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四:中医之医法圆通上

尊敬的吴老师,各位巴山夜语群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受大家的邀请,能够在巴山夜语群跟大家共同来聊聊中医的一些事儿。今天我和大家聊的是中医之医法圆通。

我们讲中医是道呢?是法呢?是术呢?自古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莫一衷。我认为中医既是道,又是法,又是术,是道器合一的。它不同于一个单另的学科,是对宇宙人生真谛探索的一种方法和实践。

前两天宛平邀请我,说叫我讲点什么,我问她:'您想听道、法、术哪个层面的呢?'她告诉我:'我都想听!但是听道的层面听不懂。'其实,道的层面,我也讲不清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讲术的层面呢,我们许多老师其实讲了许多术的层面的东西,那个方子怎么用,具体用多少,剂量多少,怎么去用,它的适应证是什么、禁忌症是什么,这些都是术的层面的东西。法是什么呢?法是介于道与术之间的,是沟通道与术之间的一种桥梁。我们都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出自《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那么请问一下,阴阳为何呀?术数为何呀?取法于阴阳,中医是道,取法于阴阳,又和于术数,看来我们绕不开阴阳术数,绕不开阴阳术数的具体的运用。

医之道,任非小,关性命,诚是宝。

医之理,很重要,花气力,抓主要。

边学习,边创造,通古今,明医昭。

医是源于道的,取法于阴阳,阴阳在这里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取法阴阳有这几个方面:一,就是我们讲的日、月、星的层面,取法阴阳就是取法日、月、星;二,阴阳,天地四时阴阳,我认为,在中医上主要是把这两块搞清楚。而'和于术数',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都来源于河图与洛书,如果说我们完全撇开河图洛书,压根不牵涉它,讲的时候许多东西没有法子讲清楚,没有办法去把中医的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能够贯穿始终。

我们都说'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出自《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换句话来说如果我们一个学中医的人,不懂得真正阴阳的实质,不懂得用阴阳来贯彻始终,在我们临床当中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医人,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医的学者或中医的临床大夫。这两天有人在讲,阴阳应象大论,看来阴阳要'应象'才行,内经里面讲的非常多,这里就不一一讲了,大家可以参考。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到底阴阳是什么呢?为什么古人没有讲'察色按脉,先辨阴阳'而说是'别'呢?这是因为阴和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别'呢,指的是入手的功夫,从何处来入手而已。因此有阴阳离合论,有阴阳离合,阴阳可离可合。在一年四季当中,有四个阴阳离合的日子,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还有二至、二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在伤寒杂病论伤寒例的前面有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图,它是讲什么的呢?是讲人法天地阴阳四时变化的一个规律,告诉我们大家,任何的疾病都和时间是有密切的关系,逃脱不了时间、逃脱不了空间、逃脱不了人本身,天、地、人三才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有一次有一个中医的学者和我们共同来探讨,我说,咱们中医啊,其实就是一种关系学,是什么关系呢?是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人与四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内部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是讲的一种关系学,它是一种调控的医学,是一种以象思维为其主要核心的意象医学。

中医的法门也是非常非常的多,我们都知道中医有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这八法。这八法又源于什么呢?其实简单的说,不是祛邪就是扶正,就是两法;不是治外感的就是治内伤的,两法;或者加一个不内外,就是三法。

记得刚大学毕业的时候,问我们的老前辈们,如何能成为一个好的中医?当时有位老大夫答复我:半部伤寒打天下,你把伤寒一定要好好的学,学会了伤寒,会用它的理法方药,就算伤寒杂病论不是一个完整的书(因为伤寒杂病论被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有许多地方有残缺),但是中医的理法方药全部俱备,认真理会,反复体悟,你自然就会明白中医是如何看病的。我看了伤寒杂病论,看来看去,看了半天仍未得其要。后来别人又告诉我:你要看《内经》,《内经》是中医的最根本的东西,我又去翻看《内经》。看了《内经》疑惑更大,众说纷纭,不知所措,莫衷一是。又告诉我,《易经》为众经之首,我又去看了《易经》,看了《易经》,我的疑惑也很多。后来又告诉我们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来源于河图洛书,我又追溯到了河图洛书……

河图

洛书

通过对这些经典的学习与理解,逐步,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我发现一个特点,中医许多时候是各说各的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自成体系,相互不能交流,相互不能够通约,有许多的东西,就算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候,它的意义完全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不知道怎么去学。我们该怎么去学呢?是把所有的经典全部学完吗?当时我就想,那就这么办吧。大部头经典,我就从头到尾的去读,读来读去,读的天昏地暗,仍未得其要,因为是一名临床的医生,我们每天可以面对大量的病人,当我们用心的为病人着想,设身处地的去治疗、调理这些病人的时候会发觉,许多看起来说的非常好的理论,临床上用起来却是十分不实在,而有些东西说的可能很简单,用起来非常方便,真是有些时候有一种感觉——'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啊。这时候我就悟出一个道理:

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

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如明师指路,

明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

如何开悟呢?开悟之道,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有句话叫做'尽信书不如无书',又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其实我个人感觉,既要读书多,还要临证多,又要有自己的体悟,要把古人的东西全部练到自己身上去,把古人讲的经典的东西全部在临床当中能够运用出来、体会出来!这就比较牛了!而不是说为了学而去学,而是为了用而去学。所以我们先设定目标,我看书的方法,我看了许多医书不是把所有的书从头到尾全看一遍,而是哪个有用看哪个,我就是实用主义者。
古人对各个流派有一些说法,比如说,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杂病法丹溪,热病法河间。有没有道理呢?我们怎么去看这些问题呢?其实啊,古人在他的行医生涯当中发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他发现用一种方法或用一种模式模型去解决一些问题时,可能也能解决,但是比较复杂,这时候我们能不能根据中医的理法另辟蹊径,另成一些模式、法式呢?中医的各个流派之间能不能够通约呢?能不能汇通呢?我觉得完全可以。只要站的足够高的角度去看,完全可以统摄,不光是中医可以统摄,中医和西医之间也可以统摄,甚至人和天地宇宙也要统摄在一块,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体的,不是分开的。所以说'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人是法天地阴阳四时的,因此必须和阴阳四时要合才行,否则就生病——就是我们讲的疾病。

马新童中医工作室

看诊一次后,以后统一算复诊,请提前一周预约!祝您早日康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