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牵着童年的手】--马新林 长篇连载(18)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西北三线的关注及赞赏鼓励
西北三线
微信公众号于
2017年3月25日
由762厂子弟正式开通
感谢关注本公众号
敬请
弟兄姊妹
多多帮忙
推广宣传
西北三线
特此注明:
“西北三线”所转载《青春牵着童年的手》的网络文字全部来源于新浪博客--新关山旧梦,感谢马新林老师,感谢郭万仕老师,感谢丁三省老师,欢迎大家关注~~
第六章
魂。克难。忆流年
两个攻关小组也在不分昼夜的研判、分析、制作,各自都有所进展。正在这时,有线火箭弹攻关小组成员之一殷平接到来自上海老家的一份“加急”电报:“你姐殷红在新疆出事,望你前往办理后事。”殷平心情万分悲痛,郝书记征求他个人意见,是否去新疆处理他姐殷红的后事,他抹着眼泪,悲痛地说;“人已没了,我去有啥用?再说,这儿的攻关项目刚开始......我怎么能离开?”后经支部研究决定派技术组副组长胡德清代表组织去办理此事,完后在新疆兄弟厂协商一下导电杆的协作情况,
殷红今年春节回沪后认识了男青年李克来,他们一见钟情,深爱着对方,由于李克来父亲是某大型国营企业的厂长,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专政对象,正关在牛棚里,他本人也受到了牵连,受人歧视,一气之下他报名到新疆去插队。殷红几番相劝无果,便不顾家人反对和李克来领了结婚证直奔新疆。对于这个细节,殷平是不好对人们说的,只是说他姐请了长假,准备调回上海。殷红和李克来到新疆地处沙漠戈壁的某农场,当起了普通农工。小两口被安排在一排土木结构的简易房子的把头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日子过得也是穷中有甜,苦中有乐。为了起居方便,他们在一间十五平米的房子中间又隔一道墙,留一道门,墙中间上方开一个小方窗,放一盏煤油灯,两面兼顾,里面权当卧室,外间则是厨房兼饭厅,还放一些劳动生产工具。煤油是农场定量供应,落户居民每户每月一斤。他们赶到天黑前把该做的事做完,非到两间小屋都需照明的情况下才点亮煤油灯,一般也就是能划一根火柴办到的事,决不点煤油灯。
每天天刚亮,他们便打开窗户,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和略带干燥的新鲜空气。殷红搞完院落的卫生,抹一把简陋的桌椅板凳,擦一把脸,沾一手凉水泯一泯用橡皮筋扎着的头发,就和李克来匆匆出工去了,平时就吃不饱,更不要说早餐了。他们把自己收拾得尽量和当地人一样,只是他们那用文化知识熏陶的眼神,还有略带上海味的普通话显得另类。
李克来每天上工回来到居住点西头枯水河里挑水,等澄清了再倒进缸里,缸里仍然一片浑浊;刚去水土不服,两人闹肚子,身上还起了不少水泡。等他放下水桶,然后打磨一下劳动工具,看一下架子车轮胎气是否充足,这时殷红也已做好晚饭。那里早晚温差大,黄昏时分,太阳斜照,天气却阴冷异常,遇到此时,他们便关上窗户,留下阳光,拒绝了冷风。
