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殿堂 | 明代的彩色贵宝石为什么都是随形的?
众所周知,中国境内的彩色宝石资源比较匮乏。根据民间收藏观察,自史前文明以来,玉石是祭祀品和装饰品的主要选材之一,彩色贵宝石却一直鲜见。可是,从明代开始,皇家以及官宦富贾社会阶层彩色贵宝石的拥有和流通量大幅上升,资源显然是外域流入的。所谓彩色贵宝石主要是红蓝宝石或尖晶石。根据地理考古,比较可能的是原产地为缅甸、斯里兰卡、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等地区。
例如,定陵出土文物中宝石数量多达1946颗,其中万历孝靖皇后凤冠(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镶嵌的71颗宝石中红色尖晶石44颗、蓝色蓝宝石19颗、红宝石6颗、微黄色蓝宝石2颗,尖晶石占到红色宝石的88%。
再例如,仅仅一个梁庄王墓的出土金银玉器镶嵌的宝石就多达773颗。
由于红宝石和红色尖晶石的颜色、色调以及光泽几乎一模一样,不知道明代是否可以区别开,能区别的话,不知道是用什么方法区别的。
这些都说明了明代金银镶嵌各色宝石的首饰或金银器具在明代非常流行,不过有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贵宝石基本上都是随形的。其实,早在唐代宝石的球面和多面体切割打磨已经都是成熟工艺了,为什么明代却不做精加工,而采用随形呢?到了清代,镶嵌随形宝石就又很少见了。不少收藏者都提出了这个疑问,请有识之士留言指教。
唐代镶嵌宝石已经是精加工成形了。
清代镶嵌宝石也不采用随形的,而是精加工成形。
下图是清代红宝石戒指,该藏家从两个要点确认为老宝石:首先是银鎏金戒指托的材质和工艺特征,其次是根据老化磨损状态包括包浆程度。
(部分插图源于网络)
收藏家对藏品不但要有“看得懂”的能力,
还应该具备“会欣赏”的素质,
进而达到“能陶醉”的境界。
微信号aoshima002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