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乘扶梯左行右立,其实核心就一条——不安全!

书接上文
实事求是地跟大家说,上次写的那篇关于左行右立的文章,我自己万万没有想到能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和争论,在很多平台都上了热门,这让我突然觉得有点儿不安。(如果你没看过,👇)

乘扶梯左行右立,已被中国叫停,欧美日明知弊端却仍在继续

为什么呢?因为那篇文章可能是我最近一年以来写的相对最不够用心的稿子。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比较多,时间紧张,但为了不断更,还是抓紧时间写了一篇。不得不承认,那篇文稿在谈科学的时候忽视了人文情怀,谈得不够深入,显得冰冷。今天想做一些补充。
强行洗地?
有些读者批评说,我那篇文章是在为中国人身居国外时的不文明行为强行洗地。他们的观点是:哪怕左行右立从科学性的角度来说确实有问题,但那些不遵守国外乘梯礼仪的人不过是歪打正着而已,不能以此为借口开脱。
我认为这个批评是有道理的,从逻辑上来说,左行右立的不合理性与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是两码事。在新的公约共识建立起来之前,破坏者就是破坏者。
上篇文章的本意并不是要为中国人出国时的其他许多不文明行为辩护,也完全没有想带节奏,让大家觉得中国人现在的总体文明素质已经超过欧美日。相反,我一向认为在总体文明素质上,我们与欧美日发达国家尚有差距,需要知耻而后勇,需要更多地学习和自我约束。
但是,在某些具体个案上,我觉得出于维护民族尊严的朴素心理,可以有理有据辩护的,我还是要辩护一下,毕竟我自己也是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能体会中国人在过去的四十年中所经历的那些无比巨大的环境改变。
老外眼中的国人不文明行为
在外国人眼中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我觉得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在国内长期养成的习惯与国外的习惯很不同,在中国习以为常的到了国外就是不文明的。哪怕已经知道了差异,但由于习惯的力量太过强大,时不时就会忘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吃饭的时候大声喧哗。我们觉得聚会吃饭就是图个热闹,至少我从小就是这样的观念。我觉得饭馆越热闹,就越有吸引力。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中国人出国确实需要更加克制自己,但第三者也应当保持适当宽容度,不要觉得喧哗的人真的有多不文明,几十年的习惯真不是想改就能改掉的。
二、同样是国内的习惯与国外的习惯不同,但由于第一次出国没有注意到国外的习惯。乘自动扶梯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我认为大多数情况下,真的是因为不知道才引发了误会,而不是有意破坏国外的乘梯礼仪。对于这种情况,真不应该去指责乘梯人的素质低。因为反过来,一个在国外生活的人,第一次来上海乘坐自动扶梯,他很可能不知道在我们这儿乘梯行走,反而是不文明的行为。善意的提醒是最好的对待方式,而不是互相攻击对方不文明。而有些生活在国内的人,因为在国外生活了几年,明明是自己没弄清楚国内的乘梯礼仪,却拿着国外的一套礼仪来教育指责自己的同胞,这就令我反感了。比如我上篇文章举例的那位开膛手贝塔,他发帖的时间是 2018 年 11 月,那个时候北京、上海都明确了乘梯规范,不提倡左行右立,但他还要自以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谴责别人,我反感的是这种情况。
三、有些中国人出国后会做出一些即便是在国内也是不文明的行为,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插队、抢吃多占、不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等等。这些不文明行为是真正需要被指责的。我们需要反思和改进的是这种情况,我也无意为这种情况去辩护。我也承认,这方面无论是通过亲身经历还是朋友们的叙述,都使我认为我们中国人和欧美日等国家的人,尤其是跟日本人相比,是有差距的。这是我们需要知耻而后勇的。我反思自己就做得不好。我曾经在日本因为找不到垃圾桶,就随意扔过食品包装纸,心里还嘀咕东京这个鬼地方怎么大街上一个垃圾桶都没有,那就别怪我乱扔了。等到前两年上海也撤掉了绝大多数大街上的垃圾桶后,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确实不够文明,我有义务为自己制造的垃圾负责。
我暂时就只能总结出这三种情况,如果您觉得还有第四种情况,也欢迎您留言讨论。
支持左行右立最多的三种观点
看了上篇文章许许多多的评论,我总结下来,支持左行右立的观点主要有下面这些,我大致按照留言数量从高到低排序,是这样的:
  1. 电梯磨损率的问题难道不应该用技术来解决吗?电梯为人服务,不是人服务电梯。然后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技术解决方案。
  2. 虽然总体通行效率可能会低一些,但是左行右立能让那些确实有急事的人提高个体效率。尊重彼此选择、为他人着想是人类文明素质的体现,他会让这个社会充满人情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很重要,不能偏废。
  3. 所谓电梯行走不安全,证据不够充分,走楼梯一样有安全事故,发生多少起事故不代表不安全,坐飞机还会掉下来呢,这些事故真的是因为行走导致的吗?

