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须求本,莫陷“局部脉”
之前文章我介绍过六部脉的正常生理状态,是言脏腑平脉+胃气脉+应四时脉才算作正常的生理状态,反此则病。这是以指下寸、关、尺,浮、中、沉的感觉变化来进行处方的,调病调脉,调方调药。但有时候却不能这么机械的看待,不然的话,假设每部脉都不正常,那临证处方肯定会一头雾水,无从下手,方子也会越团越大,力减冗杂。
比如临床上摸到一个病人的左尺脉虚,左关脉沉紧,左寸脉沉细。那么其处方就会根据左尺脉虚加一些补肾药,左关脉沉紧加入一些温散肝寒的药,左寸脉沉细就加人一些补心血的药,再如法炮制针对右手三部脉的感觉处方。
这种处方的方法对于一些临床常见病效果不错,但是这种缺乏中医整体观念,需要将思维沉下来。如果长久地根据脉诊的各个细节开方,很容易陷入经验医学,虽可有一定的疗效,终不通达。
因为脏腑之间是存在联系的,仍然以此病人为例:左关脉沉紧日久寒,将正气都聚于此,必然左尺脉会空虚;同时也会导致气不能上达于左寸脉,而显现左寸脉沉细。此左寸脉的沉细与左尺脉虚,皆为左关脉之寒凝所致。只要左关脉之寒凝解除,稍待时日,左尺脉自然会饱满,左寸脉也自会鼓起来。
此时如果处方在温散寒凝的药物中,加入滋肾阴的药物与养心血的药物,此类药滋腻反而容易阻碍阳气的运化。君臣相制,气势不行,故看似照顾周全的药方,实有掣肘之患。
故诊脉当明脉理。脉为气血周流于脏腑经脉的外在表现,脏腑气血通畅,脉即安和;一有不通,周身皆随之而变化,则百病因之而生,其脉亦随之百变。
故若以绝对的标准来看六部脉,大部分病人每一部脉都不正常,或大或小或实或虚,如此众多变化为病之末。而这些变化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我们要在这些复杂的相互关联的变化中,找到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的变化即为其他变化之本。
察病之根本,若有涩脉,则脏腑有痰瘀闭阻,则此涩脉是其根本;
若无涩脉,再看是否有一部脉独异于其他脉,则脏腑有疾,此为独处藏奸,为病之根本;若无涩脉,亦无独处藏奸,则整体脉之偏倾,即整体气的偏颇为其根本。
无论以何为本,治疗当以寒热虚实为纲治之,并视病人整体形态而处方。
医生制方之目的为“随时取中”,即以有偏之药性引导偏离中道的人体之气回归中和。
不可机械地以为某部脉盛则以某药泻之,某部脉紧则以基药温之,此只是在枝叶之未取中,非真取中也。
真取中,则当察病之本,知其本亦不能妄以为某药治疗某本病,而是不拘于一方一药,根据病人的状况引导病人气血去治疗其本,既去其本病又不伤其正,则气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