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岭南饮食文化》 作者:周松芳
周松芳,文学博士,专栏作家,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兼职研究员。
《岭南饮食文化》一书既从历史事实出发也从文化发展角度着眼,对岭南的饮食文化进行甄辨、梳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抱朴文化近期的美食连载系列均选自该书(本文有删减,全文版请扫以下二维码购买)。周松芳博士美食连载系列推出大受好评,为回馈抱朴财经粉丝,我们申请到了本书8折优惠价,支持文化人写可以流传的文字,需要你投一票,来吧。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
邻近的大梅州客家地区,有一种粄,近似潮州的粿;从前客家人生计维艰,奢华不起来,故多在主食大米上下功夫,唯其如此,始得精美。比如平远的黄粄,系用糯籼混合米在上等的草木灰包滤出的水中浸泡数小时后,加工成米浆,用文火煮成柔软而又富有韧性的粄团,取出置于铜盆中蒸熟,然后放入臼中舂糍,就成了金黄香嫩的黄粄;其黄色源于草木灰中的杨梅叶汁。又有一种味酵粄,老少咸宜,叶帅八十还乡,都未曾忘怀,特地要求品尝。味酵粄的制作更为简便,用粳米磨浆,配上“枧沙”蒸熟即可;或蘸用黄糖及少许酱油煮成的“红味”或点“蒜仁味”就食。大埔一带盛行老鼠粄,实则一种用搓板搓出的粉条,因为两头尖形似老鼠而得名,香港客家雅称为银针粉,台湾客家则称为米苔。又有一种“猪笼粄”,实即米制菜包,因外形似圈猪的竹笼而得名;原本只是上山耕作时随带果腹的白饭团,有条件讲究了,就包入各种馅料,成为美食。又有一种人丁粄,以粘糯混合的米粉加水揉成长约15厘米的圆柱条,入笼猛火蒸透即可,多作为供品,以寓意家庭幸福,人丁兴旺。主要盛行于大埔农村。
又有一种两熟粄,先把大米加水磨成米浆,放入已经爆香的猪肉、香菇、鱿鱼、碎花生米和虾糠,加适量的盐,再倒进大锅里用旺火炒,炒时勤翻勤压,以防粘锅,待成糊后,用手挤成乒乓球大小的丸子,入水煮沸,加入葱花和芹菜花,用胡椒、味精等调味品拌匀即可。
又有一种萝卜粄,或叫菜包粿,同于广府地区的萝卜糕。又有一种叶子粄,以搽了猪油的竹叶包裹揉进了豆沙的糯米粉,蒸熟后,兼竹叶的清香、糯香以及豆沙、熟油、砂糖等的香味,可谓五香俱备。又有一种 “仙人粄”,实似凉粉,有降温解暑之功,而无受冷患寒之弊;客家习俗,入伏这天吃了,可保整个盛夏痱子都不会长。食时调入蜂蜜,洒上香蕉露,清甜爽口,沁人心脾。以河源紫金一带所制为佳。今属潮汕的揭西客家,有一种鸟仔粄,因其形似小鸟而得名,以豆腐干、葱、蒜、虾米、猪精肉等杂以为馅,色香味俱全,可与潮州之粿媲美。仅在县城河婆镇主要街道就有50多家做这种粄,仅清河路、河西四路就集中10多家,堪称“鸟仔粄”一条街。如此繁荣,除本地人喜爱,还有外销的需求。又有一种九层粄,咸一层甜一层地夹杂着,味道很特别。又有一种忆子粄,名甚特别,且历史悠久,不知里面有何故事;以肉片、鱿鱼丝配以葱、姜作馅,味道香美、老少皆宜,深受大众的喜爱与推崇。绿豆粄的主要原料并非绿豆,绿豆只占一分,与四分红糖加一分桔饼、枣肉、龙眼肉、瓜片等作馅,三分糯米作粄皮,包置于蕉叶之上蒸熟,清甜香鲜,有“沙里淘金”之美誉。客家人遇办喜事会大做红粄,用粄脆包甜豆沙、花生粉、红豆馅,再用“粄印”印出龟甲的花纹,以求吉祥喜庆。潮汕人有一道创意青菜——炒麻叶,客家人则有一道创意粄品——苎叶粄,因其特有,最资怀乡。以鲜嫩苎叶和粳糯米加井水于石臼捣烂、黏合,形成青翠欲滴的粄团,捏成小块,可蒸可炸,清香甘润,别有风味,且能耐饥渴、长力气,除皮肤疾患,强身健骨,老少咸宜。发粄是年节之粄,因为经过发酵,蒸后粄面会从碗里隆起来,有发财之谐兆;常会裂口,因此又叫“笑粄”。客家人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蒸发粄,更会蒸甜粄,有不蒸甜粄不过年一说;甜粄必须保留一部分到二月初二日,在初二日当天将甜粄切成小块用油煎来吃“谓之撑腰骨”,意味着吃完要挺起腰骨开春忙家活了。又有笋粄,一称酿粄、包粄,以薯粉制皮,以肥猪肉及竹笋配虾米、鱿鱼丝、香菇、胡椒粉等为馅,类如潮州笋粿。清明粄最有名,最悠久,也最富特色;清明时节,广州的酒家也很容易吃得到。以半粳半糯之粉,和以鲜嫩的艾叶、苎叶、白头翁、鱼腥草、鸡屎藤和使君子等,充分捣匀成青色粄团,再于案板上使劲反复搓韧,分掰蒸熟即成,既有春天的芳香气息,又有祛风祛湿等保健功效,故又称为药粄。又有一种灰水粄,系用稻秆灰或黄豆苗灰等滤水浸米磨浆,然后蒸熟即可,多见于平远等地。还有一种线刀粄,制作中用的是稻秆灰包,但不是浸米,而是用来吸去磨好的粄浆的水分,使其成为嫩滑的浆团,然后薄摊于光滑的瓢背,以苎线为刀,将粄块匀切成一条条泥鳅般的粄条于沸汤之中,不须调料,已是米香氤氲,口感滑嫩。线刀粄已近似广州的沙河粉,相传沙河粉由客家人发明,也可谓渊源有自;陈村粉后出,当受沙河粉的影响。潮州梅州,俱属粤东,也称岭东。粤东之粿与粄,精磨细做,丰富多彩,最能体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中国饮食文化传统;以奇为尚,以贵为尚,乃土豪之风尚。魏晋是士族制度形成的时代,以文化维系宗族的士族才是真正的贵族,未闻有士族纵食豪奢。新贵如开国元勋之子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宰相何曾日食万钱而无处下箸,反被士族目为伧夫。长期以来,广东味道,奇味在外,奢味在外,其实那只不过是冰山之一角,金字塔之尖顶,最基本的或者说最根本的,也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这世代长存岭东的粿味与粄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