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 眩 晕

[概述]
概念  因内耳疾病.耳窍平衡功能失调而弓\起的眩晕,称为耳眩晕。本病特点是眩

“晕突然发作,睁眼自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闭目则觉脑转身荡,并伴有耳鸣耳聋.恶
心呕吐等症状。耳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又有眩运、旋晕、头旋等称。相当苎美尼
尔氏病.
    本病初诊患者,累及单耳者较多,但发生于双侧耳也不少见,病人勇女发病率无显
著差异。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只有眩晕病名,  自《内经》之后,论及眩晕的文献资料不计其
数,大部分为内科杂病之内.其中包括了。耳眩晕”。根据本病眩晕与耳窍有关的特点,
为了教学、医疗、科研的统一,故称本病为“耳眩晕。.以示与一般眩晕的区别:
    历史源流  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只有眩晕病名,没有耳眩晕病名,  自《内经》之后,
医家们有不少论述眩晕的资料.如外感眩晕,内伤眩晕.内伤又有风、火、痰、虚等,
分类繁多,其中包括了。耳眩晕。在内,且有较详尽的论述。
    在《内经》中,最早记载了有关眩晕的资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素问。五
脏生成论篇》认为肝经厥阴病可引起眩晕、耳鸣和恶心等症状。《灵枢.海论》、《灵枢。
口问》分别记载了肾精不足和上气不足导致眩晕的病因病机。在论述。眩”的同时,还伴
有“脑转耳鸣”的症状,如《灵枢.、口问》说:“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  目为之眩”。可见当时医家们对眩晕症状的观察已是相当细致的,已注意
到眩晕症状,每与耳鸣,耳聋并见。后世医家对眩晕的认识,多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
    秦汉时代,在《伤寒论》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以及《金匮要
.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提出,眩晕的病源在于痰饮停聚,认为痰为阴邪,
清阳被郁,清阳不升导致眩晕,治疗上以温阳利水为主,主张用苓桂术甘汤,泽泻汤,
真武汤,五苓散等。
    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载有“风头眩侯”,提出由血气虚,风郊入脑致脑转目眩
.的病因病机。后世医家在论述耳眩晕时也多有引用之。
    唐代.《备急于金要方.卷十四》中有“风眩”的论述,认为病在胸上实热,起于痰热
相感而致,与多食肉有关。在《外台秘要。卷十五》中亦称。风头眩”或“头风旋”,载有
治“风头眩”方9首,“头凤旋”方7首,文中描述与耳眩晕相似,治疗方药以健脾祛风,
温阳利水为主。
    宋代,医家们集前人的经验,对眩晕有进一.步认识,如在《太平圣惠方.卷第二十
二》中载有风头旋方18首,《普济方》中卷第一十六载风头眩方24首,卷第一十七载风头
旋方15首。两书对眩晕的特点均描述较具体,如“头旋晕闷”,“头旋眼晕.如似屋转.
起即旋倒。。。头旋转耳聋”,治疗上多针对病因立法处方。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
七》中,首先提出了“眩晕”一名,说:“方书所谓头面风者,即眩晕是也。。并论述了外
因、内因、不内外因致眩晕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药。在《济生方.眩晕门》中还谈到不同
病因的眩晕,都可以凭症状表现和脉象来区别。这些对眩晕的分型及辨证治疗都是一个
较大的发展。    .
    金元时代,不少医家对《内经》中。眩”的论述作了较深入的解释,并提出了一些新
的见解。如金代.《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进一步发挥了。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的理沦,认为病在肝木,实为金衰,以致木生火,风动火炽.上扰清窍而弓[起眩晕.并

提出头晕目眩而伴恶心呕吐,说明了风、热都比较严重。这一理论为后世医家重视。痰
火。病因开创了先河。元代,《丹溪心法.卷四》中强调了。无痰不作眩。,并认为“痰”致
眩晕往往“挟气虚并火”,治疗上以治痰为主,兼补气及降火,同时也提出综合治疗的原
则.在《丹溪治法心要。卷三》中载有眩晕的分型及治疗,可见作者重视不同病因对眩晕
产生的影响。在《世医得效方.卷第三》中立有眩晕专节,其中所述的七情眩晕用茯神
汤.痰证眩晕用加味二陈汤,下虚眩晕用增损黑锡丹等,对耳眩晕的证治有较大的参考
价值。    、
    明代,各医家对眩晕的论述颇多,不少医籍立有眩晕专论,对眩晕的症状描述更加
具体,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及治疗有较详细和全面的认识。如《医林绳墨.卷
三》称“真眩运”,说:“其症发于仓卒之间,首如物蒙,心如物扰.招摇不定,眼目昏
花,如立舟舡之上,起则欲倒,恶心冲心,呕逆奔上,得吐少苏,此真眩运也”。《简明
医彀。卷之三》说:“发则头运目眩,耳鸣身转,昏愤欲倒,如立舟车,乃上实下虚也。”
这些描述与现代医学的真性眩晕含义颇相类似,并注意到旋转性眩晕每与耳鸣,恶心呕
吐并见。在《明医指掌。卷六》。《医学心悟.卷之四》、《古今医鉴。卷七》,《仁述便览.
卷一》等书中,对眩晕的分型大致相同,如外感眩晕,气虚眩晕,痰火眩晕,且设有不
同的治疗方药。在《景岳全书。卷十七》中,除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外,极力主张“虚。致眩
晕的观点,认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无虚不
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作者在列举多种眩运虚证后,认为痰饮眩运也是脾虚所致,是
有余中之不足,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理论和临床实践。
  。至清代,医家们对眩晕的认识,多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阐述,对眩晕的定义更加明
确,辨证分型上更加深入细致。如《证治汇补.卷之四》说:。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
言视物皆转,二者兼有,方曰眩晕。。明确指出眩晕是眩和晕两种症状的合称。并辨证
分为九型。《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五》分外因、内因。内因眩晕中又分痰饮眩晕、气郁
眩晕、虚衰眩晕,虚衰眩晕中又分气虚、肾虚、脾胃虚、失血等。又如《类证治裁.卷
之五》对眩晕的治疗分上、中、下焦论治,根据症状加减用药,本书还列有眩晕的证治
医案。
    综上所述,古代医家在眩晕的病机、症状表现、治则和方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各医家对眩晕病因病机提出不尽相同的见解,可使后学者从中得到启迪。
    [病因病机]
    一、髓海不足,耳窍失养  由于先天禀赋虚弱,或房劳过度,或病后失养,耗伤肾
精,以致髓海不足,髓海空虚而脑转耳鸣。
    二,气血号虚.不能上举  由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久病
耗伤,气血虚少,不能上奉于脑而致眩晕。
    三,肾阳不足,专水上泛  由于先天不足,或过度耗伤于肾,则致肾阳不足,命门
火衰,阳虚则生内寒,不能温化水液,寒水停聚,上泛清窍,乘于清阳之位而发生眩
晕。    .    .
    四、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平素情志不舒,阳气郁结,化火生风,风火上扰。或因'
暴怒伤肝,怒则气上,升发太过,上扰清窍而致眩晕。  
  五、痰浊阻滞,藏蔽清窍  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思虑不解,久病之后,或过

