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傅山”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艺术主张?

可以这样说,王羲之书法是建立了一个'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中和为美的'审美'书法体系,而傅山则是另辟蹊径,开拓性提出了'审丑'书法体系。

这种'丑'不是丑陋浮躁之风的丑,不是皮坚肉厚腹中空的虚张声势,更不是以丑为美,矫揉造作的滥竽充数。也不是个二王书法之美的反叛对立,而是回归书法本真,自然,淳朴的大美,是在二王书法美的底蕴和底色基础上的,一种拙朴浑厚之美。

历史上有两次书法突破,一次是颜真卿篆籀书法,他是建立在'二王'基础上一次书体变革性突破。再一次更大的变革就是傅山理论体系。

不同之处一是时代背景不同,再一个是兼容并蓄的书法取向的不同。颜真卿更侧重于帖学的继承发展,而傅山是侧重推崇碑学的发扬光大。所以傅山更具有大变革的意味。

首先,傅山先生的理论不是横空出世的,要理解这一思想,就必须要了解它产生的背景。

傅山的生活年代(1605-1690),经历了亡国之变的冲击,他在行动中已作出了强烈的反应。而在艺术上则突出表现为抨击赵孟頫,董其昌书风。 傅山提出的艺术主张是以篆隶和汉魏书风来取代赵董书风,力倡拙朴、道劲、率直,轻视秀巧、妩媚、轻滑一路。

傅山鄙视赵董书风的另一因素便是他的平民意识。明亡后,傅山或云游祖国名山大川,或与乡农饮宴劳作,多次坚拒入仕,过着清静无为,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置身世外的清静简淡,使傅山更能认清明末清初赵董书风笼罩书坛,朝野上下一片妩媚纤弱之态的弊端。并预感到书法艺术将急剧地衰败消亡。

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他具有拯救书坛的雄心壮志,勇敢地发出了“四宁四毋”的呐喊:“……赵(孟题)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心乎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尔辈慎之,毫厘千里,何莫非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

这震聋发聩的“四宁四毋”的呐喊给当时萎靡不振的书坛猛击一掌,并为以后的一直到当今书法碑学确立了基调———舍弃佻巧妩媚、油滑造作的赵董书风,而去创立抽朴、雄健、遒劲、率直的新书风。

傅山独具慧眼找寻到了书法的出路一到钟鼎碑碣中寻生路。

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及其篆隶得意,真足吁骇,觉古籀、真、行草、隶,本无差别。”从这段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出,傅山早已对商周金文、秦汉刻石和魏晋书法有了深刻的领会。而且他对金石的态度与经学家和金石学家偏重于考证校核不同,他是从书法艺术角度出发的。他曾在商周金文、《石鼓》、《峄山》《郭泰》等篆隶上下过很大的功夫。并将篆隶笔意融人行草,一扫前代靡弱妩媚的书风。

傅山对行草书的这一变革比郑板桥、金农等人早了一百多年,这种大胆的创立,更使后世经学家(包括金石学家)不敢望其项背。

所以,了解到傅山这'审丑'观产生的历史背景。才能全面理解正是傅山“四宁四毋”的核心—宁丑毋媚书风的良苦用心。因此说傅山的“四宁四毋”,正是清代乃至现代书法碑学帖学兼容并蓄的先声,他预示着书坛上将有一种新的艺术思潮的诞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