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瑰宝——黄公望字画
黄公望其山水画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发,自创一格;创浅绛山水,画风雄秀、简逸、明快,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为“元四家”(外三家为吴镇、王蒙、倪瓒)之首。元至元(1335年~1340年)中,浙西廉访徐瑛辟为书吏,被诬入狱,出狱后师事金月岩入全真道。曾住持万寿宫,提点开元宫。后往来松江、杭州等地,卖卜为生。晚年住于杭州筲箕泉,86岁时逝世。《道藏》收入金月岩编、黄公望传《纸舟先生全真直指》一卷、《抱一函三秘诀》一卷,阐述全真派内丹原理和功法。
学习前人是学习的捷径,俗云“人老不学艺”,黄公望 50 学画而能大成,无疑必有捷径。很难说黄公望是怎样接触上赵孟頫的,黄公望在题赵孟頫《四体千字文》中称“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当是在他学画伊始就得到了赵松雪这位大书画家的指教。此后他又广学宋人,他最推崇的当然是董源,在《论画山水》中他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甫)也。”赵孟頫家中就藏有董源的《夏山图》,赵也曾仿过董源画,不知黄公望是否受了赵的影响而学董,但非常明显的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构图上就有得于董源的《潇湘图》,同时也看得出赵孟頫的《水村图》的影响,这已有多家学者论及。当然这种学习是一种有取舍的变化。董源、赵孟頫皆多平远之意,黄公望多阔远之意。董、赵取势平,黄公望则将山远推近拉,跌宕其势,极尽变化。在笔墨上,黄的皴法源于董,而董源笔墨温润,黄公望山石则多用干笔—这是赵孟頫时用的一种笔法,而黄公望加以发扬光大。故王时敏在《西庐画跋》中说“元季四大家皆宗董、巨,浓纤淡远,各极其致,惟子久神明变化,不拘守其师法。每见其布景用笔,于浑厚中仍饶逋峭,苍莽处转见娟妍;纤细而气益闳,填塞而境愈廓,意味无穷,故学者罕窥其津涉”,陶宗仪《辍耕录》说黄公望“画山水宗董、巨,自成一家”,都是对他学而能变的肯定。
黄公望一辈子没当成官,最 后出家为道。无意中因为一卷《富春山居图》而名扬海内外。如今《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分隔海峡两岸。
画家黄公望,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之法,得赵孟頫指授。画家黄公望的水墨山水画下笔有神,笔墨苍劲,简淡深厚,在水墨纸上略带一些浅浅的赭色,被称为“浅绛山水”。画家黄公望与画家吴镇、王蒙、倪瓒被称为“元四家”,画家黄公望位居之首。
黄公望作为元代四大家之一,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山水画的风格鲜明突出,对后世影响极大。元代是中国文人画的成熟和鼎盛的时代,而这时的文人画又以山水画最 具有代表性。这主要是因为在元代那个特定的政治氛围中,汉族的文人普遍存在着一种压抑和失落感,科举被废,入仕无望,许多文人于是产生厌世和逃避的心态。他们或隐于山林仙境,或寄情于琴诗书画,再加上他们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书法功力,致力于文人画的创作,追求笔墨情趣,从而使得文人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黄公望(1269-1354或1358),元代画家。自称浙东平阳人。陶宗仪《辍耕录》称其“本姓陆”,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
从官场失意到入道教,正是黄公望的人生态度从入世到隐世的转折点。道教在元代是有着较大的势力的,一方而它是一些逃避现实的汉人的避难所,另一方面道士还可以获得元朝统治者给予的一些优惠待遇。元代把人分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九儒十丐”,从中可见道士的地位比儒高得很多,而且道士可免除赋税差役,还可以向发经营田地,因此道教成为当时一些文人雅士避难的好去处。黄公望入道教后所追求的并非方术,而是和许多文人一样追求“清静无为”来净化向己的心境。黄公望在道教的修 炼中获得了画家所需要的素养。俗语说诗要孤,画要静,画家只有在神情安定的情况下才能画出好的作品。在道教的立教十五论中说:“第 一论住庵,第 二论云游,第三论学书……第七论打坐,述静坐之心得,第八论降心,述剪除乱心,而述定心;第九论炼性……第十五论离凡,世述脱落心地,是为真离凡世。”道教的这些修 炼使得黄公型能修身安神,对他的绘画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入全真教不仅使其养成清静无为的心境,而且第三论中道家所倡导的云游也使黄公望居无定所,游历于江南山水之间,形成了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作画方式,使黄公望创作出了一批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