一天晚上,李克来早早上床睡觉,殷红却把煤油灯移到前屋里,在灯光下搓麻绳。李克来说费油,殷红却说:“现在不抓紧搓一些出来,过几天要进沙漠打梭梭柴,准备过冬,到时候拿什么捆?”“那都是小事,到时候再说!”“到时候没有绳子捆柴,把你裤腰带解下来啊?那你还不光着屁股在沙漠里跑?”说着放声大笑起来。李克来听得心烦,伸出脚勾着栓儿关上了门,把爽快的笑声和跳动的煤油灯灯光一同关在了外间。殷红有些气恼,刚要说什么,前门门缝里一股冷风吹进来把她刚要说出口的话硬塞回肚子里,煤油灯也被吹灭了。殷红气咻咻的扔下手中的伙计,冲进卧室要把气出在李克来身上,她摸上床,两人便在黑暗里扭打在一起,不一会儿都气喘吁吁,等一切安静下来,他们幸福地笑了。戈壁的晚上有人在吹箫,那箫声在广漠夜空中回荡,如泣如诉,幽怨苍凉,勾起人们对以往的回想。他们紧紧依偎在一起,静听那来自沙漠边缘的音符进入心海。
心有多远,爱有多远。爱会飞翔,爱波在两人心间传动。
自从来到新疆,扎根在这人烟稀少的沙漠边缘,他们就真正感觉到人间感情的弥足珍贵。李克来对自己家庭的窘境感到无奈,心里就像这眼前的荒漠一样凄凉。对殷红义无反顾地追他到新疆的举动非常感动,他从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善待这个热情善良的姑娘,让她为自己生孩子,延续后代,还要和她互相扶持,白头偕老。他们互相关爱,互相体恤,共同营造着美好的二人世界。他们感受着沙漠的风,沙漠的雨,沙漠的清空和乌云。在异常艰苦的生活环境里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欢乐与幸福。
殷红依偎在李克来的怀里,任幸福的遐想在脑海里无限地伸延。那箫声戛然而止,独有瑟瑟地秋风肆意穿行于戈壁沙漠,秋风里缺少人的脉动和气息,秋风里张扬着大自然的怪异和对生命的拒绝。“你怎么不说话?想什么呢?”殷红心里有点虚妄,惴惴的问道。“我在想......”李克来欲说还休。“你在想什么?到底说呀!”殷红反而着急起来。“我在想,你放弃了甘肃那边优越的工作,跟我到这远离世界的沙漠边缘受苦受累,你太傻!”李克来满腹愧疚地、深情地说。“只要能和你在一起,只要你对我好,傻就傻了呗。”殷红不以为然地说道。“我当时不应该告诉你,我只身一人来这里,免得你受罪。”李克来又说。“我会用我的心把你的足绊住。”殷红在李克来怀里扭动一下身子娇嗔地说。“你那工作多好,大单位,又是军工厂,你又是描图员,将来还可以当技术员、工程师,多有前途啊!难道你就不后悔?”李克来真挚地问道。“我不后悔,在甘肃国营五二〇三厂我工作条件是不错,但我不一定有幸福,在这里,生活条件是差了一点,但我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殷红满怀自信地说。“你真幸福吗?”李克来把殷红搂得更紧一些。“嗯”殷红在李克来怀里轻声答应道,声音里充满着幸福。“哎!可惜呀”李克来轻声叹息道。“你叹什么气? ”殷红从李克来的怀起拔出脑袋,抬头看着李克来的面庞不解地问,其实她除了能感觉到李克来的鼻息之外,什么也看不见。“我叹息,偌大的军工厂失去了一位将来必定优秀的女工程师,而在西北戈壁沙漠却多了一位傻姑娘。”李克来说着,疼爱的用右手食指刮一下殷红棱棱的鼻子。殷红坚定了声音:“将来的事我管不了,我只知道现在,现在这样就好!”
