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孩子故意摔东西,他是有意气父母吗?孩子破坏心理父母要了解
01
“2岁的孩子简直就是一个捣蛋王,天天故意做坏事,我该怎么办?”
一位妈妈,给我发来私信诉苦说:她太闹心了,实在是有些hold不住自己家的小魔王啊!
原来这位妈妈有一个2岁的男宝,也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小家伙爱上了“捣蛋”这件事,并且是“故意”。洗个手,他就故意把爸妈的牙刷牙膏扔进脸盆;吃个饭,他故意把自己的勺子一次次掉落地;悄悄走进厨房,拿起鸡蛋就往地上砸,看到一地蛋黄,开开心心跑出来;甚至有时候,故意把吃剩的香蕉皮一次次丢到妈妈身上,越阻止越开心……
一件件,一桩桩,孩子的坏事简直一箩筐,妈妈真要一件件数落起来,足足可以讲上半天。
这位妈妈说,为这事,她不止一次教育过孩子,告诉他不应该这么做。可是,孩子当下答应得好好的,一转背却又是故伎重演。
难道孩子这么小就学会了气我?难道孩子从小就诡计多端?难道这孩子就是上天派来折磨我的猴子精?
这位妈妈对自己孩子的表现哭笑不得,最后她无奈地问:我家娃,到底中了什么邪,为什么变得那么不听话,那么“坏”?
我听了她的诉苦,顺手在问答上也搜了一圈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很多妈妈都在抱怨:我家宝宝2岁了,老是故意摔东西,故意惹人生气!
所以,宝宝身上普遍性的问题,我们还是要从宝宝的生长发育规律上去找原因。
02
幼儿心理学著作《魔法岁月》指出:3岁以前,孩子还没有形成道德感,孩子的自控能力仍取决外部的因素,即父母对其行为的赞同与否。
那什么是道德感呢?
道德感就其本意而言,是由人格掌控的行为准则和禁令构成的,并从内部约束人的行为。这种内在的准则通常不受外在控制的影响。
简而言之,成人之所以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关键在于道德感的约束与指导。当一个具备了道德感,就好像不用外部的“警察”时刻监控他的行为,对于不该做的事情,他自己就会有衡量标准,他就会约束自己的冲动,对违背道德感的行为感到内疚,因此也不会允许自己去做那些事。
对于儿童而言,这样的道德感直到孩子五六岁的时候才会出现,到9岁或者10岁时,才能够在孩子的人格中稳定下来。
所以,对于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而言,在目前阶段,他是不具备道德感的。孩子做的捣蛋事,对他们来说充满了快乐和好奇,他们乐此不疲地投入热情到小把戏中,由此也时常让家长们焦头烂额,苦恼不堪。
03
2岁左右的孩子,其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来自父母的赞同与否。
我记得儿子2岁左右的时候,有一天,孩子上桌和我们一起吃晚饭。就在孩子手舞足蹈间,一不小心就把他手边上的一个瓷调羹给碰掉落地了。只听“哗啦”一声,调羹落地,摔得粉碎。
“你这孩子,又打碎东西了!”奶奶见状,赶紧弯腰去捡,一边小小地继续抱怨:“你们这儿子啊,多有能耐,才一个礼拜的功夫,都快把我一打的调羹都摔完了……”
奶奶一边告状,一边却又哈哈大笑,她可能觉得孩子的行为可爱,言语之中还有那么一些小得意:觉得这孩子挺有本事!
这期间,我观察到儿子的神情:他先是怔怔一看,然后释然,接着很欢乐,一点都没有做错事的内疚感。
“喏,给你!别又再打碎了!”奶奶又重新拿了一个新调羹,放在孩子桌面前。
可就在奶奶落座之际,只听“哗啦”一声,儿子又以猝不及防的速度,手起,调羹落。
当然,他是故意的。我们正想责备孩子,爷爷奶奶当即打圆场:“孩子嘛,就是这么长大的,你小时候(指我老公),不知摔碎多少碗呢!”
……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扔玩具,扔饼干,扔鸡蛋……一个不留神,儿子就又干出了坏事。
2岁左右的孩子因为不拥有任何类似道德感的东西,他就不会通过自我克制来约束自己故意乱扔东西的冲动。
在儿子扔调羹这件事情上,奶奶的言语行动,并没有让孩子捕捉到做这件事的是不应该做,不允许做,或者这么做会让奶奶很不高兴;反之,孩子“扔”这样一个举动,看到一个完整的事物就那么一下,变成四分五裂,新发现,新鲜感让孩子感到乐趣无比。因此,孩子对这样的行为乐此不疲。
04
孩子故意捣蛋,难道就这么由着他们吗?其实不然。
虽然2岁的孩子还没有办法做到用道德感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做法,但是他们自控力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父母对其行为的赞同与否。
如果一个孩子孩子对父母的爱,对父母是持有赞同意见还是持有否定意见看得很重视的话,这将极大程度影响他们的行为。
换一句话说:如果孩子对父母是否赞同还是否定他的做法,毫不在乎,他就不会下意识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动机,只会由着自己的想法做任何让他感到高兴的事儿。
那些别人家的孩子,看起来很乖,行为端正的2岁孩子,他们与“捣蛋王”之间最大的差别是:当他们正准备实施自己的诡计阴谋时,在他们的内心会唤起父母不赞成他这个行为的心理意象,由于料到爸爸妈妈的不赞成,他们才会在动手之前放弃故意摔杯子摔碗等这样的行为。这个过程,道德感并没有介入其中。
05
说到这儿,很多父母可能会很不理解:
“不对啊,我常常跟孩子说不行不可以不能,但为什么我的孩子还照样故意呢?”
幼儿心理学是这样来解释的:在幼儿能为了获得父母的赞同、实现情感满足而牺牲自己的快乐之前,我们要花费很多时间对同一类事情进行多次重复。
我们发现了吗?当2岁的孩子一再重复父母不赞成的行为时,我们并没有减少对孩子的爱,孩子的行为也不是说他们不爱父母,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有着强烈欲望但自控力薄弱的孩子!
虽然禁令的累积效应出现得很慢,但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继续不断、重复地教育孩子:宝宝做这件事是不对的,爸爸妈妈不喜欢宝宝这么做!
如果有一天,当你看大孩子在做自己的小把戏之前犹豫了,又或者孩子在父母的责备声里内疚了,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终于从内心意识到了父母的态度。
期待吧,就在不就的将来,孩子会为了获得父母赞同的愿望,克制自己做禁止行为的冲动。而由此,孩子也一天天健康地成长!
80后小妈,育男宝一枚,自称诺妈。
世界很大,理想很小,读书、写作、遛娃,
笑看窗外事,静写心中文。
诺妈微信:muqing797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