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思维方法看似简单,但大多数人没用对!
最近和交流群里(点击加入交流群)的同学沟通产品思维的问题,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哪种产品思维大多数人都学过,也都觉得自己具备这种能力,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掌握?”
经过与身边的产品经理调研后发现,这种思维是演绎思维。
如果单纯介绍演绎思维的定义,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直呼“这也太简单了,我也会”。
但是如果说到它的底层逻辑与使用方法,可能一部分人就会被难住了。
下面我们就先了解下,究竟什么是“演绎思维”?
演绎思维是产品经理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思维,也是产品经理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思维。
其概念就是把一般规律应用于一个个具体事例,再运用原理和规律得出结论。
运用已经被证明了的原理、规则和规律,通过分析已知信息得出结论,可以降低错误出现的概率,提高思维的精准度。
演绎思维模型如下图所示。
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司通常不会让刚进入产品工作领域的新人接触战略层面或业务发展层面的讨论与决策。
而会通过培训、公司内部文件下发等形式,将公司的业务发展动向与战略规划中的一小部分信息传达给普通员工。
此时,虽然新入职的产品经理不了解公司战略层面或业务发展层面的具体情况,但并不妨碍其制定一款新产品的业务规划:
根据公司所传达的业务基本信息,梳理业务目标,明确要解决用户的哪些需求、用户分为哪几种,用户的特征有哪些差异、业务场景的基本情况和触发条件、用户具体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处理哪些流程等。
利用已知信息和基本的分析框架与事实规律,去解决公司所下达的工作任务。这整个梳理过程,所要用到的就是演绎思维。
2. 如何应用“演绎思维”?
如何把演绎思维应用到具体的产品设计工作中?下面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微信中“群聊”功能的设计,是把演绎思维应用到产品设计中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
在微信上线之前,我们比较熟悉的社交产品是腾讯QQ,用户想加入某个QQ群,可以通过搜索群号或者群名称的方式进入该群。
而对于加入“群聊”这一功能,微信采用了新的设计理念。
用户想要加入某个微信群,只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通过扫描群二维码,进入群聊;
另一种是通过群内的用户在该微信群界面点击“+”号,将想要加群的新用户拉进来,如果该群设置了管理员权限,还需要经过管理员审批同意后方能进入群。
这样的设计理念虽然初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其实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群内用户经筛选后具备了一定的社交关联性,而且保证了群内用户交流内容的安全性与私域性。
提升了微信群的沟通效率和群内成员的沟通质量,同时通过“克制”的方式保证了微信群内容的半公开性。
如此巧妙的加群功能的设计,其实并不是微信团队“灵光一闪”的想法,而是来自线下社交场景的线上“演绎”。
思考这样一个场景,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社交生活中想加入某个小圈子或者某个团体,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实现?
抽象来看,其实有两种场景:
①圈子主动
②加入者主动
两者的区别在于哪个角色在这个行为中更为主动。
如果是圈子主动,那么圈子会通过宣传单进行推广宣传,希望接纳新的成员加入,一般会在宣传单中留下联系方式,供加入者联系圈子负责人。
如果是加入者主动,则需要该加入者通过各种方式找到已经加入该圈子的成员,与其建立信任关系,再通过其作为介绍人,将想要加入人介绍给团体内的其他成员认识。
这两种场景都是我们平常在社交生活的缩影。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微信的加入“群聊”设计正是基于这两种基本场景进行产品功能“演绎”的。
上文提到的宣传单尤如微信群所分享的二维码;
体负责人审核入群申请,如微信群的加群验证;
团队内成员作为介绍人邀请加入的方式,尤如微信群中的成员在界面点击“+”号,将其他用户加入微信群的操作。
3. “演绎思维”的引申应用
我们再利用演绎思维再去解决一名产品经理日常工作中常见的一个问题:
假设你组织了一次公司产品需求评审会,但是受邀人没来参加,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
1. 定位问题,明确原因
定位问题需要一个主逻辑,我们选择会议信息的“发送——传递——接收”流程作为分析问题的主逻辑。
(1)会议信息没有有效发送:由于分组问题或网络延迟,导致有些参会者没有收到。
(2)信息没有有效传递:推送方式没有覆盖所有参会者,比如在微信群内通知参会人员,但有些参会者并未在微群内。
(3)会议信息没有有效接收:这种情况一般是参会者已经接收到了会议信息,但是没有如期参会,主要原因:
有其他更重要的会议与该会议时间冲突;
原本要参加人员在浏览会议主题及简要内容后,对会议内容不感兴趣,不想参加;
对会议发起者抱有成见,不便参加;
之前多次没有参加会议,但没有被发现,同时也没有被部门处罚,所以这次也不想参加。
2. 分析原因,设计方案
(1)针对会议信息是否有效发出与传递:可以完善会议通知方式及渠道,在会议信息发送给所有参会者后,需参会者收到会议信息反馈,以确认收到。
(2)针对会议信息是否有效被接收:在会议开始的前一天,再次与所有参会者确认会议时间,以防与其他会议时间冲突或参会人员忘记参加。
(3)针对参会者对会议组织者有成见拒绝参会:第一时间拉动其与双方共同上级进行沟通,提升该参会者的责任心。
(4)针对参会者因为对会议内容不感兴趣或不重视而拒绝参会:会议发起者需进一步明确会议主题,并简化会议流程,提升会议效率,缩减会议时间。
(5)针对参会者多次未按时参加会议同时未受到处罚:在部门内建立会议考勤与处罚制度,制定相应规则,在每次会议前统计出勤情况,对未出勤人员进行记录,随未出勤次数累计而加重处罚。
3. 效果反馈,复盘迭代
(1)针对制定的相应规则,对后续实际参会情况的表现进行记录,并做到全面、细致的数据化统计。
如会议平均时长、平均讨论议题数、会议平均参与人数、部门整体会议出勤率、单个人员会议出勤率等。
(2)通过对不同优化方案的实施,记录相应数据的不同提升效果。
如优化会议推送方式与渠道,使用增加收到会议信息的回复确认信息等方法后,对部门整体会议出勤率、单个人员会议出勤率的影响效果是否显著。
(3)针对不同优化方案对参会情况的不同提升效果,复盘反思如何对优化方案进行修改及迭代,以达到预期的提升效果。
例如,若采用纸质版统计出勤的形式对出勤率提升效果不佳,则可将其修改为采用线上协同文档的电子版出勤的形式,并每周进行通报,记录采取该方案后的实际提升效果。
演绎思维的应用过程是产品规划的必经过程,无论是刚进入各行业领域的产品经理新人,还是深耕行业多年的产品经理专家,都应该掌握演绎思维。
演绎思维分别从用户视角及业务视角去分析产品规划的思路,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同理心及业务场景设计的能力。
你,学会了吗?
如果觉得有收获,欢迎点赞+在看+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