服寒凉等原因,损伤脾胃,脾土受伤,功能失调.不能输布津液,冰湿内停,聚湿生痰.
阻遏阳气,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受之蒙蔽而发生眩晕。
    [临床诊断]
    症状:耳眩晕具有典型的症状。突然发作旋转性眩晕.患者感觉周围物体旋转。或
自身旋转,站立不稳,身体向一侧倾倒。为减轻眩晕症状,患者常在一定体位上闭目静
卧,不敢转动。眩晕时伴恶心呕吐,患侧耳鸣耳聋,耳鸣耳聋可随发作消退而逐渐减轻.
但发作次数愈多.听觉障碍越甚,耳鸣越难恢复。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或数
天,甚至有达数周者,在发作间歇期内,全部症状均可消失,但在多冰复发后,可致耳
聋。   
    检查;发作期间一般都有强弱不等的水平性自发性眼球震颤。听力检查显示感音性
耳聋,复响试验阳性。耳镜检查鼓膜正常。
.  根据上述症状和检查,患者在无中耳病变的基础上突然发作旋转性眩晕,伴有耳鸣、
听力减退和发作间歇期眩晕完全消失的病史,临床诊断多可初步确定。
    鉴别诊断:耳眩晕应与脓耳眩晕,位置性眩晕、药物中毒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祖
鉴别。此外,还应与中枢性眩晕相鉴别。
    脓耳眩晕:有中耳炎病史.耳流脓,中耳和鼓膜有病变,瘘管试验可为阳性,  X线
乳突拍片可发现骨质破坏。位置性眩晕,在一定头位上出现一过性眩晕,眼震。若维持
头位或重复检查则症状减轻或消失。药物中毒性眩晕.有使用药物史,眩晕一般较轻,
逐渐发生,较少出现眼震,可有口周或肢体麻木感。病程可持续数周,数月或更长。停
药后身体可慢慢恢复正常。前庭神经元炎,多见于感冒发热之后突然发生眩晕,一般无,
耳聋或耳鸣。病程由数天到六周,逐渐痊愈。中枢性眩晕如听神经瘤,椎一基底动脉供
血不足而致眩晕,、可通过X线照片以示鉴别。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症、低血压症、
贫血等而致的眩晕,均伴有各该病的特征,必要时可与内,外、神经科会诊。
    [辨证论治]
    一、辨证
    ]。髓海不足,耳窍失养
    证候:素有耳鸣,眩晕发作较频,发作时耳鸣加甚:听力减退明显。或见精神萎靡,
腰膝酸软,心烦失眠多梦,遗泄,记忆力差,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病机分析、肾精不足,髓海空虚,不能上荣于脑,故眩晕时发。精髓不足.故常有.
耳鸣.眩晕发作时耳鸣耳聋加重。髓海空虚,脑失充养,故精神萎靡,记忆力差。腰为。
肾之府.肾虚精髓不足,髓不充骨,故腰酸膝软。相火妄动.精关不固.故多梦遗泄。   
阴虚生内热,故心烦,手足心热。阴液不足,故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2.气血亏虚,不能上奉。
    证候:眩晕时发,每于劳累时发作,眩晕时面色苍白,唇甲无华.耳鸣声细不断,
听力减退。全身或见神疲思睡,懒言,动则喘促,心悸.食少便溏,舌质淡白,脉细弱。
    病机分析;由于气血亏少,不能上荣头部,脑失所养,故眩晕时发,每于劳累时发
作较频。气血亏虚.耳窍失养,故耳鸣声细不断,听力减退。血虚不能灌溉.一身,故面
色苍白,唇甲无华。气生神.气少则神疲,神疲则懈怠思睡。气少则懒言,动则喘促。
血虚不能养心.则心悸、少寐。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故食少便溏。气少不能运血,故

