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康:不懂书法的人才会有那么多禁忌
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坚定而刻苦的学古派,私意钦慕于如米芾、董其昌、王铎、何绍基等一路学古出新的路数。学书三十余年,一路过来,摸爬滚打,须臾未尝离开古帖,不同时期总在与形形色色的古人对话~~
陈忠康
有人看到我作品里,不光学魏晋,唐宋,甚至也学明清民国,觉得很意外,觉得有些不好理解。其实,我年轻时也一样的,心气也很高,非一流作品不学,其他很不放在眼里,年少轻狂嘛。
我现在二流,三流的也会写写,我觉得都有可观之处。不知道我这样形容对不对,但这是我真实感受,就是有时我也像苏东坡说的“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玉皇大帝和乞丐,都可以交往得很好。
陈忠康题跋诗
我现在看字也是这样,觉得天下没有坏字,觉得什么都可以写,没有禁忌。有时,我也觉得明清未必就比晋唐差,比如我看沈曾植的字,那种古朴开张,天真烂漫,感觉非常好,甚至有时觉得比王羲之还好,那种味道真的难以形容。
我认为,当代人学书法,不能割裂和当代及稍早一些的名家前辈的写法,因为时代相近,容易学习,容易获得;不要一味只去学高古遥远的东西,因为往往难以体会,学很多年都不成功。
我现在更想体验整个传统,因为都是在传统这个脉络里生长出来的,我就都想摸一遍,玩一玩,哪个都想试试,哪个角落自己也会想走进去看看,可能会获得很多不同的东西。
陈忠康题画诗
我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很深,喜欢辩证地看待问题,辩证地看待古和今,我们要努力去融合,在帖学的脉络里去最终写出自己的面貌,即便时间比较缓慢。看到事物阴的一面,也一定会看到阳的那面。
就比如大字和小字一样,是有辩证关系的。写大字时会想到小字的写法,写小字也会想到大字,其实大字小字是相互促进的,不能完全分开。小字精微,但也要有气势精神,大字雄壮,也应该有精致的地方。
历代的大家大师,其实大小字都写得非常好,在他们那里是成整体,成系列的,比如董其昌,何绍基,大小兼善。尤其是董其昌,有些大字,那种虚灵空灵的感觉,很少有人可以写到这程度,实在是好,味道不会比王铎的差。
陈忠康草书
我年轻时就写大字,后来也一直写,但很少拿出来,别人见得少。古人书写大字小字,经常有功能性的考虑,从实用角度来写,所以各得其位,非常符合它自身要求,这也是我们当代人可能要思考的。
而作为老师,对于教学,我认为光教技法是没用的,所以我不是那么着意于具体的技法教学。
书法需要沉潜体悟。老师的作用更应当只是一个中介,把好的优秀的东西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看去学习。真正的优秀者,是通过老师引领后,去自学成才。所以学生内心的驱动力非常重要,就是他热爱与否。如果真正热爱,他是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学习,去深入,挡都挡不住。
陈忠康行书对联
以我在温州教学的经验就可以看出来,成材率最高的是外地来学习的,比如陈明之,卿三彬,徐强,他们远道而来学习,动力很大。所以,学习终究是自己的事,学生不是靠培养出来的。老师作为中介,要善于去营造学习的氛围,去开阔他们的眼界,但学生一定要多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我教学生,更在意宏观的建构,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不只是计较细枝末节。学生还很年轻,路还长,引导一种正面的观念很要紧。有时也鼓励他们积极尝试,像“试错”一样,有时知道路错了走不通了,可能会收获更大。我会尽心尽力地帮助学生,我真心希望学生超越自己,并不会像过去人说师徒相授还要“留一手”。如果学生可以超越自己,老师应该感到高兴,感到骄傲。
陈忠康临《祭侄文稿》局部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修养!字如其人是有道理的,关键是如何看待修养。不能把修养当成知识,当成理论,而是应该去修炼自己的心性,修炼人格。
通过读书来明理,来懂得艺术和人生的道理,一通百通,触类旁通。而读书,我觉得对作为书法家来说,要驳杂,广博,视野开阔了,眼光也就不一样了。应该去形成一种健康的审美观,变化自己的个人气质。
陈忠康临《得示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