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利分析市场规模2027年将达16亿美元
作者:肖研
据国外咨询机构财富商业洞察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专利分析市场规模为6.579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16.684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12.4%。
这份报告认为从专利信息中提炼信息有助于初创公司、研究机构、大学、大公司和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定,从而将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更有效率的创新当中。
随着当前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专利和非专利文献的处理采取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等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分析趋势。基于AI的语义搜索已经成为当前专利分析工具中一种普遍的工具。
而云计算则增强了知识产权管理平台的能力。亚马逊的网络服务AWS和谷歌的云平台的使用也增加了专利分析市场的增长。
根据IBM公司2018年的一篇文章显示,该公司正在努力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在Waston平台上开发了IBM知识产权顾问,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快速集成并分析见解。
图片来源:财富商业洞察
专利分析类型
在专利分析市场的服务类型方面,报告提到了包括专利地图(Patent Landscape)、空白点分析(White Space Analysis)、专利战略与管理(Patent Strategy and Managment)、专利价值(Patent Valuation)、专利支持(Patent Support)、专利分析(Patent Analytics)以及其他如专利许可(Patent Licensing)和专利起诉(Patent Prosecution)等。
市场需求类型
在专利分析的市场需求方面,IT和通信行业是专利分析最大的需求市场,其次是汽车行业,银行、金融服务和保险,食品饮料,医疗保健,媒体和娱乐,以及其他政府和教育。
报告提到,美国很多的银行已经采取先进的知识产权管理解决方案以保持行业竞争力,例如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是采用知识产权管理平台最大的三家银行。
而IT和通信行业大量的专利申请,使得像三星、高通、诺基亚等企业在专利监控等需求方面会保持持续增长。
报告给出的这种需求分布主要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情况,与中国的需求情况有很大差异,中国目前专利分析市场需求中,来自政府驱动的占据了一半以上。
专利分析市场区域分布
报告认为2019年全球6.579亿美元的市场份额中,来自北美的市场份额约为2.092亿美元,占比约1/3。
而具体到各个国家的分布中,从报告公布的样例来看,欧洲领先的是俄罗斯、德国、英国,亚洲是中国、印度,中亚是伊朗,大洋洲是澳大利亚,南美洲是巴西,非洲是尼日利亚。
数据结果与该报告采用的分析方法有关,通过分析各级市场数据以及对利基者的采访,最终建模获得。所以类似中国专利分析市场的情况显然并没有获得足够多的数据以及受访者的支撑,目前报告结果与中国专利分析市场情况相差较远。
主要市场玩家
在专利分析市场的主要服务提供商方面,报告也列举了一些知名服务机构,主要来自于西方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唯一来自中国的服务机构智慧芽PatSnap也出现在该报告中。报告认为PatSnap采取与合作伙伴合作的战略,提高产品渗透率。例如2018年为了拓展土耳其市场,与TLS.IP合作。2020年与美国化学学会的CAS部门合作以增强其专利分析平台。
点评: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这份报告是典型的西方市场分析思路,采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分析,对各类市场数据进行了全面研究,同时采访了各类人员。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在专利分析市场上的情况,对于想要了解西方国家企业和第三方服务机构上合作的方向和内容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但是报告对中国专利分析市场的研究和数据显然是准备不够充分的,也并没有深刻理解到政府力量在中国专利市场中的作用。
专利分析在中国最早就是由政府牵头硬生生开辟出来的一个市场,随着专利预警、专利导航等一些列工作的全国推广,“政府出钱,企业受益”成为一段时间以来专利分析的主要资金来源,也造就了专利分析“八股文”和“固定操作”的广泛传播。
从未来趋势看,随着中国明确提出要停止对于专利申请的资助,那空余出来的政府补贴会流向哪里?专利分析或成为一个主要流向。因此这个市场在中国未来数年可能呈现一个由政府刺激而来的较大的增长。
那中国的专利分析市场规模有多大?可能远比这份报告中估算的数值大得多。
以企业上市为例,目前在排队的上市企业超过2000家,每家如果在知识产权分析上投入保守估计平均是10-30万来计算,加起来就是2-6个亿的市场空间。
各级地方政府目前在各项专利分析的资助上也是比较积极,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加上国家专利运营基金的几十亿,在撬动地方配套资金基础上,一部分资金也转化为专利分析项目。
所以无论是企业自发需求还是政府鼓励,专利分析在中国的市场规模要远远多于美国,以及国外咨询机构的预估。
但是这么大的一个市场,目前也面临诸多问题,就像专利代理行业一样,在走低质化竞争的模式,“劣币驱逐良币”,真正能够为企业带来专利战略增值服务的,往往也在泥沙俱下中被迫退出或是转型。
结果受到伤害的可能还是中国创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