舌质淡白.脉细弱。
    3。肾阳不足、寒水上泛
    证候:眩晕时心下悸动,咳嗽痰稀白,恶心欲呕,或频频呕吐清涎。耳鸣声细不断,
  听力下降。全身或见腰痛背冷,四肢不温,精神萎靡,夜尿频而清长.舌质淡白,苔白
  润,脉沉细弱。
    病机分析:由于肾阳虚,气弱不能温化水液,寒水上泛,故眩晕。水液凌心,故心
  下悸动。寒水上泛于上焦,则咳嗽痰稀白。肾阳不足,火不生土,则脾阳失健,脾阳不
  振则恶心呕吐,或呕吐清涎。肾阳衰虚,耳窍失养,故耳鸣声细不断.阳虚生外寒,故
  腰痛背冷,四肢不温。肾虚精气不足,则精神萎靡。气不化水,则小便清长。舌质淡白,
  苔白润,为阳虚寒水不运之证。肾阳虚弱,故脉沉细弱。
    4。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证候:眩晕每因情绪波动,心情不舒,烦恼时发作或加重,头痛,耳鸣声大,听力
  下降。或见口苦咽干,  目赤面红,急躁心烦,胸胁苦闷,少寐多梦,舌质红,苔黄,脉
  弦数。    ,
    病机分析:肝气郁结,化火生风,风火上扰则眩晕头痛,耳鸣声大。火动则扰乱心
  神,故急躁心烦,少寐多梦。风火伤津,则口苦咽干。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故胸胁苦
  满。肝阳升则目赤面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阳上扰之证。
    5.痰浊阻滞,蒙蔽清窍    .
    证侯:眩晕而见头额重胀.胸闷不舒,呕恶较甚,痰涎多,耳鸣声低,听力下降。
  全身或见心悸,纳呆倦怠,少食多寐;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病机分析:痰浊为阴邪,容易阻遏阳气,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受之蒙蔽,
  故眩晕而见头额重胀。湿浊阻遏胸阻.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呕吐,心悸。湿浊上扰
  耳窍,故耳鸣声低,听力下降。脾阳不振.痰浊停滞中焦,.则纳呆倦怠,少食多寐,舌
  苔白腻,脉濡滑,乃痰浊内蕴所致。   
    :、治疗
    (一)内治法   
    1。髓海不足,耳窍失养   
    治则: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石决明、牡蛎、白芍、首乌。杞菊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杞子,
  菊花组成.有滋肾壮水.以水涵木的作用。益以白芍、首乌,取其养肝补血作用。加入
  石决明、牡蛎以重镇滋阴潜阳。精髓空虚,眩晕较甚者,宜加鹿角胶、龟板胶等.二胶
  合用有阴阳两补的作用。  
    2.气血亏虚,不能上奉
    治则:补益气血.健脾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本方益气健脾.以助生化之源,又能补血养心。方中以党参,
  黄芪,炙甘草甘温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酸枣仁益血安神;白术、茯苓健脾去湿。
  临床上可选加首乌、熟地、白芍、鸡血藤等养血药,以加强本方补益气血之功。
    亦可选用八珍汤,本方取四君之补气,四物之补血,为气血双补之剂。对气血亏虚
  而致眩晕适甩.对脾气虚弱.清气不升者,可配合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阳。

3。肾阳不足,寒水上泛   
    治则:温壮肾阳.散寒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本方以附子辛热.温壮肾阳;生姜散寒利水;茯苓,白术健脾
利水渗湿,治其寒水之为患;白芍固护其阴。全方具有温壮肾阳,散寒利水之功,使寒
水得以温化,不致泛溢于上,故眩晕可止。寒甚者,症见背冷,四肢不温,小便清长,
可加川椒、细辛、桂枝、巴戟天等药,以增加温阳散寒的作用。
    4.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治则:平肝熄风,滋阴潜阳。    .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以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息风;牛膝.杜仲.
桑寄生益肾滋阴;黄芩、栀子清肝火,使风火不得相并为害;夜交藤、茯神以安神。方
中尚可加入菊花、夏枯草、白蒺藜等以清肝泻火,祛风止晕。若眩晕较甚,偏于风盛者
加龙骨、牡蛎以镇肝息风:偏于火盛,口苦Ⅱ区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者加龙胆草、
丹皮以清肝泄热。火热炽盛者,可用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之热。
    肝阳上亢,上扰清窍而致眩晕,在眩晕缓解之后,应子疏肝理气,用逍遥散洽之。
因阳亢火盛.每致伤阴,故宜滋阴养液,以潜降肝阳,可用杞菊地黄丸调理之。
    5。痰浊阻滞,蒙蔽清窍
    治则:健脾燥湿,涤痰息风.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本方即二陈汤加白术、天麻而成。方中二陈汤化湿除
痰,加白术以健脾燥湿,入天麻以息风。湿重者,精神疲倦,肢重无力,痰多色白,舌
苔白腻,则倍用半夏,加泽泻.以增强燥湿、祛湿的作用。眩晕较甚者.加僵蚕、胆南
星,以加强化痰息风之效。有火者,痰黄口干,苔黄腻,脉滑数,加黄芩,玄参;竹茹、
枳实等.以清热化痰。兼气虚者,面色萎黄,倦怠无力,舌质淡红,加党参、黄芪以补
气健脾。并可加入少量炮附子,以温养阳气。
    亦可选用泽泻汤加减。方中用泽泻利水除饮,白术补脾制水.原方用于治疗水停心
下,清阳不升,浊阴上冒,支饮眩冒者。眩晕较甚者.可加升麻、菊花、佩兰、荷叶、
钩藤等以清阳去浊,祛风止晕;呕逆甚者加代赭石、法夏以降逆止呕;耳鸣甚者,加石
菖蒲、磁石、珍珠母等;纳呆,苔腻者加陈皮、鸡内金,麦芽、神曲;心悸怔忡者.加
茯苓、五味子,酸枣仁,怀牛膝。川芎等。
   如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为痰火,可用温胆汤加黄连、栀子、黄芩、
杭菊、钩藤:白蒺藜。   
    痰浊阻滞.蒙蔽清窍而致眩晕,在症状缓解后,应从健脾益气,除痰等方面加以调
理,可用陈夏六君汤加减。   
  (二)针灸疗法
  1.体针  主要根据耳眩晕的病因病机,循经取穴.并根据病证虚实而采用不同的
手法。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风府、神门、内关。    ..
    配穴:三阴交、关元、肾俞、脾俞、足三里、气海、命门,行间,侠溪、中脘,丰
隆、解溪。    每次取主穴;配穴各2~3穴、虚证者用补法;并可配合灸法,实证者,用泻法.1

