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与社会人有什么明显区别?

今天这篇文章,是我之前的一篇知乎回答的拓写。

不过,与其把本文作为社会人的回顾,不如将其作为教育孩子的突破口,应该能给头疼于青少年教育的读者朋友们带来些启发。

正文开始。

学生和社会人之间,对钱的观感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前者无法切身意识到钱的重要性。

注1:全文的钱字均为泛称。其不仅指金钱本身,还包括未来有没有钱(潜力、行业),能不能套现钱(地位、特长、美貌),能给别人省多少钱(关系、背景),等等。总之,都是围绕钱,或者它的同义词——利益。

注2:学生与社会人,是存在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博-社会人的过渡的。本文所有学生二字,指的都是大学生及以前。

作为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生活完全由家里兜底,和钱关系不密切。甚至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也是如此,虽然他们要工作以负担开销,可毕竟没有房租压力和实时的买房婚姻压力,依旧可以活得相对轻松。

可作为社会人,没有钱,就意味着没有一切。

学生们知道钱很重要,可以带来很多好玩好吃的,但不知道那么重要——关乎生存。

这就导致了学生与社会人思维的最根本区别:是否把钱作为评价人的唯一标准。

由于钱不是唯一标准,这使得学生时代对人的评价是很多元化的。

学习成绩虽然是主线,可仍旧有许多副线占有重要地位。比如家境、容貌、人缘、穿搭、球技,甚至所粉的明星的时髦程度、在校园网络社区的知名度,都能让人很容易找到愉悦点,找到尊严点。

由于学习成绩只能让少数拔尖者占据优势地位,不服输的大部分初生牛犊们因而对经营副线更在意,毕竟这决定了他们在小社会里的地位。

甚至,有些人因无法在多条线上以优势地位满足需求,还会另辟蹊径,如频繁恋爱、斗殴打架、加入校园黑帮等,力求出位。

总之,因为愉悦和尊严的构建是如此轻而易举,以至于学生们总是天真地展望整个世界。

相比之下,新闻里,某生因没有名牌鞋攀比而自卑,某生因受到同学排挤而抑郁,某生因没钱应援明星而偷窃……社会人也许会对这些案例嗤之以鼻,斥为幼稚,可对学生们来说,却是真真实实的困境。

社会人忘了,他们曾经也是如此幼稚。是什么让他们变了?是社会,是现实,让他们抛弃了除钱外的所有评价标准——

跟钱不相关的困境,都再也不值一提。

学生们在进入社会后,即会在无师自通的单一评价标准和生存紧迫感中,深刻感受到这种变迁。

他们会猛然惊觉,自己这些年来所经营的愉悦和尊严,原来彻彻底底地一文不值。且自己在新评价标准中,更是地位劣后、人微言轻——

阮囊羞涩的同时,自身也没有丝毫被利用来套现钱和省钱的价值。

尤其对于过去经营的愉悦和尊严属于主线的群体,如,常年对自己拔尖成绩引以为豪的小镇做题家们,这种落差更为明显,以至于常年成为知乎上的热门话题。

总之,这种打击是扑面而来的、碾压式的,伴随着旧世界观的摧毁和重建。

其力道是如此的雷霆万钧,以至于学生们必然要走向投降、屈服、融入。甚至他们中的部分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羞于谈及那些昔日所经营的美好。

这种改变是由内向外、彻彻底底的,以至于社会人和学生即便年龄、肤质等相仿,精神面貌却有着极大相异之处。

学生在行为处事、人际交往时,往往会考虑很多副线的东西,哪怕这些东西和利益毫无牵连。纯粹,执着,少计得失。

而社会人,他们永远以利益为先,毕竟他们只有这唯一一条评价标准。

他们眼神里始终精明地闪烁着“等价交换”,也总是时刻注意以隐忍、体面、留一线、磨平个性等来保证利益不会潜在受损,因此一眼便能识别得出来了。

注3:或许,钱是唯一对人评价标准这一原则过于绝对,因为事实上还存在着另一条评价标准,那就是性。

但相比于贯穿一生、生存攸关的钱,性也只能当一条副线,且其不能根本性地体现本文主旨,因此就省去这部分的写作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