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孟浩然之《渡浙江问舟中人》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注:
济:坐船渡江。
引领:伸长脖子向远处望。
天末:天的尽头。
解读:
这首诗是诗人数度出入于张说幕中,却久不得用,离开京城前往江浙地区漫游时所作,时间大约在开元十三年725年左右。
全诗紧密结合诗题,启承转全,归结一“问”字上,将诗人对越山、越地的急切期盼之情表现得传神生动,初读似常语,其味淡如水,细读便觉其味弥长,其神甚远。
诗人由于不得见用,离开京洛,一路上沿着汴河、大运河,经过广陵渡过长江来到杭州,准备渡过钱塘江前往浙江绍兴。诗人的这一趟旅行,更多的是带着散心遣怀之意而徜徉山水之中。
诗人行进在钱塘江时正赶上“潮落”之时,因为刚刚潮落,再加上江面上“未有风”,所以水波不兴,江面显得平静如镜。诗人来欲渡过钱塘江前入越州,忽遇江潮,所有的行船只得停航,静等潮落、江平、未有风时刻的到来。
诗歌的第二句写自己与君共济一叶扁舟,此处君是指行船的舟子船夫,诗人强烈的好奇心和无限的期待,促使他向这些舟子和船夫进行交流,一来二去,他与这些人成为熟识的朋友,二人共济一船,其乐融融,流露出诗人对此间淳厚民风的羡慕。
该诗的最后两句由“引领望天末”引发出许多的情韵和内涵,达到言约意远的艺术境界。由“何处”这一发问,其间暗藏着诗人对一路山水的欣悦之情。
孟浩然的诗歌决在若有若无之间,点染空灵,让人读之,意味无穷,蕴藉深微,读了这首诗后,也能加深对孟诗的理解。
孟浩然(689——740),排行六,襄州襄阳人(湖北襄樊)人,后世故称孟襄阳。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袓居园庐。玄宗开元十六年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新唐书》及《唐才子传》均载有其在长安会见玄宗事,但据考证,不太可信。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间,韩朝宗任山南东道采访使,曾荐其面君,但孟浩然与友人饮酒未赴而未果。二十五年,张九龄罢相被贬荆州长史,署孟浩然为从事,曾随张九龄巡视各地,或祭山川,或浏览从猎,与之唱和。二十八年,王昌龄来游襄阳,相与饮酒甚欢。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浩然终生布衣,经历单纯,除在襄阳隐居外,喜漫游,东至于海,西至巴蜀,南至吴越,漫游中大都留有诗作。浩然以隐逸闻名,然从未忘情仕进,在其作品中,反映强烈。晚年方趋淡漠。生平见新、旧《唐书》。浩然为唐代山水诗派之先行者,诗以清幽、平易见长,与王维诗风近似,历来有王孟并称。在唐时,其诗作颇受好评。《全唐诗》存诗2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