髓海不足,耳窍失养者;选配三阴交补肾阴,并调理三阴经气;关元、肾俞补肾固
精。气血亏虚.不能上奉者,选配脾俞、足三里以运化水谷,生精化血;气海补气以运
血,使体得以充养而眩晕自止。肾阳不足,寒水上泛者,选配肾俞、命门以益壮肾阳。
肝阳上亢,上扰清窍者,选配行间、侠溪,以清泄肝胆上亢之火。痰浊中阻.取中脘、
丰隆运脾胃以涤痰浊;解溪降胃气化痰浊而止晕。    :
    2。耳针  可选用额、心、神门、胃、肾、内耳、脑等,每次2"x-3穴,中、强刺激,
留针20~30分钟,间歇捻针。    ,    、  .    .
    s。头针  双侧晕听区。每天1次,5~10次为一疗程。
    4。穴位注射  可选取合谷、太冲、翳明、内关、风池、四渎等穴位,每次取2~3
次,每穴注射5%或10%葡萄糖注射液l-2毫升、或维生素B10注射液100微克,隔
。日1次。    ;
    (三)民间疗法    .
    1.党参15~-30克,大枣5~10枚,陈皮2~3克,煎汤代茶饮。有补脾和胃,益
气养血之功,适用于气血亏虚而致眩晕。   
    2。北芪杞子炖乳鸽  北芪30克,杞子30克,乳鸽1只(去毛及内脏)放炖盅内加
.水适量,隔水炖熟,服食。有滋肾益气,生精助阳的作用,适用于肾阳虚或肾精不足而
致眩晕。    .
    3。天麻炖猪脑  天麻10克,猪脑1个,清水适量,放瓦盅内隔水炖熟服食。有祛
风,开窍,通血脉,镇静安神的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而致眩晕。
    4.杞子炖羊脑  杞子30克.羊脑1副,清水适量,隔水炖熟,调味服食。有补肝
,肾,补脑安神的作用,适用于肾虚或气血亏虚而致眩晕。
    5.金橘根煲猪肚  金橘根30克.猪肚100~150克切成小块,加清水四碗,煎至
一碗半食用。有调气降逆,顺气化痰,健脾的作用,适用于痰浊阻滞而致眩晕。
    [转归及预后]    .
    本病经治疗后,症状可渐缓解或减轻,在发作间歇期内,全部症状均可消失。但在
多次复发后,可致一侧性全聋。
    [预防及护理量
    1.向病人说明本病并非严重疾患,解除其疑惧。鼓励病人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注
.意劳逸结合。    ,
    2.发作期间,应让病人卧床休息,注意防止起立时因突然眩晕而跌倒。
    3.卧室保持安静,减少噪音,光线宜较暗,但空气要流动通畅。    .
    4.宜进低盐少水食物及低脂肪饮食。    ’
  '5。禁烟、酒、咖啡及浓茶。
  .  [文献资料选述]    ,
    一、古代资料分析  在古代医籍中,有关眩晕的资料很多,耳眩晕由脏腑内伤所致,
现就古代资料中有关内伤所致眩晕,分析如下:
  .(一)古代医家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1.肝火肝风致眩晕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提出多
种因风而致眩晕的症状,大都与肝有关。后世医家在这种理论的提示下,.对肝火致眩晕
的病因病机作了较深入的研讨。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说:。掉,摇也。眩,昏
乱旋运也。风主动故也。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
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简明医彀。卷之
三》说:“夫眩运之始,必因火克肺金,金衰不能制木,故木旺而生风。肝木即旺,复能
生火。风火二气属阳,阳主动,性同上升.两动相搏,则为旋转,犹焰得风。”以上所.
述,主要从五脏生克而论,肝属木,肺属金,肺金不足,不能制约肝木,以致升发太过,
肝气肝阳的有余过亢,复化生火,风热互相鼓动,、上扰清窍而致眩晕。又如《证治汇补.
卷之四》说:“肾水亏少,肝枯木动,复挟相火,上踞高巅而眩晕”。则从肝与肾的关系。
进行阐述。  
    2。痰饮致眩晕  元代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卷四》,《脉因证治。卷上》、《丹溪一
治法心要.卷三》中,特别强调“无痰则不作眩。,并认为“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
痰者”。。痰饮随气上,伏留于阳经,遇火则动。。。因七情致脏气不行,郁而生涎.结为;
饮,随气上厥。。指出了痰火和湿痰,临证有别.此后,不少医家对这一见解表示赞同,.
且作了较深刻的论述。如《简明医彀.卷之三》说:。七情相感,脏气不平,郁而生涎.
积而为饮,煎熬成痰,火动其痰,令人眩晕。。在《证治汇补.卷之四》说:“肥白人湿痰
滞于上,阴火起于下,痰挟虚火,上冲头目,邪正相煽,故忽然眼黑生花.”“中气不,
运,水停心下,心火畏水,不敢下行,扰乱于上,头目眩晕,怔忡心悸或吐涎沫。。均说。
明了痰的产生,有因肝气郁结,久郁化火煎炼津液而成;有因患者素体痰盛.痰火互结;
或因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水湿不化而致。《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五》认为不论何种原
因导致眩晕,。总必由于痰盛,故有风热痰作眩者,有寒湿痰作眩者,有痰火兼虚作眩.
者,并遍身眩晕者。有气血虚挟痰作眩者。.指出了因痰导致眩晕,也必辨其寒热虚实。
    3.虚衰致眩晕  《景岳全书.卷十七》引用了《内经》中上气不足,髓海不足导致眩
晕的理论,提出了。无虚不能作眩”。认为由于劳倦过度,饥饱失时,泄泻或大汗之后.
思虑忧伤,男子纵欲,年老精衰等原因,均致上虚而发生眩晕。这一独特的见解,对明,
清时期医家影响较大,提示医家们不但从火,从痰论治,且需从病之根本考虑。如《明:
医指掌。卷六》中提出:“酒色过度,肾虚不能纳气归元.使气逆奔而上,、气虚而眩晕
也。。《医学正传.卷之四》说:。若夫黑瘦主人.躯体薄弱,真水亏欠.或劳投过度,相
火上炎,亦有时时眩晕,何湿痰之有哉。。《证治汇补.卷之四》有。人身阴阳.相抱而不
离,故阳欲上脱,阴下吸之,若淫梦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原,使诸气逆奔而上,此眩晕
出于肾虚也”。“脾为中州,升腾心肺之阳,提防肝肾之阴:若劳役过度,汗多亡阳,元
气下陷,清阳不升者,此眩晕出于中气不足也。。又如《罗氏会约医镜.卷之七》说;。原
其所由,多在年老精衰,体弱病后,或劳倦曰久,心思过度之候而然”。从医家们的这
些论述中可知.虚衰而致眩晕,以肾虚,脾虚较多。《医学从众录.卷四》里综合了各家
学说.阐明了肝火、痰.虚致晕几个因素的相互关系,认为。其言虚者,言其病根,其
言实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贯”。虚则以肾,脾之虚居多.然有风火卜痰浊等兼杂。这是
对眩晕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古代医家对眩晕的治疗  古代医家对眩晕的治疗,注重于全身的辨证.分虚实
论治。
’  1。实证者以治痰为主  治痰之法为治疗眩晕的主要方法之一,(丹溪心法.卷四)