夜深了,该睡了,他们将怀着幸福进入梦里。
一星期后的一天,李克来和殷红天蒙蒙亮就起了床,和往常一样收拾好出门的家当,准备进沙漠打梭梭柴。其实沙漠的门槛就在他们脚下,农工们每年都要进沙漠八九次,他们出入沙漠就像平时务工一样方便,李克来和殷红也曾三次进入沙漠。
李克来拉着架子车,殷红也将架子车旁的套绳跨在自己肩膀上,一只手扶着车把,和着架子车颠簸的幅度缓步前行。架子车上放着斧子、剁刀还有殷红赶搓出来的麻绳及每次进入沙漠必须要带的打气筒。另外还有悬挂在架子车把后面的黄色挎包,挎包里装着他俩的午饭,挎包旁边还挤着一个绿色的装满水的军用水壶,挎包和水壶随着架子车的颠簸而随势摇摆。
朝霞光芒四射,把沙漠照的一片银白,辽远的沙漠寂静无声,空气里只有他俩的脚步声和架子车轮子和地面摩擦生出的沙沙声。偶有几株野生沙柳在那里守望,小花粉红细嫩,在纤细的枝条上一朵朵、一簇簇迎风摇曳,顽强的生命力傲笑大漠。沙柳附近几只沙漠鼠探头探脑地在觅食,还有几撮沙葱,在沙漠里点缀出独有的绿色。在远离人脉气息的边缘世界,人心如止水,如果你要修行,定能成佛,因为生命在这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殷红,在你的日记本里有一首诗是谁作的?”李克来若有所思地问道。“什么诗?”殷红不解的问。“我躲着夕阳,因为它即将消失。我迎着朝阳,因为它刚刚开始。”李克来慢悠悠的朗诵道。“那也叫诗?只是自己的一点感悟而已。”殷红不屑地说道。李克来继续说:“还有:我要把大江大河的水舀出来,分给常年干渴难耐的人们。我要把喜马拉雅山脉搓成泥丸,让印度洋的暖风吹进雪域高原,让那里常年沐浴着春天。我要让飓风变成缕缕炊烟,环绕在农家的小院。我要让地壳的山崩地裂转化为妈妈双手轻轻晃动我含梦的摇篮。我要把人间的恩恩怨怨,浓缩成爱装在我滚烫的心间。”“这更不是诗,只是顺口溜而己。”殷红抢白道。“那么,'哗哗之声是水的昵称,大海是水的家,江河湖潭是水的游子,云是水的梦。’应该是诗吧?”“就算是吧!”殷红心里有点得意,随即又有点伤感,在这一望无垠的沙漠里,水是最最珍贵的,哗哗之声只会出现在梦境里。但她佩服李克来的记忆力。“但我最喜欢的是这一段。”李克来兴致更加浓厚地说。“哪一段?”殷红略带急切地问。李克来深情地看一眼身边的殷红,满怀激情的朗诵起来:“有好多古老的故事都是时间告诉我的;时间说,这些故事都是真的。有好多异域的风情是清风传给我的;清风说,大江南北一样的风情万种。还有好多好听的歌是流水带给我的;流水说,音符全在我的波纹里。还有更多美好的记忆是蒙蒙细雨替我保存的;细雨说,每年春天第一场雨是我和你的约定。更有无数的梦藏匿在蔚蓝的星空里,我看见了星星那忽长忽短的光的手互相挑逗着、嬉戏着,我分明听到了她们清脆悦耳的笑声,我在她们的嬉笑声中梦游年华。”殷红沉浸在那段文字的语境里,她把头斜倚在李克来那消瘦的肩膀上,两人默默而行。李克来若有所思地用左手扶着车把,右手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本红色塑料皮上面用烫金印刷着工农兵形象的笔记本。李克来娴熟的用拇指打开扉页,上端一行是隽永地笔迹誊写的“革命青年志在四方”的字样。殷红索性双手扶住车把,两人靠肩上挎着的绳索拉着架子车前行。李克来腾出两手翻看日记,日记里有诗有歌有散文,更多的是对青春的向往。偶然有一页引起李克来的兴趣,标题是《遗梦石头楼》。下面紧接着写到:“银白色的石头楼坐落在绿的充满生命的群山怀抱里,淙淙流淌的蔡家河宛若一条挂在关山脖颈上的金色项链,石头楼就是那项链上的玉坠。蔡家河每天清晨给石头楼的姑娘们一个温馨的问候;到了星光闪烁的夜晚,它预祝姑娘们晚安。石头楼是注满青春的楼,是充满理想的楼,也是梦想起飞的楼。”“原来看过的,因不明就里,所以没往心上去。”李克来有点歉意地说道,然后又看着殷红问道:“你说得这是哪里?”“这是甘肃我呆过的地方。”“真有这么美吗?”“当然了。”