳当作太极拳而练,而致枉费工夫!太极拳要知心中怎么打,并非以一般的运动方式,比外面的姿式。
拳法要求—太极拳的身法要求沉肩、坠肘、涵胸、拔背、松腰、坐胯,目的都在求肩、臂、胸、背、腰、胯周身各重要关节的松开,消去各处的先天动能不用,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求松肩、松臂、松胸、松背、松腰、松胯,这不可用动作去做,必然愈作愈僵,失去原有的意涵,而是各关节在松开状态下的感觉。例如肩放松了,肩就有下沉的感觉。臂放松了,肘就有下坠的感觉。胸放松了,胸就会内涵,挺着胸是松不开的。背松了就有拔的感觉。胯自然放松,就有下坐的感觉。这实是太极拳求松身之宝,往往被忽略或误解,同时也说明了太极拳的运动是求弃先天动能的不用,不同于一般性的运动。
以上所言具体证明了太极拳并非一般性的运动,同时也说明了学太极拳而难得太极拳的原因所在。
太极拳是道家的思想、道家的修为之术,深含哲理,是哲理的具体呈现,是一个理,而非一个姿势形式,由于完全反乎一般世俗的观念,而以世俗的观念思考太极拳,所以觉得太极拳高深奥妙,深不可测。
道德经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太极拳松柔不用力,反乎一般对拳术的观念,以柔弱为用即是本于这一理念,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呈现。道德经又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一般运动都是求肢体动能的愈练愈强,这是一般世俗的观念,是「为学日益」;太极拳反乎其道而行,求消退原有的肢体动能,即是「为道日损」,非实时可以退尽,要日日练习,乃是损之又损,待完全退尽,全无肢体动能的作用,无可作为,乃以至于无为,而已转化为柔软的劲能,就是无为而有为,这些全是太极拳的所作所为,证明了太极拳是道家的思想,能从无为中产生有为,才是太极拳的真功!
在太极拳的应用上,以不争不抗、舍己从人为用,以柔弱的方式对抗刚强,这也就是道德经所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不与彼争,彼又何从与我争?这是一种修为,这也是哲理的呈现。不争是无为,彼的争必然消失于无形,而必然产生缺失,我可随心发之,是「无为而无不为」,但这是要经过学习的,即是要学习的太极拳。太极拳在于心中的明白,与一般观念中认定的太极拳是肢体动作的拳招姿式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先辈陈鑫氏云:「拳在我心」,「自古太极皆如此,何须身外妄营求?」先辈陈长兴氏云:「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都是言并非在拳招姿式中求太极拳。
综上所言,由是可知一般拳术是求肢体动能的增强,练太极拳则相反,是求肢体动作的消退,求松柔不用力,即是求消退本有的先天肢体动能不用的方法。所以太极拳的拳法都是在求如何求得松柔,能求得松柔的法,才是太极拳的法,才能有太极拳的功。
有法而生僵硬,显然就违背了太极拳的要求,必然愈走愈远,徒劳无功。许多苦于求松柔而不可得,皆由于不知其法,只以一般性的运动观念打肢体动作的拳招拳式,或是所使用的法,不但不能松柔,更会产生僵硬;或是在求使用外在姿式,这样必然一动即生僵硬,还何能有松柔可言?何能是在练太极拳?何能求得太极拳?而是在反其道而行,必然枉费功夫。
要能在动作中求得松柔,初学可用腰胯腿脚来动,以代替原有的一般性的动作,这样就可不柔自柔,手上就有胀、热、麻等气感,一试便知,才算是走上了太极拳的道路,这样也就是说明了用一般性的运动方式来动,必然一动即僵硬,要用拳法来动,方能求得松柔。深层的境界可从论经歌谱,与先辈宗师之言中去追寻,太极拳是一个哲理与心中的学问,在于去了解。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求了解的过程,要渐渐去了解,能了解多少,就是学到了多少太极拳。先辈宗师既已明示太极拳不在外在姿式,而以一般性的运动打外面的姿式,而至空无所有、全无太极拳可言!只是一个全无太极拳作用与意义的姿势动作而已。
要学得太极拳、得太极拳之功,非掌握到太极拳的原义不可。
以上是就太极拳的体而言,使凡俗之体,转化为太极拳的体。至于太极拳的用,全在王宗岳的拳论中。拳论阐明了如何以太极阴阳之理用之于拳术,而能以柔弱胜刚强,具体呈现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之理,由于理本太极,而为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