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角萧萧刀出鞘:达斡尔族因何成为中国版图的奠基人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我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也是全国仅有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这里聚居着3.19万达斡尔族人。达斡尔族是中国“三少民族”(“三少民族”指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之一,目前全国总人口也不过13万多人。在近300年的时间里,从西南到西北,从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到遏制英美缅尼俄,再至抗日御敌、解放战争,中国960平方公里国土均撒满达斡尔民族血迹,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版图奠基人。
达斡尔族同胞目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辽宁。在56个民族中,达斡尔族以盛产猛将奇兵著称,后金为入关巩固后方,三征索伦,故有俗语“索伦骑射甲天下”。17世纪前,达斡尔族人主要分布在外兴安岭以南精奇里江(今俄罗斯境内结雅河)河谷,东起牛满江(今俄罗斯境内布列亚河),西至石勒喀河的黑龙江北岸河谷地带。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龙江流域,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受到野蛮的掠夺和屠杀,被迫内迁,达斡尔族多数迁至嫩江流域。后来,由于清政府征调达斡尔族驻防东北及西北边境,有一部分达斡尔族人迁居海拉尔、爱辉、呼兰,远至新疆塔城等地,形成了今天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局面。
当年,大清国最怕就是人数不超万人的达斡尔族。这种忌惮一方面源于达斡尔族的契丹后裔身份——自带征战血统;另一方面:此民族奉行全民皆兵、平日训练有素。那时大清朝为征服达斡尔族真是不遗余力:不是送公主就是送钱。清史稿记载:1735年达斡尔索伦首领巴尔达齐仅仅率22人投靠大清,皇太极就拿最高礼仪款待,后来又把一位格格许配给他。这个巴尔达齐也算有情有义,拿血肉之躯为大清拿下黑龙江上游。不过,彪悍民族没几天又造反了。大清被逼无奈只好大动干戈,仅仅一万人的民族,大清却打了九年!数万军队灰飞烟灭,6000匹好马付之一炬,民生一片凋敝,国力消耗殆尽。即使最终征服此民族那又如何?实在是胜之不武!之后,聪明的大清皇帝将达斡尔族编入自己的八旗军队,并且予以极大重视,给吃给喝给穿还给娶媳妇生孩子。达斡尔族也没有“辜负”清朝重托,为保卫祖国领土,抵御外来侵略立下了汗马功劳。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后,数十年的和平让八旗军不复当年风采,而达斡尔人却“以国语骑射为先,兵挽八力,枪有准头,骁勇闻天下”成为八旗军的王牌军,参与了有清一朝所有大规模战役。据载:从康熙二十年起,“各处有事,征调频仍……前后共计六、七十次,转战几达二十二省……详查被调官兵(达斡尔索伦),大都效命疆场,其获庆生还者十不得一”。康熙五十五年,准噶尔部侵入西藏,康熙三次征调索伦部勇士“驱准保藏”。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索伦兵在雅尔哈善和兆惠等人的率领下平定大小和卓之乱,让天山南路重新划入中国版图,标志着清代统一中国的最终完成。为了表彰他们对为维护祖国边疆安宁与统一做出的贡献,乾隆专门评价道:“方今国家全盛,回城、准噶尔及两金川等处……俱逼近边陲,关系紧要,且地非卑湿,满洲索伦劲旅,可以展其所长,是以不惜劳费,先后底定,归入版图”。