殷红娇嗔地答道。这显然是殷红在五二〇三厂時写的。“淙淙流淌的蔡家河宛若一条挂在关山脖颈上的金色项链,石头楼就是那项链上的玉坠。”李克来重复着这句话琢磨起来:“那玉坠里居住的你们正是如花似玉,这个比喻我喜欢。”转而又问:“你还想那里吗?”李克来平静地问。“有时真想!那里是年轻人的天地,和他们在一起,一切都是那么的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殷红回味在那时的生活里,余味绵绵。她稍许停顿一下又接着说:“但现在来看,那已经成为一个生命中最美好的梦,有时仿佛就在童话里,觉得不曾去过,但我实实在在地就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一年。”
自从来到沙漠,他们就没有任何传媒工具,没有新闻、书报,务工闲暇时,李克来就把殷红的日记本拿出来翻看,权当百看不厌的宝典。日子久了,竟能将里面的内容背记下来。翻看日记的过程就是翻阅殷红内心世界的过程。他将日记内容记得越深,心也与殷红贴得越近。
殷红感觉到李克来的激动,她抬头看着李克来被大漠侵蚀的黝黑的脸庞,亲昵地说:“等咱们打了足够的梭梭柴,我就把你的毛衣毛裤拆洗了重新织一遍,那样会更暖和一些,式样也想好了,把现在的鸡心领织成高圆领。”“那毛线就不够了”李克来接过话茬担忧地说。“我会把我现在穿的毛背心拆了加进去的。”殷红胸有成竹地说。“你不要拆,你本来就穿得单薄。”李克来焦急地说。“我身体好,不怕!”殷红坚定地说。然后又斜睨着看一眼李克来,再把脑袋又重新斜倚在他肩膀上,幸福充溢着脸庞。李克来感觉到殷红对他的爱无处不在,其实殷红的身体并不好,天一凉她就胃疼,那是胃寒,她硬是凭着年轻气盛,一次次扛了过去。李克来也情不自禁地将脑袋偏了过去,和她享受着大漠里这一对难得的温情。
架子车在向大漠腹地缓缓行进。
突然,在他们遥远的前方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景观:烟雾飘渺,湖光水色,山水相依,若隐若现,景色十分壮观。他们知道这是沙漠海市蜃楼,曾听农工们说过,但这亲眼目睹还是第一次,他们深感大自然魅力无穷。
不知不觉他们己经走进沙漠十多公里,突然架子车胎瘪了,殷红忙拿起车子上的打气筒用气筒卡子卡住车轮气门嘴往里充气,打了几下就没有了压力,怎么充也充不进去。李克来放下车把,拆开打气筒一看,牛皮碗子破了。“都怪我,早上走的时候也没检查一下。”李克来自责地说。“也不能全怪你,我不是也没检查吗。”殷红主动担责,看看周围,他们估摸着离理想的地段相差不远,于是决定李克来留下来,先在附近打柴,殷红则回连队拿气筒。“今天天气凉爽,路上我可以赶快些,你打完柴装好车等我,天黑之前我们就能赶回去。”殷红望着李克来笑着说。李克来忙从黄色挎包里掰出一块馕塞进殷红手里,两人深情的亲吻在一起。“快去快来,路上多加小心!”李克来关切地叮咛道。“嗯!”颇感幸福的殷红轻声答应着,惜别了李克来。消失在回去的路上。
李克来提起斧子和剁刀迎着旁边的一株梭梭柴走过去,挥动臂膀一下一下地砍着,他要多砍一些柴回去,看到殷红胃疼,有时疼的大汗淋漓,他就心疼,疼得如刀绞,他把殷红紧紧搂在自己怀抱里,缓解殷红的痛楚。殷红也像乖巧的小猫在他温暖的怀抱里安然入睡。想起这些,李克来更加用力地砍起柴来,他要让殷红在今年的冬天不再因寒冷而胃疼。
