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度”
胡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就是没有把握好事物的“度”。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不能主观随意地超越、破坏事物的“度”,而应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度”。
凡事都有一个“度”。比如煮饭,水放得多就成粥,水放得少饭粒会过硬。然而,大家明白这个道理容易,做到却难,“过”和“不及”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人因贪多求快、急躁冒进导致制订发展指标时偏重数量和速度,脱离实际需要与可能,造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有的人因思想懒惰、思维僵化导致习惯于在工作中找本本、等文件,只会照抄照转上级精神,遇事固步自封、无所作为,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过”和“不及”一样,都会给事业带来危害和损失。毛泽东曾深刻论述过这个问题:“'过’的即是'左’的东西,'不及’的即是右的东西。依照现在我们的观点说来,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说这个事物已经不是这种状态而进到别种状态了,这就是别一种质,就是'过’或'左倾’了。说这个事物还停止在原来状态并无发展,还是老的事物,是概念停滞,是守旧顽固,是右倾,是'不及’。”
部队建设实践中十分需要把握好“度”。比如,在军事训练中抓按纲施训、科学施训,必须坚持“高标准”,但不能搞“超标准”。训练大纲规定的各种训练标准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不能说改就改。高标准是对已经确定的标准的贯彻落实,超标准则脱离实际需要,表面上看是体现从严从难要求,实际上挫伤了官兵的训练积极性。再比如,提起机关帮建基层,有的人就觉得应该多派工作组,多到基层为官兵办事情、出主意甚至帮着做。这些做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如果工作组数量过多,目的性不强,就会干扰正常工作秩序,给基层带来忙乱。因此,把握好事物的度,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对领导和机关做好实际工作大有裨益。
对“度”的认识与把握,实质上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个实践过程。具体来讲,一是把握“度”的全面性。学会全面地辩证地认识问题,尤其要注重用两分法来把握好事物的“度”。二是把握“度”的客观性。有一些事情往往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的,可是效果却不好。这就说明,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三是把握“度”的联系性。每一个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某一连队处于落后位置,既有连队自身问题,也有领导关注、机关指导、资源投向等其他因素。要使其跨入先进行列,就必须把其他方面考虑进来。四是把握“度”的条件性。离开了客观条件,一切事物的“度”都无法存在。必须坚持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在处理问题和矛盾时恰到好处,主要是把握了解决矛盾的“度”。要提高这一能力,一方面要抓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读懂弄通创新理论,就能把它转化为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另一方面要抓好学习知识与思考问题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埋头学习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实践进行思考。这是因为对“度”的把握是人的主观感悟,只有通过溯本求源、深入思考,才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此外,还应该学会定量分析的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是研究课题、推进改革的常用方法。解决部队发展的各种问题,仅有定性的评估和经验性的策划是不够的,还应该通过深入扎实的调研和精确的定量分析,为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度”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