吨丹溪治法心要.卷三》中认为:“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及补气降火药。”提
出用“二陈汤加芩、苍、防、羌主之”。利痰清热降火用头晕方,气虚眩晕用香橘饮,
“气虚挟痰者.四君、二陈、芪、芎、荆芥”。《世医得效方、.卷第三}提出用加味二陈汤
  《寿世保元.卷五》设有清晕化痰汤为总的治方。因气虚痰火上炎用清阳除眩汤;肥白
人,  日常头眩目花.卒时晕倒,用清痰祛晕汤;胃气虚损,停痰而致眩晕用半夏白术天
麻汤。;又如《医林绳墨.卷三》说:“眩晕之症,有虚有实,实则清之,用二陈等治”。体
虚加当归,有火加姜汁、炒山栀,有热加酒炒黄芩.以上方药组成均为二陈汤加减而成。
二陈汤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剂,为治疗湿痰之主方,广泛应用于痰证,医家们根据
眩晕的病因病机及临症表现,辨其寒热虚实,随症加减用药,对痰浊阻滞,蒙蔽清窍而
致眩晕.或眩晕发作斯间证实者,临床尤多用之。   
    对实证眩晕,除以治痰为主外,对于肝册肝火亢盛者,治以清热平肝之法,如《类
证治裁.卷之五》说:。如上焦窍络火郁,用羚羊角、山栀、连翘、天花粉、丹皮,生地、
桑叶、钩藤、天麻以泄热,'从胆治也”。“动怒郁勃,痰火交炽,用二陈汤加龙荟丸。至
于熄风之品,如甘菊炭、煨天麻、钩藤”。主要在于清泻肝胆之热而止晕。《丹溪治法心
,要.卷三》提出:“眩晕不可当者,以大黄酒浸,炒三次为末,茶调服。”此法意在泻实
火,亦为后人所常用,如《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五》说:“火热上冲眩晕,必烦渴引饮,
或暑月热甚而发.宜人黄散”。    .    .
    2。虚证者以补虚为主  不少医家认为,本病病象如实,但病根属虚,故治疗上应以
补虚固本为主。《景岳全书.卷十七》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及于下,盖上虚
、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朋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五君
子煎、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如兼呕吐者.;宜圣术煎大加人参之类是也。阴中之阳虚者,
宜补其精,如五福饮,七福次,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又说。然伐下者必
、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
及诸补阴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全面地论述了虚证眩晕的治疗,提出了补益气血,滋养
.肝肾的方药。《简明医彀.卷之三》中提出治气血两虚,心脾耗损之眩晕用滋补正元汤。
《证治汇补。卷之四》说:。气虚主以四君子汤.气陷主以补中益气汤,血虚主以人参养
一荣汤,肾虚主以鹿茸肾气丸。阳气久虚,遇寒必冒者,桂附八味丸,相火妄动.遇劳必
眩者,加减逍遥散。又如《医学从众录。卷四》说:。然欲荣其上,必灌其根,如正元散
及六味丸,八味丸,皆峻补肾中水火之妙剂,乙癸同源,.治肾即所以治肝,治肝即所以
熄凤,熄风即所以降火,.降火即所以治痰。….¨如钩藤、玉竹、菊花,天麻柔润熄风之
.品,无不可于各方中出入加减,以收捷效也。。认为肾虚肝旺治以滋水涵木之法,并
“配合祛风止晕的药物。总的来说,虚证眩晕的治疗主要是从气血虚、脾虚等方面加以考
虑。    .
    :,现代资料分析:
    (一)对耳眩晕辨证分型论治  现代学者根据耳眩晕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进行辨
证分型论治。有学者“,根据脏腑,参合病因,分为四个类型进行辨治:第一种类型,中
、气不运.水停心下.,治以运脾行水除痰清上法,选用、半夏天麻白术汤旭减;第二种类型,
.胆腑失和,痰与火上扰,治以和胆除痰安中法,以温胆汤加减;.第三种类型,肝经风火,
抬以平肝息风宁静法,选用天麻、钩藤、白蒺藜、菊花、龙齿。右决明,茯神、竹茹、

