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问题前,你能正确的提问吗?
文丨刘岩 · 主播丨雪沐清晨
研究发现,在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中,影响他们长期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乐于发问,勤于学习;二是相信自己。
提问,似乎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具备语言和基本认知能力的孩子,有时都能给大人来一串追魂夺命问,让他们应接不暇。
而对于思想和研究领域来说,始自于“为什么”所带来的突破则更多。
比如牛顿因“苹果为什么落地?”而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简单的发问得来的却是意义深重的成果。
但我们也发现,提问不难,而如何提问好却并不容易。
首先,并不是任何人在观察苹果落地后都会提出“为什么苹果不往上落?”的疑问,相反,这么提问的人有可能会被认为多此一问。
也并不是任何提问都能切中肯綮,比如晋惠帝在自己锦衣玉食之下想解百姓饿殍之困所发出的千古名问:“何不食肉糜?”
我们可能会因认为理所当然而错过该问之问,也可能因为认知的缺乏而问得南辕北辙,凡此种种,都会在无形中从第一层面就对我们认识、改造或者解决问题制造障碍。
因此,正确提问就变得首要且关键。
正确地提问,才能提出好问题。那么,具体怎样才算好?
生物学家斯图尔特.费尔斯坦在《无知:如何驱动科学》中这样写道: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出不同层面的答案,能鼓动人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去搜寻解决方案,并衍生出全新的研究领域,还能让人们根深蒂固的想法发生改变。而答案却在终结这一切。
参考费尔斯坦的观点,好问题至少要具备三个特点:a,能找到答案;b,具备解决的现实意义;c,属于空白或者待深耕领域。
比如这个问题:去哪里才能找到神仙?因为世上根本没有神仙,所以这个问题既不能找到答案,也不具备现实意义。所以显然不是一个好问题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才能提出好问题?
首先,问题本身都自带一定的域属性,也就是说有问题所指向的范围。如果一个问题指向的范围不明确,则一方面需要提问者本身下一定的功夫,做好前期的学习、研究、调查、分析等工作,进一步明确问题范围;
另一方面,术业有专攻,如果在自己的专业范畴之外,就要借助专业的力量来筛选和界定问题的可行领域。
比如这个问题:如何让自己更聪明?这个问题所指向的范围就不够清晰。因为聪明可能指博闻强记,也可能是智商超群,或者是具有创造力等等。
而如果把这个问题范围缩小到“如何让自己思考的逻辑性更强”?那么,接下来的答案显然就容易获得。
其次,也要注重问题如何描述。比如某公司在做新产品使用评测时,曾尝试了三种描述:
1.关于这个新产品,你能告诉我们什么有用的信息?
2.这款新产品没有任何问题,对吗?
3.这款新产品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事实证明,这三种不同描述获得的信息反馈截然不同,最后一种方式的反馈效果最优。
在描述方式上,问题可以简单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一般封闭式的提问更易得到肯定的答复并可以按照结构化的提问方式层层递进,效率较高;
但开放式的提问更有利于激发参与者的智慧,对创造性解决问题或者展开交流更有帮助。
当然,两种方式也可以混合,或者循环、递进采用,而提问者所要做的,就是因地和因时制宜。
正确地提问,不妨尝试左右互搏。
《论语·子罕》中写到: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意思是: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射雕英雄传》里有一位老顽童周伯通,他会一种武功,叫左右互搏。每每自己的左膀右臂相互缠斗,其乐无穷。看似荒诞滑稽,其实背后也在隐喻着自我PK的意义。
也就是说,人作为主体,不仅要站在某一端提出问题,也要敢于站在对立端自我反问,这样“叩其两端”才能更见事物的全貌。
阿尔弗雷德.斯隆是管理界公认的大师,并曾任通用公司CEO。在某次委员会议中他针对一项议题问大家:“各位,我想我们已经对这个决定达成了统一的意见,对吗?”所有与会人员都点了点头,似乎这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斯隆继续说道,“那么我提议将这个问题的后续讨论推迟到下次会议进行,让我们多些时间来提出不同的看法,也许还能对这个决定有更多的了解。”
在斯隆看来,如果不能从足够多角度来对某个议题进行拷问,那么得出的结论就算不上成熟合理,就未必能经得起未来的考验。
人们有时会不自觉得带着既定的答案提问,把提问当成了答案验证的手段,这就难免从一开始就跑偏。
而从相异或者对立等多角度提问,则会打开问题的视阈,从而尽可能发现事件的全貌,这样才不至于问题的解决流于片面或者武断。
正确地提问,也许是闪电战,也许要持久战。
“我既在屋内又在屋外,对人生的无穷无尽的变化既着迷又厌恶”,这句话出自于《了不起的盖茨比》。
通常,我们认为提问与问题之间就像钥匙与锁头,提问切中要害,啪嗒,问题迎刃而解。
事实上,这两者的关系远比此复杂。它们之间可能类似于问诊,在望闻问切中查明病因;也可能类似于淘金,在反复筛选中去沙取精;或者就像剥洋葱,一层层褪去外衣触达核心本质。
总之,在解决问题时,提问也许是长期的、往复的、量变到质变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火车的轮子是有轮缘的,也就是轮子内侧有凸起的边缘,以防止它们从铁轨上滑落。而最初的情况是,火车的轮子没有轮缘,但轨道有凸缘。
最初,人们提出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轨道更安全地供火车行驶”?于是最早成千上万公里的轨道就造成了有凸缘的。
而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摸索,问题被重新定义为“怎样才能让轮子更安全地抓住轨道”?带轮缘的轮子才得以发明。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很多问题贯穿古今也没有答案。比如:宇宙是如何形成的?时间有没有尽头?人类演化将走向何方?而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孜孜追求,推动着人们从蒙昧走向太空,从无序走向繁荣。
到我们每个自然人身上,问题也许更现实更微观,如何提问也更能左右我们的专注和努力方向。所以,我们就要多对自己提出强大问题,而非虚弱问题。
举个例子:针对起床,我们可以提出两种问题:
虚弱问题:我能再睡个回笼觉吗?
强大问题:开启自己今天生活的最好方式是什么?我如何让自己的早晨充满活力?
虚弱问题和强大问题的区别就在于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多寡。
虚弱问题也许会让我们舒适甚至上瘾,但是以透支未来为代价;强大问题也许会让我们痛苦和想逃,但更能赋予我们向上的力量。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嘈杂而混乱的。
因此,学会正确地提问,一方面能帮助我们在这个纷乱的世界中迅速而灵活地把握所面临问题的关键;
同时也让我们保持一颗审慎批判之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各种信息和材料去芜存菁;
而且,对如何正确提问不断练习,积累经验,也将推动我们不断学习新知和自我发展。
请记住:勤问。必有所得,求索终有收获。这个世界没有超人,但是有强者和智者,也就是那些善于提问和付诸行动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