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嵩延之战:蒙古骑兵与缅甸大象之间的激情碰撞

公元1277年,蒙元帝国已几乎占据整个东亚大陆。但贵为大汗的忽必烈却并不满足,还希望将势力范围扩张到所有周边地区。因此,在尚未遭彻底剿灭南宋残部的同时,又将魔爪伸向了中南半岛。经过多次无疾而终的外交尝试,最终还是同缅甸的蒲甘王朝走向尖锐对立。发生在当年的牙嵩延之战,便是双方有过的最大规模冲突。

忽必烈在确立元朝国号后 就遣使要求缅甸进贡

其实早在1271年,忽必烈就有派使团造访缅甸,要求蒲甘王朝的君主向自己纳贡。此举的经济和军事目的近乎为零,却包涵了非常现实的政治需要。因为当时的蒙古贵族已决心彻底攻灭南宋,并取代其成为东南亚各邦的名义宗主,自然不会错过有相当统御范围的缅甸。但给出的要求却相当宽容,仅仅希望蒲甘方面为自己送来具有象征意义的大象。

以中缅甸为统治核心区域的蒲甘王朝

然而,让忽必烈没有想到的是,这样宽厚的外交条件居然在缅甸起到了严重反作用。这是由于蒲甘中央王权的长期衰退,让治下的大片土地由王室直属转化为寺庙资产。虽然佛教僧侣对君主地位并不构成直接威胁,却在有意无意中削弱了宫廷实力,造成全国上下的凝聚力涣散。包括王室子弟在内的大部分贵族,也不愿轻易奉献出自己的名下产业。只是因为缺乏外来的强刺激,才勉强维持原有的稳定架构。一旦负有盛名的蒙古大汗有意交涉,保存原有氛围的环境便不复存在。以至于有毗邻云南的边境部族,直接派人去大都要求重新册封。

蒙古势力的南下 让许多部族尝试更换门庭

于是,蒲甘王朝的末代君主那罗梯诃波帝,就必须将自己竖立到蒙古人的对立面。不仅拒绝同元朝使者见面,还在稍后派人将他们请出边境。自己则迅速集结王室部队,直扑靠近云南的叛乱部族。忽必烈则忙于同南宋进行战争,并已开始筹备对日本的跨海远征,所以对缅甸方面的柔性抵制没有任何反应。

对日远征的失败 让忽必烈暂时无法对缅甸用兵

到了1273年,第二支使团进入缅甸,带去了口吻更为强硬的大汗亲笔信。那罗梯诃波帝也继续施展拖延战术,稍后还以蒙古人穿马靴上殿是对其个人的侮辱为理由,直接下令将来着全部处死。随后又再度出兵缅北镇压叛乱部落,致使两国的外交联系彻底中断。忽必烈则因对日远征的失败,暂时不想再启动第三战场。所以只要求监管云南的色目人奥马尔保持戒备,而不是对蒲甘王朝发起大规模进攻。仅仅是出于戍边目的,向当地派遣了大批来自中亚被征服地区的征召降兵。

征服大理王国后 蒙古势力可直接出兵缅甸

当然,只要忽必烈与那罗梯诃波帝的核心诉求如此对立,大规模战争的爆发也只是时间问题。于是在1276年,位于今日云南盈江的牙嵩延部落便再次投诚蒙元。蒲甘王朝的宫廷部队也如期而至,准备想过去那样实施高压惩戒。结果,却被提前进驻的蒙古帝国军队拦住,只能在后撤的同时要求更多援兵支持。缅甸国王虽自知骑虎难下,却也对未来的局势走向抱有侥幸心理。于是下令开展全国性动员,将大量分散在基层的兵源招致麾下,准备对强敌的边境驻军进行一次大规模突袭。

战象与骑兵 是蒲甘王朝的核心军事力量

公元1277年4月,那罗梯诃波帝开启御驾亲征模式,率领准备好的80000大军抵达牙嵩延。其中既包括约万人的中央宫廷卫队,还不乏大量由基层寺庙动员来的普通征召民兵。许多地方上的中小贵族也应征参战,并带来了由本家领地供养的骑兵力量。但正在的核心战力,却是以各种手段凑集的120头战象。

率军对抗蒲甘王朝的 纳速剌丁

相比之下,由大将纳速剌丁指挥的蒙古帝国军队,则几乎完全由骑兵部队组成。虽然在蒙元自己的史料记录中,仅有700人参与这场激战,但这不过是蒙古本部的到场士兵人数。真正在牙嵩延挑起重担的力量,还是12000名从自中亚各地征召的色目军户。虽然分别来自撒马尔罕、布哈拉、花剌子模、尼沙普然、某夫和伏尔加河流域,但基本都是运用类同战术的突厥化骑兵。不仅能同蒙古军事体系天然契合,还省去了不少协同训练时间。这对他们赢得同缅甸人的初战胜利,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影响。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从未见过大象,胯下的坐骑也不熟悉这种陌生巨兽的身体气味。

蒲甘军队的进攻 基本以大象作为向导

果不其然,那罗梯诃波帝下令全军以战象为向导,后面还紧跟着贵族骑兵和平民步兵。无疑是要用数量优势,对缺乏步兵力量的蒙古人展开全面碾压。那些初次邂逅巨兽的色目军户,也因本能的恐惧感而被迫策马后退。加之战场本身的空间非常有限,自然也无法分兵到侧翼试试包抄迂回。哪怕身后还有蒙古宗主压阵,也止不住全军上下的集体恐慌。仅仅靠暂时加速脱离接触,才没有引发更大规模的全面崩溃。

蒙古骑兵在战象的压迫下节节后退

此刻,还是纳速剌丁保持冷静,迅速传令各百人队就地完成重组。然后让所有人要离开马背,到战场边缘的树林里步行列队,并将生死与共的坐骑都留在后方由专人统一看管。等到缅甸象队进入复合弓射程,再以稳定而密集的箭矢予以迎头痛击。

利用密林获得地形掩护的色目步弓手

虽然蒲甘王朝本身就靠发展骑兵起家,却很少经历高强度的大规模血战。因此也对这样强大的反击火力没有什么办法。尽管每头大象都配有弓箭手和仆从步卒,却需要在彼此间预留相当空间,谨防在混乱的战场上形成相互干扰。但这也会让远程输出变得稀疏,对已经躲入密林的步行射手缺乏反制能力,反倒会因自己从未见过的漫天箭矢而手忙脚乱。

早期中南半岛风格的战象部队

结果,被国王寄予厚望的大象受到严重惊吓,开始不受控制的掉头奔逃。色目军户们也立即获准上马,发起以重骑兵为向导的反向冲击。在大量缅甸步骑兵还来不及反应的同时,就完成了对整支敌军的初步包围。那罗梯诃波帝虽能在侍卫保护下提早跑路,却也彻底失去了对数万部下的有限指挥。唯有那些意识到自己被控制的贵族,才会拒绝轻易投降并做到了血战到底。他们的努力也确实起到了拖延作用,甚至可能给蒙古方面也造成了相当损伤。

牙嵩延之战的胜利 为蒙古人在缅甸打开胜利之门

事后,蒙元官方宣布已全歼整支缅甸军队,自身却仅有1人因抓捕大象而不幸被杀。考虑到此战基本是由色目军户们负责,这种荒诞记录也就显得不无道理。纳速剌丁也很快感受到中南半岛的炎热气候,提早结束了当年的南下征程。至于侥幸逃过一劫的蒲甘王朝,则必将在此后的内忧外患中走向解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