沙皇俄国原来是一个欧洲国家,与中国领土相隔遥远,但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它越过欧亚交界线,向西伯利亚扩张,进而侵占中国东北的领土。顺治六年(1649年),沙俄派哈巴罗夫率兵70名从雅库次克出发,强占中国达斡尔头人拉夫凯的辖区,由于达斡尔民族的奋力抵抗,沙俄入侵黑龙江的计划被打破。次年夏末,哈巴罗夫率领138名亡命之徒,携3门火炮和一些枪支弹药,再次侵入黑龙江,强占雅克萨城,不断派人四出袭击达斡尔居民,捕捉人质,掳掠妇女,杀人放火。威胁居民向沙皇缴纳“毛皮贡赋”,达斡尔族首领桂古达尔义回答:“我们向中国顺治皇帝进贡,哪有给你们的贡品?要我们交贡,除非我们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达斡尔族人抵抗了沙俄军的进攻,661人英勇牺牲。康熙二十四年,康熙皇帝正式下达了进军雅克萨的命令。康熙二十八年,双方正式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两次雅克萨之战宣告了清廷的胜利。
清军之所以能够在与沙俄军的较量中占据上风,与达斡尔族人关系很大。500名达斡尔兵直接参与了雅克萨之战,达斡尔官兵共5人阵亡、17人受伤。达斡尔人在后勤供应、侦察情报等方面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达斡尔人世居于雅克萨,对当地地理环境十分熟悉,达斡尔族总管博克曾率领小股轻骑部队深入雅克萨前线侦察敌情,为清军战略的选择作了参考;为了保证清军的口粮供应,在达斡尔族首领扎木苏的带领下,许多达斡尔人用自己饲养的马匹运粮,并将自己的口粮献出来作为军粮。此外,《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也与达斡尔人的功劳,达斡尔人对雅克萨地形十分熟悉,因而在划分边界的问题上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意见,达斡尔人孟额德还直接参与了《尼布楚条约》的谈判活动。也正是达斡尔族人在雅克萨之战中的英勇表现,清廷赐其“索伦劲旅”的美名,此后清朝的多次征讨活动都有达斡尔人的参与,为清朝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自1643年打响中国抗击沙俄入侵第一枪后,英雄的达斡尔族就一直没有远离保家卫国的战场。之后,出于国家需要,达斡尔民族集体迁移到新疆,履行保卫祖国使命。《清实录》记载了当年从黑龙江到新疆途中达斡尔族人民的苦难:“将士跋山涉水,以致挽车牲畜倒毙,车辆损坏,儿女损腰折腿之惨状,层见迭出,背行李、负儿女步行者不绝于途。当他们到达乌里雅苏台时,所借官驼250只,其中150只都因疲惫倒毙。”军人尚且万分艰难,妇女儿童所遇的危险则更如影随形,称这一路为“血途”也绝非夸张。在新疆的戍边过程中,达斡尔族将士与沙俄多次激战,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戍边新疆的达斡尔将士,父亡子继、代代相承,多年来牢记祖训,代代成为嫡传的“国门卫士”。
1862年,沙俄侵略我国同哈萨克边界地区,当时戍边的仅有50名达斡尔将士。中方严阵以待,俄军蛮横无理并蓄意挑衅。达斡尔族身经百战,那可不是吃素的,打就打呗!喊声、杀声、刀声声声入耳,俄军6人当场死亡,幸存人也都丢盔弃甲、四处逃窜。俄军恼羞成怒竟然开枪开炮突袭达斡尔军,官兵只能用所剩不多的炮火轰炸还击,最后没火力了只能用身体对抗敌人。直到伊犁将军派兵前来才打退俄方,这次混战史称“博罗呼吉尔冲突事件”。此后,国家大小战争都能看到达斡尔民族的身影。1864年,沙俄趁伊犁农民起义之际袭扰边境,强占了我国西北4万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包括索伦营长期牧耕的土地,沙俄当局对达斡尔族人民百般威胁利诱,企图让他们归附俄国,但遭到达斡尔族人民的一致拒绝,他们强烈要求返回祖国,经清政府多次交涉,1868年7月,在外颠沛流离两年的索伦军民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54年3月6日,在2300多人的会议上,新疆省政府宣布了关于恢复“达斡尔”族名称决定,会议通过了给党中央的致敬电。达斡尔自此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国家地位。
【作者】王成,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