殷红快步走在回去的路上,她要早点回去拿上气筒然后和李克来一起拉上过冬的柴草回家。她想起刚才和李克来走过的这段路,说过的一些话,幸福之感油然而生。蓝蓝的天,淡淡的云,一只鹰隼翱翔在蓝天白云间,一切是那样惬意,那样令人神往。在天高云淡的沙漠里行走着一位连男人都难以涉足的姑娘,世界之大,沙漠似海,她感到目光所及之处空灵无限,她的思想像空中搏击云雾的鹰隼,随目光飞行。但她又想到那只鹰隼的形单影只,就如同她现在只身一人行走在沙漠上一样孤独,她希望永远和李克来形影相随,和他牵手漫步,就像早晨来的时候那样。虽然这里没有险峻的尖峰和峡谷,也没有山光水色的月落乌啼,更没有城市喧嚣的车水马流,她的生命中的支柱就是李克来,只要能和李克来在一起,她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她和李克来共同营造的茅草屋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伊甸园。在那个伊甸园里,他们享受着人间的欢乐,过着亚当和夏娃的甜蜜生活,至少她认为是这样。人间天堂在哪里?在大自然里,只要你耐心的寻找,在寻找的旅途中,你己经在天堂了。
殷红中午赶回了驻地,顾不上回家喝口水就到连队去找打气筒,连队空无一人,她急忙问值班室,值班的是一个叫姜子凡的兰州人,几年前插队来到这里,他告诉殷红今天破天荒来了一个文艺演出队,人们都跑去看演出了。此时他也特别想看文艺演出,但因为工作,他只能忍耐,当他看到殷红,如同看到了救星,便央求道:“殷大姐,你能不能替我值会班,我出去一下,马上就回来!”其实谁比谁大还不清楚呢,但为得到殷红的答应,他首先降低了自己的年龄。看着他殷勤的请求,殷红随口答应了,并嘱咐道:“快点回来!”姜子凡箭一般冲出值班室,根本没听到殷红后面说了些什么。
文艺演出结束时已下午四点了。殷红急得团团转,见姜子凡终于回来了,她埋怨地说:“你怎么才回来?我得赶紧走了,李克来还等着我呢!”说着两行热泪滚落了下来。姜子凡还没反应过来,殷红的身影就消失在连队大门之外。
晚上七时,姜子凡看见李克来独自一人急匆匆地从大门外走了进来,便问:“李克来,你怎么一个人回来了,殷红呢?”李克来一脸诧异,反问道:“殷红不是回来了吗?”感到事情不妙的姜子凡忙将殷红回来及下午四点出去的事告诉了李克来。李克来未等听完姜子凡的话一拍大腿大声喊叫道:“坏了,她肯定是迷路了!”转身就要回去找殷红。姜子凡慌也似的喊道:“等等,我去报告队长,多叫些人大家一起去找!”连队马上召集了二十余人分成四个搜寻小组,以驻地为起点,呈夹角三十度扇形展开搜救。他们手持火把,在寂静的荒漠里呼喊着殷红的名字,呼喊声由强渐弱,消失在黑暗里。李克来不住的叫着,不断地喊着,喊叫的声音里夹杂着悲怆和恐慌。到了后半夜已感到灾难临头的李克来拖着哭腔在喊:“殷红,你在哪里?殷红,你回答我!”但是回答他的仍然是沉默。天亮了,四个搜寻小组陆续返回驻地,他们都没有发现殷红的身影。
回到家的李克来手足无措,六神无主,他抱头凄楚地痛哭,哭叫的声音欲冲出房屋,却被四壁碰撞得支离破碎,哗哗落地。接下来的几天,搜寻工作从未停止,搜救队互换搜救方位,每天都进入沙漠寻找殷红,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能找到殷红的线索。偶有一两年前的沙漠探险者倒扣在凹处的近乎风干成纸张的西瓜皮,这是沙漠探寻者的常识,都是为迷失方向的失主留一份延长生命的希望。
殷红拿上打气筒离开农厂直奔沙漠的路上,她要快一点在天黑以前赶到,要不李克来会着急的,她越想越急,脚下速度越快,有时几乎是在小跑。在急速行进的过程中,她的脑海里不断出现她和李克来在一起时的那些甜甜美美的幸福时光。她和李克来就像一棵树上的两根枝桠,日夜相伴,一起泛绿似海,又一起枯叶凋零,他们互相依存着熬过寒冬,迎接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她又想起南方的树木,四季翠绿,温暖的空气滋润着植物的生长,她穿着鲜艳的裙装,徜徉在美丽的苏州河畔,在灯光璀燦的外滩看摩天高楼的碧波倒影,少女的美梦遐想伴她一路成长。她又想起在五二〇三厂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在银白色的石头楼里,石头楼就像花的博览馆,在灿烂阳光照耀下,进进出出的姑娘们就是娇艳的百色鲜花,她曾经也是那美丽鲜花丛中的一朵,她在石头楼里自我独尊,闲暇时坐在窗户边听风听雨,看山看云,在蔡家河河水汩汩流淌的声音里渡过了一个春夏秋冬,那是一个短暂而难以忘怀的年轮。