当然,除了这三条,留言中还有很多其他观点,但相对比较小众和分散,我不再赘述。
左行右立最大的理由——安全!
我想说的是,这些观点我完全能理解,前两条我也基本赞同。但问题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不是每一条观点的对错,而是左行右立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好像一架天平,两边的托盘上都放有砝码,这些砝码本身并无对错,关键是哪边的份量更重,天平就会倾向哪一边。
自动扶梯上禁止行走或者奔跑,最大的理由其实只有一条——安全问题。至于其他的电梯磨损、通行效率问题都不过是一些比较轻的砝码,有没有都不会改变天平的倾向。
我先给你看几个自动扶梯安全事故的录像:
日本电梯协会在东京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 2013 至 2014 年间发生的 1475 起自动扶梯事故中,超过 880 起是由于人们在自动扶梯上行走或奔跑等不当行为造成的[1]。别忘了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像刚才录像中那样触目惊心的悲剧。所以从 2015 年 7 月 21 日起,日本全国的铁路以及商业设施内都开展了“请抓紧扶手”的安全活动,呼吁人们不要在扶梯上行走。
日文:抓紧(扶手)
如果你现在去香港地铁乘坐自动扶梯,一定会听到“握扶手、企定定”的广播宣传。在港铁的官网上,对此的解释就一条——为了乘客的安全。那么,会不会是港铁公司为了减少电梯损耗,故意用安全作为托辞呢?
我们来看 2017 年 12 月 11 日发表在《香港急救医疗》期刊的《急诊室中电扶梯相关受伤的分析》[2]。期刊和文章作者都与港铁没有利益关系。研究者 2004 至 2008 年,一共找到了 104 位因为自动扶梯受伤的病人。在 65 岁以下的病人中有 48.9% 的病人,受伤的直接原因是在自动扶梯上行走。论文的结论非常明确:在 65 岁以下的人群中,在正在移动的自动扶梯上行走是受伤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采取首要预防策略,防止使用者特别是年轻人在自动扶梯上行走,并教育老年人安全使用自动扶梯,以防止滑倒和跌伤。
讲完数据,谈谈道理
自动扶梯为了达到在很高承重的情况下还能正常运动,它的设计很难兼顾行走的安全性。工程师不是万能的,他们要受到物理规律、材料科技、工程难度、制造成本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一些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产品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我们可以不断地努力改进产品的设计,但这并不能消灭安全使用规范。重要的电器产品都有质量标准,但质量达标的产品可不意味着百分百安全,作为消费者也有正确合理使用产品的义务。
再深一步想,自动扶梯的设计初衷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最原始的动力是给行走不便的人代步的,比如老弱病残孕、拖行李的人等。然后才是给想省力气的健康普通人以便利用的,谁都有想着少花力气、偷点懒的时候。我认为自动扶梯的设计初衷应该不是为了让人能够加快上楼梯,节省个几秒钟。对于有能力、有意愿行走或者奔跑的人,步行楼梯应该是更优的选择,多走几步还能锻炼身体呢。根据我的观察,只有自动扶梯没有步行梯的情况也存在,但毕竟比较少见。即便是在没有步行梯的情况下,行走的人是不是也应该想一下,在你提高了通行效率的同时,其实客观上降低了那些不便行走的人的通行效率,他们原本可以有多一倍的空间站立,但为了遵从左行右立的礼仪,也只得在另一侧慢慢排队乘梯。这些不便行走的弱势群体难道不是更应当被照顾吗?还有一种更普遍的情况,乘梯的人大多其实是那些可走、也可不走的人,但因为懒得排队或者仅仅是因为随机走到了左侧,在礼仪的约束下,相当于是被动地在扶梯上行走,这种被动的行为其实增加了他们的安全风险而不自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文明和礼仪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古以来因为科学研究结论而改变的文明礼仪很多很多,比如递烟、劝酒。100 多年前不知道吸烟喝酒有害健康时,这些是非常有礼貌的行为,现在早就已经反过来了。饭桌上给人夹菜和劝人多吃点,现在已经在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明规范。很多国家乘坐扶梯左行右立的文明礼仪在形成时有它的合理性。但随着科学研究的结论越来越明确,修正这样的乘梯礼仪也有它的合理性。我想,至少你不应该认为我摆事实讲道理地表达出了这样的观点就鄙视我,对吗?
在众多的留言中,有一个留言让我印象深刻:要是让作者去论证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合理性,他也一定能给你论证出来。
这个留言为什么让我觉得特别有代表性呢?因为他生动地代表了一类人。这类人不可能根据最新的事实而改变自己固有的观点,因为有些观点对他来说,是信仰不是观点。
因此,本文的最后一句话并不是说给这位留言者的,我想问问看到这里依然没有被我说服的读者:
您是否想过,有没有可能出现某种证据,哪怕是假设中的证据也行,会让您改变观点呢?这个思考有助于您判断自己到底是持有了某种观点还是信仰。
  1. https://www.japantimes.co.jp/news/2018/12/18/national/jr-east-asks-passengers-stand-sides-escalators-block-runners-safety-campaign/
  2.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0249079100170030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