荷叶蒂等药加减;第四种类型,肾阴不足,治以益肾补虚止眩晕法,用六咔地黄汤加减.
有学者,参照祖国医学文献,循证求因,将耳眩晕分为少阳胆火、肝阳上越,痰火痰
饮,肾虚,外感风热四型。肝胆型者,治以平肝泻火,选用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
逍遥散等加减运用;痰火痰饮型,选用二陈汤、温胆汤、导痰汤、苓桂术甘汤等加减运
用;肾虚型,治以滋阴补肾,选用六味地黄丸,附桂八味丸等;外感风热型,治以疏风
散表,选用川芎茶调散。有学者”,辨证分为五型;①肝热上冲型,治用龙胆泻肝汤加
减;②肝风型,治以平肝熄风法,用天麻钩藤汤加减;③阴虚肝旺型,治以滋阴潜阳
法.用六味地黄丸加石决明、珍珠母、赭石,青蒿、龙骨、牡蛎、蒺藜等。④痰湿型,
治以燥湿祛痰法,用半夏天麻白术汤;⑤气虚型,治以升中阳益脾气,补中益气汤加
减。又有学者“,根据2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辨证分为:肝火内动,风阳上潜;命门火
衰.虚阳上浮;肾水不足,肝木失涵;中气下陷,清阳不升;心脾两伤,血不养脑;痰
浊中阻,湿遏于中等六型施治。以上列举一些学者对耳眩晕的辨证论治,从分型和治则,
用药等方面来看,观点大致相同,主要从肝、脾,肾等脏考虑,同时还根据眩晕时出现
的症状特点,辨证用药。    、
    不少学者还认为除根据耳眩晕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型论治外,还须
从发病过程来区分,发病之初往往须从实治,病后调理,往往须从虚治,必须掌握病人
的情况,根据发病时间与阶段,具体分析,辨证论治。有学者认为,耳眩晕多表现为
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由于肝阴不足致肾水亏乏。初起眩晕,多为肝阳上冒.继而肾水
耗甚,痰热内扰,形成上实下虚,故治疗上着眼于滋阴而抑阳,拟清上引下法,清上实
下法、清上填下法、育阴潜阳法等四法。清上引下药用桑叶、菊花,栀子,夏枯草、石
决明、苦丁茶、生地、白芍、丹皮等清肝泻热的药物,若加入龟板、牡蛎养阴潜阳,即
为清上实下之意,若加入龙骨、牡蛎、龟板、珍珠母、橘红,天竺黄,则为清上填下。
豁痰熄风之用。育阴潜阳法拟用三甲复脉汤为主。有学者提出,耳眩晕病位在肝,可
累及脾胃,终以肝肾亏损为本,风、火、痰三邪为标,分为三型:①血虚生风,着眼
于培补后天之本,化源充沛,肝肾得养,眩晕自愈.用归脾汤,黄民建中汤,八珍汤,
若肝血肝阴不足,以当归补血汤合四逆散。②阴虚阳亢,因阴液亏损,风阳易升,其变
动在肝,其根源在肾,以平肝之法治其标,滋肾柔肝之法治其本,在清肝的同时,着跟
于养肝之本,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咸。⑧阳虚痰饮,因病程日久,阴损及阳,致阳虚生
痰,以温阳治本,化痰治标。有学者体会到对眩晕的治疗,要注意调治肝脾肾三脏,
提出风火不宁须调肝,上气不足当健脾,髓海不满宜补肾。以上均体现了学者们辨治眩.
晕丰富的临床经验。 
    (二)运用古方治疗耳眩晕的探讨
    不少医家灵活运用古方泽泻汤加减治疗耳眩晕,取得较好疗效。如有学者
用泽泻汤加钩藤治疗13例耳眩晕,认为不论在缩短发作期或制比复发方面,均较满意。
有学者用复方泽泻汤治疗耳眩晕102例,并针对患者体质及出现恶心呕吐,汗出等。
不同症状辨证加减用药。有用菖蒲泽泻汤治疗耳眩晕30.例,并分普通型,痰湿型、
气虚型.郁热型加减用药。学者们认为.泽泻汤适用于脾胃受损,健运失司.痰浊壅滞
电隽,上蒙清窍之痰眩,若针对岚者出现不同症状.随症配伍和胃降逆,清热镇潜,益一
气扶正的药物,疗效显著。在研讨泽泻汤时,还提出药理实验证明.泽泻、白术具有

