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 菌

耳    菌
    [概述}    .

概念  发生于耳部的恶性肿瘤,称为。耳菌。。根据其所在部位不同,可分为中耳癌、
卦耳道癌等。耳菌患者多有慢性脓耳病史,好发于40~60岁间。
    历史源流  查阅清代以前的医著,未见有耳菌的病名及其描述。至清代,在一些外
:科医著中始有耳菌的简单症状记载,如《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说:“耳菌形如蘑菇.头
大蒂小”。《疡科心得集。卷上》说:“耳菌,耳口中发一小粒,形红无皮,苑如菌状,不
作脓,亦不寒热,但耳塞不通,缠绵不已,令人全聋。。对耳菌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
治疗用药及预后等均没有论及。有的医著将耳菌与耳梃、耳痔混为一病,没有良性及恶
’性之分。临床上,耳菌属于耳部的恶性肿瘤,耳梃、耳痔则属良性肿瘤,宜加区别。《中
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则分别立病论述。 
    [病因病机]
    一、脾虚失运、湿毒困结  慢性脓耳患者,因患病曰久,脾气虚弱,湿浊不化.脓
汁长期浸渍耳窍,窍内血肉腐烂,血脉不通,湿毒久困而成肿块。
    二、阴虚火炎,湿热熏蒸  慢性脓耳患者,更兼素体阴虚.肝虚则阴血不足.肾虚
则阴精亏损,精血不足,耳窍失于濡养.阴虚火旺,虚火上扰耳窍.火灼窍内脓汁,血
.热肉溃,脉络瘀阻,久积而成肿块。
    [临床诊断]
    症状:耳内流脓日久,突然耳流脓血,耳鸣耳聋加甚,耳内疼痛剧烈,持续不止,
、甚则出现眩晕,面瘫,开口困难,吞咽不利,言语不清,伸舌偏歪等症状。
    检查:检查可见鼓膜穿孔.耳道内有肉芽状肿物,乳突骨、岩骨及颅底X线照片,
.或有骨质破坏。最终以活捡确诊。
    [辨证论治]
    一,辨证    、
    1.脾虚失运,湿毒困结
    证候:耳内流脓,缠绵日久.突然耳流脓血腥秽,耳痛剧而不止,耳鸣耳聋,头重
:眩晕。检查见鼓膜穿孔,耳窍内有肉芽状肿块色淡红。全身或见倦怠乏力.纳少腹胀.
大便时溏.面色萎黄,唇舌淡白.苔白湿润.脉缓细弱等症状。
    病机分析:慢性脓耳患者,脾胃虚弱,耳窍失其濡养,  更兼脾虚水湿不化,湿浊困
结耳窍.故耳内流脓日久不愈,脓汁浸渍耳窍,窍内血肉腐烂,故流脓血腥秽。湿郁化
热,邪热腐灼,湿毒瘀热结聚,脉络阻滞日久而成肿块。耳窍血脉结聚不通,故耳内疼
痛不止。耳窍为肿物堵塞,  则耳鸣耳聋加甚。脾虚湿困,清阳不升,  则头重头晕。倦怠
无力,面色萎黄,唇舌淡白为脾虚气血不足。纳少腹胀.大便时溏.苔白湿润为脾虚有
湿之证。脾虚气血不足,则脉缓细弱。
    2.阴虚火炎.湿热熏蒸
    证候:耳内流脓.  日久不愈,突然耳流脓腥臭,患耳灼热,疼痛难忍,耳鸣耳聋,
’头昏目眩。检查见鼓膜穿孔,耳窍内肿块色暗红,时有血水渗出。全身或见腰酸膝软.
失眠梦多,手足心热,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
    病机分析:肝肾阴虚,耳窍失健,易致邪毒滞留,湿热邪毒久困,则耳内流脓,  曰
、久不愈。阴虚生内热,虚热上灼热窍,蒸灼窍内浓汁,血肉腐败.故耳流脓血腥臭,渗
流血水,耳窍灼热.疼痛难忍。瘀热阻滞.故窍内肿块色暗红,时有血水渗流。腰为肾

之府,肾阴不足,髓不充骨,故腰膝痠软,阴虚生内热,故心烦失眠,手足心热.阴液
不足,故舌红苔少而干,脉弦细数。    ’  :
    :、治疗
    (一)内治法
    1。脾虚失健,湿毒困结    *
    治则:健脾渗湿,解毒散结。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党参、白术,鸡内金等。方中半夏:胆南星、瓜萎仁、杏仁、
陈皮行气化痰去痰浊;枳实消散结聚,茯苓健脾利湿,黄芩清热解毒,党参、白术、鸡,
内金补气健脾和胃。痰多.颈部肿块巨大,宜配用山慈菇、猫爪草等以消散结聚.或配
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以攻坚逐痰。    、  ’
    2.阴虚火炎,湿热熏蒸
    治则:滋养肝肾,行气活血散结。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青皮、泽兰、桃仁、红花,法夏、贝母。六味地黄汤为滋养肝.
肾之剂,青皮行气散结,泽兰、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法夏、贝母化痰散结聚。如流出
臭脓液多,宜配加马勃、车前子、鱼腥草等清热解毒渗湿药物;如面瘫、张口困难者,
加蜈蚣、僵蚕、白芍、地龙、勾藤等以息风镇痉;头痛.面颊疼痛,加露蜂房、白蒺藜、
蔓荆芋、藁本等以解毒祛风止痛。
    (二)外治法   
    1.臭脓多者,用3%双氧水清洁外耳道脓液后,滴清热解毒的药液,、如鱼腥草液、
黄连滴耳液等。
    2.可用鸦胆子油涂搽,或用蟾酥丸、硇砂散化水涂搽,  以消坚散结,化腐除瘤。
    3.应行手术切除。
    [转归及预后]    .
    发生于外耳道的耳菌,由于肿瘤扩展可侵入中耳乳突,亦可侵入腮腺及下颌关节。
发生于中耳的耳菌,可累及内耳或侵入颅内。耳菌的预后一般较差,如能及早进行中西-
医结合治疗。可提高五年生存率。
    [预防及护理]
    应彻底根治脓耳,戒除挖耳恶习,减少对外耳道的不良刺激。耳窍流脓者,应按“脓
耳”护理。
    [小结]  .
    发生于耳部的恶性肿瘤,称为耳菌。临床上分脾虚失运,湿毒困结和阴虚火炎,湿.
热熏蒸两型。脾虚失运,湿毒困结,治以健脾渗湿,解毒散结,选用清气化痰丸加减;
阴虚火炎湿毒熏蒸,治以滋养肝肾,行气活血散结。耳菌如能及早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可提高5年生存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