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 作而不辞

文化是最深层的国防

前言:

文化是最深层的国防!

是民族强盛的、最底层的、最深远的动力。

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

有了根,才能有民族之魂。

有了魂,才能迸发出改天换地的精神力量。

中华儿女只要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上达成统一共识。

天下太平就离我们不远了。

華夏興,天下寜。

中国人的根与魂,华夏文明的最早源头,是三皇五帝,黄老庄之学。

天、人、权三道,是华夏文化的核心。

故谓道、儒、法三家同源一体。

《道德经》是正本清源的第一本典籍。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

此章主旨,在于讲“道”的辩证内涵。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正确的含义,是指夸夸其谈的不正当的话。

知字,在这里也不是作为知道来解。

知,从口从矢。本意,有口口相传之意。这里取其本意。

这句话的正确解读:天下人都在口口声声说,某些美好的东西如何如何美了,那一定是夸夸其谈的不正当的。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善字,在后面的章节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而一旦把很关键的善字理解成庸常流俗的人伦之善

那么后面的整本经,都根本无法正确的理解。

一步错,步步错。

事实上,道德经全书中,出现的善字,无一处是指人伦琐碎的那个善良之意。

正确理解善字,要从其本意讲起。

善的本意,和美相近。两个字,都和羊有关。在六畜中,羊主给膳,所以,羊大为美。善,从羊从言。古代,羊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善,也有吉的意思。在前面的章节中谈到过,人行于大道之上,谓之德。

在道德经中,善字,是用来评价一个人的德,是不是保持行于道上。须臾不离大道,则此德为善。反之则为不善。

这句话的正确解读:

天下人都在口口声声说的那些所谓很高明的行为,一定不是什么真正的高明。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无相生:有和无,是互相转化的。既可以有生无,也可以无生有。

大道周流,变动不居,循环不已,周而复始。虚空可生出万物,万物可散而归于虚空。物从虚中生,有从无中来。无可化为有,有可化为无。

有无永远处于相互转化之中。

难易相成:不存在绝对的难,也不存在绝对的易。难和易,都只是参照对比出来的。

长短相形:没有绝对的长,也没有绝对的短,长只有和比自己断的相比,才能成其长,短只有和比自己长的东西相比,才能成其短。

高下相倾:没有绝对的高,也没有绝对的下。有比高更高的,有比下更下的,只有在互相的参照中,才有高下之分。

音声相和: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没有脱离音色的旋律,也没有脱离旋律音调的音色。音声一起,才能相和。

前后相随:没有绝对的前,也没有绝对的后。只有在万物之间互相参照的情况下,才存在前后关系。

这段,用了很多排比,都是在阐述一个道理;万物皆可相辅相成,观察结果取决于参照系,没有恒定普适的参照系,任意不同的参照系之间都是等价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里面的一个关键词,无为,登场。

都说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真的是很多人理解的那样,干躺着混吃等死啥都不干,生活就会变美好吗?

道德经全书中,另一个关键词,圣人,也登场了。

留心仔细阅读道德经全文,会发现,但凡出现清静和无为等词的时候,语境中,都是对圣人,王公而言的

道德经,按照老子的设定,他的目标读者,就是人主。

所以,道德经,乃帝王之学。

清静天下正的前提是,你得先有一个天下。

无为而治的前提是,你得先有一帮臣民,你啥都别掺合干涉,让他们去各司其职尽情劳作,尽情幸福就行了。

你有天下吗?有。天下即人身。

你有臣民吗?有。人身即天下。

所以圣人不人为地妄设参照系,夺天之化。

既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绝对的参照系,那么,天下也就没有是非,也就没有智巧,百姓不谙是非智巧,故能淳朴自化。

所以圣人无为而治。

不言之教。

有言,则有意,有意,则有此一是彼一非,有是非,则智巧生,智巧生,则民不复朴,不朴则是常,失常则妄,妄则为奇,奇而天下失其正。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通俗的说,就是万物生生不息,天道不会横加干涉,说三道四的。

让万物自然而然的繁衍生息吧,没有什么是对的错的,不要加以规整。

也没有什么是天生有罪的,所以天道也不会对万物的生与息加以指讼。

天道生化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繁荣万物,而不依赖万物。

万物的演化结果,也从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占据它们。

正因为天道从不生育万物并占据它们,所以,万物能和天道之间才会永远不会互相背离,一切才可以永恒的生生不息下去。

天道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生化万物而不推辞,创造了万物而不据为已有,不自恃己能,不居功自傲。

由于不居功,它的功绩才永远不会被埋没。

法天地自然之道的圣人,亦应具备如此品质,造福于人类而不求报。

难道圣人治理国家,教化百姓,不也应该如此吗?

思维导图学习

注:本文由文化传播小组整理,白云先生注释。

思维七层级

最高层级:道易思维

次之:易象思维

次之:象数思维

次之:数理思维

次之:逻辑思维

次之:模型思维

最低:谵妄思维

(0)

相关推荐

  • 徐大椿注道德经:将欲取天下第二十九

    昨天 上一章讲,圣人笃守常德,虽然朴散为器而应物无穷,却又大制不割,因此能为天下王.本章接着从反面讲,如果把天下当做"器物",以人智去巧取,那是不可能得逞的.   道篇的第二十九章 ...

  • 最新版本 老子道德经新编二十篇2021版

    老子道德经新编二十篇2021版 <道德经>,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著,全面阐述了他的宇宙观.人生观,也包括治国和修道的原则及方法,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3年长沙马王 ...

  • 道德经 | 第二章(2)善反而不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 ...

  • 你一急,孩子就能出个好结果,这是什么神逻辑?——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yǐ).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wéi)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zuò)焉 ...

  • 道德经第二章

    ​我们再看看第二章,世人流传的通行版的解释.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 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章 第一段:天下皆知 ...

  • 道德经-第二章 功成不必在我

    第二章 功成不必在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

  • 道德经第二章译文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甫居. ...

  •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 ...

  • 这是宇宙运行最基本的规律与方法,我们该如何运用?(附《道德经•第二章》原文与译文)

    宇宙的规律和运行方法是辨证的. "善"与"丑". "善"与"恶". "有"与"无" ...

  • 第二章 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