明显的利尿作用,钩藤具有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血压及明显的镇静作用,这些药物的互
相配合,对内耳膜迷路积水的解除:有积极的意义。
    运用古方温胆汤加减治疗耳眩晕电取得了良效。学者们认为,耳眩晕为本虚
标实,虚实夹杂,其虚多涉肝、脾,肾,其实则为风、火,痰。眩晕发作期,其矛盾主
要方面则转化成标实,治疗上当息风化痰,泄火安神定志,故选用温胆汤尤为适宜。如
用温胆汤选加钩藤、生磁石、葛根、丹参等药;有介绍用温胆汤配旋复花、代赭
石、天麻、白花蛇、黄连:苏叶;有介绍,用温胆汤加天麻,珍珠母、黄芩、荷叶。从
上述资料分析来看,学者们取温胆汤以清净肝胆之气,涤痰化浊,调气降火,并根据临
床症状加减用药。如钩藤、生磁石.代赭石、天麻等以平肝熄风止晕;白花蛇有搜风通
络,镇静止晕的作用,葛根、丹参具扩张血管,促进体液循环的作用;黄连、苏叶有清
热燥湿和胃的作用。体现了“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及耳眩晕的用药特点。
    有用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耳眩晕,获效良好,主要取旋复代赭汤之降浊化痰,
平肝健脾的作用。学者们认为对于素体虚弱,气血亏损者,眩晕发作时选用此方较适
宜。此外,有报道用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苓桂草枣汤、真武汤、吴茱
萸汤,通窍活血汤等加减治疗耳眩晕,学者们分析了耳眩晕患者的临床表现,探
讨了所用方药的特点,选方用药取得了成效。
    (三)针灸治疗耳眩晕的研究  在针灸治疗耳眩晕方面,学者们也作了不少临床研
究。如有介绍””治疗耳眩晕11例,取穴以风池、百会、神庭,听宫、内关、合谷为主,
用平补平泻手法。若心慌不能入睡,配印堂,神门以安神;耳鸣耳聋配耳门以聪耳;头
胀痛,眼球震颤配太阳、攒竹以镇痉止痛;恶心厌食配中脘以和中理气。有作者C82]采
用胃肠道穴位为主,配合督脉、心包、三焦经的穴位,如选足三里以健脾益气,合谷洽
头眩耳鸣耳聋;曲池治头眩痛;内关治呕吐,列缺治偏正头痛,翳风治耳鸣耳聋.神庭、
上星治头风眩晕。一般取2~3对穴位,交替使用,每日行针i次,每次留针15~30分
钟,一般治疗3--4次即愈,开始温和刺激,然后采用较强手法。作者认为针刺治疗耳
眩晕较一般保守疗法为优。有作者,以针刺和西药两种方法治疗耳眩晕,二组经统计
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提示针刺治疗本病明显优于西药。取穴风池,太阳、百会、上星,
足三里、太冲,呕吐者加内关,留针半小时~1小时,留针期间加用轻度捻转手法以增
强刺激。作者体会到,针刺治疗对解除本病症状的即时效果非常显著,尤其对眩晕,眼
震、恶心、呕吐,针刺后能立即解除。有学者C84]对耳眩晕进行辨证分型,辨证取穴:
①平肝潜阳、滋补肝肾,针刺三阴交、太溪(均补法);百会,天柱,风池、阳陵泉
(均泻法);内关(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②化湿祛痰,讽气降逆.取百会穴,
隔姜片艾炷灸,针刺内关、丰隆(均泻法),足三里(补法);留针20分钟。③滋肾益
精,交济心肾,针刺肾俞,太溪、内关、神门(均补法).留针20分钟。④益心健
脾.气血双补,取气海,百会、关元、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均补法),留针
30分钟,并艾条灸百会、关元、心俞、脾俞。有作者”“治疗耳眩晕三则,一则证属肝
阳偏亢,治以平肝清降法,先取合谷、太冲,用泻法,继针风池、上星、太阳、曲池,
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连诊三日已无眩晕,再于原法去太阳、上星加
内关、三阴交,半月后恢复正常。二则证属肝阴不足,气阴两虚,用滋水涵木法,取肾
俞、太溪,足三里,用补法,百会、神庭,风池.合谷,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