斜阳紧贴着沙漠表面直照了过来,殷红被阳光刺得半眯着眼睛,她的周身朦胧在暗红色里,沙漠在一片暗色里微微颤抖,跳跃着。残阳如血。太阳喘吁着,最后跳动了一下,便从沙漠那边坠了下去。白云簇拥着柔波,月亮拽着群星在蓝宝石样纯清的夜空里展现,殷红凭感觉该到了李克来砍梭梭柴的地方了,但举目四望,空空如也,不见李克来的身影。仰望天空想辨一下方向,月亮沉默,星星无语,七星北斗像一个永远质疑的问号摇挂天空,那颗明亮的启明星在似海的沙漠里也失去了指北的意义。殷红不禁打了一个冷颤,心里有些慌乱,她把打气筒斜跨在肩背上,双手做喇叭状搭在嘴上,转着身子,四下里喊着李克来的名字,喊声带着哭腔传向远方,回答她的是空旷的寂静。她急了,开始前后左右的奔跑呼喊,随后变成了哭喊,疯了一般的哭喊:“克来,你在那里?!我回来接你来了,你躲到哪里去了呀克来!”凄厉的哭喊声震动着沙漠四野。慢慢地她感觉到精疲力竭了,跑不动了,喊不动了,肚子里面还是早上克来塞在她手里的那块馕撑到现在,她浑身冒着虚汗,凌乱的头发被汗水浸透后紧贴腮边,还有干裂的嘴唇,冒火的嗓眼,她跌卧在沙地上,呜呜的哽咽着。在茫茫沙漠里,有一个姑娘在悲凄地寻找她的情郎。
夜,不得不静,因为没有一个声响愿意助它脱离孤独的困境。
殷红迷迷糊糊被一阵清风吹醒,她口渴的厉害,嗓子烧焦了似的难受。她用手背擦一下眼角的泪水,看一下左手腕上的上海表,已经午夜十二点了,这时她倒冷静了下来,她整理一下思路,感觉先前一阵胡乱奔跑有些莽撞,已经失去了大体的方位。再乱找下去没有任何意义,她缓缓地从肩背上取下打气筒,用平常写日记的简易墨水笔在气筒手柄上写上一些字:“克来,我可能迷路了。”写到这里,泪水又忍不住涌了出来。她继续写道:“好像越走越远了,我坚持不下去了。”她呜咽着哭出声来,“你要是看见,就朝着把手所指的方向来找我!”然后坐下沉默着。把手所指的方向是哪里她也不知道,她凭想象那里应该是她和李克来最后分手的地方。她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在自己的想象里。她用舌头舔一下干裂的嘴唇,随手捡起一粒石子在气筒金属壁上划写了三个字:“水!水!水!”然后她像完成了一个神圣的使命一样轻轻地将打气筒放在沙地上,手柄按她所想象的方向摆放好,又像重新接受了一个新的使命一样站起身来,望一眼因打气筒带来的不测,也望它能给她带来吉祥。在幽静的黑夜里,在茫茫的沙漠里,疲惫且悲伤地迈动了她寻夫的双脚。一阵冷风吹过,天气骤然冷了下来,他将自己的衣服往紧里裹了一下,一只夜间捕食的沙漠狐从沙柳丛中鼠窜了出来,殷红茫然无顾。
追忆彭总“三线”岁月 世代铭记“三线”精神
《巴山蜀水“三线”情》
作者简介:
王春才,江苏建湖人,1935年生于苏州。1952年建湖中学毕业。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扬州工专建筑专业,同年入川投身大西南建设,先后担任国务院“三线”办局长、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著有《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三线”》,曾主编《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三线”建设铸丰碑》《中国“大三线”》《航程》等书。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大型纪录片《大三线》总顾问。
2018
西北三线
三线精神 永放光芒
恭喜“秦之三线”
成功更名为“西北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