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沈复眼中的沧浪亭

六月的黄梅季,过沧浪亭。天气闷热,不见几个游人。斑斑驳驳的竹林,光影错落,投射一地的错落。

沧浪亭北临池,观鱼处,面水轩,祭奠过往的时光慢慢地流淌。忽然就忆起了居住在沧浪亭畔沈复描写的沧浪亭。美得不可方物。

沈复新婚满月,便去浙江读书。因为相思难挨,魂不守舍地过了三个月,即告假归家。

当时正如现在的六月,屋子里暑气蒸腾。两人相见,十指紧扣,还没有来得及说一句话,便觉彼此的魂魄都化成了一缕青烟迷雾,不知身在何处。

幸好,沈复的家就在沧浪亭爱莲居西边的间壁里。有一间轩房,是他父亲用来宴饮宾客的地方。小轩临河,轩名我取,取的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意思。

屋檐前还有一株老树,浓密的绿荫覆盖了整个窗子,连人影都染上了绿意。隔岸,沧浪亭的美景、往来不绝的游人尽收眼底。

请示了母亲之后,沈复便带着芸娘来小轩度夏。天气炎热,夫妇俩整日读书论古,品月评花,赌书泼茶。芸娘不善饮酒,勉强可以饮两三杯,沈复又教会了她投壶射覆的酒令。人间至乐,莫过于此。

有一年的七夕节,芸娘在我取轩内。摆好了香烛瓜果等祭品,拜向天空的织女星。沈复刻了两枚印章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一方为红,一方为白。作为以后两人的书信来往之用。

是夜,月光如水。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芸娘静静地坐在沈复身边,轻罗小扇,软语呢喃。

仰望天空,有流云飞过,变化万千。芸娘忽然感慨到:宇宙浩瀚,而明月只有这一轮,此时此景,天下可还有如我二人这样相依相偎赏月的情怀?

沈复说:天下纳凉的人到处都是,在深闺幽楼里评品云霞、默默领悟的人也不少,如我夫妇,一同观赏明月的人,这世间,又能有几个呢?

良夜如水而逝,月影西沉,蜡烛燃尽。撤去瓜果,恋恋而归。

流玉

七月十五,俗称鬼节。芸娘又略备薄酒,邀月畅饮。晚间忽然乌云如晦,星月无光。芸娘怅然道:如果我能与你白头偕老,就会云开月现。一时兴味索然。

此际,河对岸的沧浪亭萤光万点,忽明忽灭,萦绕于柳林汀渚间。为了消散芸娘的愁绪,沈复提议两人玩连诗句的游戏。连了两句之后,信口胡诌,越来越风马牛不相及。芸娘早已笑得涕泪交流,无法成声,跌倒在沈复的怀里。

说笑间,不觉已是三更。天上渐见风扫云散,一轮皓月自云层中涌出。夫妇二人大喜过望,毫无睡意,不觉推杯换盏,当窗对饮。

酒未过三杯,忽听桥下轰然一声,犹如有人落水的声音。沈复推窗查看,,借着月色,水面上波平如镜,空无一物,只有几只野鸭嘎嘎叫着四散奔逃。

沈复久居沧浪亭,听到过不少溺死鬼的传说,担心芸娘害怕而不敢说与她听。

芸娘还是露出了恐惧,打着寒颤道:这是哪里来的声音?

沈复不觉心疼,赶紧关窗,和芸娘一起回到了房内。室内一灯如豆,罗帐低垂,晦暗不明。两人剔灯入帐。因惊恐过度,芸娘忽冷忽热,沈复亦是高烧不退。缠绵床榻二十余天,两人才慢慢好转。

不觉芸娘嫁进沈宅已半年有余,沧浪亭近在咫尺,沈复决定带芸娘去看看。中秋节这天,沈复让仆人和沧浪亭的看门人约好,不让闲杂人进去。

吴地习俗,八月中秋有“走月亮”习俗,即妇女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可以结伴出游。因沧浪亭幽静寂寥,反倒没有一个人前来。

暮色低垂,天近黄昏,我带着芸娘和小妹,还有一个婢女和一个老妈妈相跟。

老仆在前面带路,穿过石桥,进门后向东折行,沿着一条屈曲的小路便进入庭园之中。

沿途叠石成山,林木葱翠,沧浪亭竖立在土山之巅。循着台阶石级而上至亭心。极目远眺,四周景色尽收眼底。四野炊烟袅袅,晚霞灿然似锦。

隔岸,便是近山林景,是当地官员宴饮雅集之地,那时候,正谊书院还未创立。

他们把毯子铺在亭子中间,大家席地而坐,又命看门人煮茶续水。不一会,一轮明月悄然升起,挂上枝头,清风徐来,两袖生凉。慢慢地,月亮升至当空,投射到湖心,皎洁的月色,俗念顿消,尘怀尽洗。

芸娘又道:今日之乐,如果有一叶扁舟,明月之下,游荡于亭下波心之中,把酒临风,邀月共赏,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

此时已是掌灯时分,忆起鬼节的惊吓,沈复按捺住跃跃欲试的心思,相携着芸娘走下沧浪亭归家。

写到此,意犹未尽。不是原文,只是稍作翻译,便觉停不下来。俞平伯说《浮生六记》是块水晶,冯其庸说它是古典散文之中最美好的一种散文,的确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