并加灸气海,关元,针四次后眩晕好转,又复取百会、肾俞,太溪、三阴交。神门等
穴,针7次而愈。三则证属痰浊中阻,用豁痰清眩法,刺内关、丰隆。用捻转泻法,留
针30分钟,同时刺风池、印堂、中脘,用平补平泻法(中脘加灸),仅针3次告愈。有
学者c80]对45例耳眩晕进行针刺治疗,在临床中以辨证施治为主,综合病因,筛选出
太冲、三阴交、丰隆、仑谷、内关、听宫六个穴位,经反复实践与观察.效果满意。有
介绍”f,用电针治疗耳眩晕,取穴中脘,内关,丰隆、太冲,针刺得气后快速提插捻转1
分钟,再用治疗机点送刺激,临床观察,针刺.20分钟后患者眩晕大减,呕、恶止.30分
钟后停针,眩晕消失。从以上针刺治疗耳眩晕资料分析,各学者所取穴位虽不尽相同,
但临床上多以耳眩晕的症状及病因病机为取穴的依据,辨证取穴,并采用不同的手法。
    不少学者还采用艾灸百会穴为主治疗耳眩晕、作者认为艾灸百会穴对消除
眩晕,疗效是肯定的。临床观察,眩晕发作时,艾灸百会穴,即可立竿见影,凡经艾灸
治疗后,很少有复发者,故不是眩晕发作期.同样有效,一般以灸50壮左右为宜。有作
者“”是用压灸法直接灸百会穴,烧灼至半段即用力压熄,促使带有艾叶挥发油的热,透
射到百会穴深部,使其发挥温行阳气,散除痰浊.适过行气豁痰而达到理眩的作法.灸
时要使局部由麻木不知痛,灸至知痛为止。作者提出,此法简单、经济,可靠,随着 
艾炷灸的时间增加,头重减轻,眩晕渐止。
    近四十年来,学者们对耳眩晕的中医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以上仅列举少部分资料,以供参考。
    [小结],
    耳眩晕是指因内耳疾病,耳窍平衡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眩晕,其特点是眩晕呈突然发
作性、旋转性,并伴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上可分五型辨证施治:髓海不
足者治以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用杞菊地黄丸加味;上气不足者治以补益气血,健脾安
神,用归脾汤加减;寒水上泛者,治以温壮肾阳,散寒利水,用真武汤;肝阳上扰者治
以平肝熄风.滋阴潜阳,用天麻钩藤饮;痰浊中阻者治以健脾燥湿,涤痰息风,用半夏
白术天麻汤。并可结合针灸治疗。

(0)

相关推荐

  • 耳鸣两侧解读 即病因病机分型分类等

    耳 鸣 耳鸣,在临床上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一为妄闻的耳鸣,我们古今中医文献中所谓的耳鸣.都是属于这种.现代名称为主观性耳鸣,或内在性耳鸣,或非震动性耳鸣,一为非妄闻的耳鸣,这是在耳内或耳周围确实有的声音 ...

  • [卷十三 正面耳颏部] 耳鸣门主论

    冯鲁瞻曰∶阴虚耳鸣,其候手足心热,口渴肠燥,两尺脉大,时或作痒,耳聋及 鸣.治当滋阴疏肝为主.(<锦囊>) 又曰∶因痰耳鸣,其候气壅口燥,不痛耳痒,体重脉弦,耳鸣耳者是也.所 主在二陈.竹 ...

  • 耳鸣的原因与调理

    ​中医把耳鸣的病因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包括风邪外袭.侵及耳窍,或者肝气郁结上逆.阻塞清窍,或者肝郁化火.上扰清窍,或者痰热郁结.化火上壅气道所导致的.虚症包括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 ...

  • 【谢强:聪耳止晕汤-治神经性耳鸣,可视为基本方】

    神经性耳鸣.耳聋.眩晕难治,若属精气不足者,本方可视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有良效. 聪耳止晕汤治疗神经性耳鸣 [组成]磁石20g,五味子6g,益智仁6g,骨碎补12g,炙黄芪12g,葛根12g,黄精12 ...

  • 【谢强:聪耳止晕汤-耳鸣耳聋验方】

    谢强,生于1953年,江西南昌人,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中医药学会耳 ...

  • 【谢强:聪耳止晕汤-治神经性耳鸣】

    神经性耳鸣.耳聋.眩晕难治,若属精气不足者,本方可视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有良效. 聪耳止晕汤治疗神经性耳鸣 作者/谢强 [组成]磁石20g,五味子6g,益智仁6g,骨碎补12g,炙黄芪12g,葛根12 ...

  • 美酒和音乐,令人耳眩,『艾吉.瓦班』(Aage Kvalbein)的大提琴发烧音乐

    1947年出生于挪威奥斯陆的『艾吉.瓦班』(Aage Kvalbein),毕业于奥斯陆音乐学院,曾在美国的奥俄冈音乐学院以及德国的Solistenexamen音乐学院进行深造的他,累积了超过30年的巡 ...

  • 【谢强:聪耳止晕汤-神经性耳鸣、耳聋、眩晕的基本方】

    神经性耳鸣.耳聋.眩晕难治,若属精气不足者,本方可视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有良效. 聪耳止晕汤:治疗神经性耳鸣  作者/谢强 [组成]磁石20g,五味子6g,益智仁6g,骨碎补12g,炙黄芪12g,葛根 ...

  • 专治顽固耳鸣,多年不消,一个经典方——聪耳止晕汤

    专治顽固耳鸣,多年不消,一个经典方--聪耳止晕汤 2021-09-28 17:08·中医耳科张大夫 话不多说,直接上方子: 磁石,五味子,益智仁,骨碎补,炙黄芪,葛根,黄精,三七粉,钩藤,竹茹,石菖蒲 ...

  • 聪耳止晕汤(美尼尔)

    聪耳止晕汤(美尼尔) 磁石,五味子,益智仁,骨碎补,炙黄芪,葛根,黄精,三七粉,钩藤,竹茹,石菖蒲(做药引) 这个方子在临床上,经常辨证加减使用,效果显著.此前门诊上来了一个患者朋友,她的情况是这样的 ...

  • 三眩定晕汤辩证治疗美尼尔综合症

    美尼尔综合征是一种内耳疾病,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特征.一般认为与神经因素.变态反应因素等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其发病时,美尼尔综合征的症状各人不尽相同,发作期的主要症状为:发作突然,可在任何时间发作 ...

  • 脑供血不足“劲敌”已公布,并非是木耳,按时吃,耳不鸣头不晕,血管不堵塞

    引导:有句老话说,中年人要用保温杯浸泡枸杞.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人们对衰老的无助,也表达了中年人保健的重要性.衰老是一个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过程,特别是50岁以后,衰老的步伐更加明显. 在这个时候,大部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