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偏见害人,聪明误人

《菜根谭》:“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

物欲未必能够伤害人的心性,而意识中的偏见害处更大;享乐并不一定会妨碍一个人对真理的追求,而自以为是的聪明反倒会阻碍对大道的领悟。

某地有两个著名的禅师,有人特意去拜访他们。

这个人先去拜访了名气最大的那个,发现对方的修行环境非常豪华,顿时有些反感,没有交谈就离去了。

接着他来到第二个禅师那里,看到对方简陋的禅房和粗茶淡饭,顿时肃然起敬,对禅师说:“来这里之前,我去了名气比您大的那个禅师那里,对比他的奢侈豪华,您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啊!”

禅师急忙回答:“这可不对,我需要靠艰苦的生活来抵制欲望,而那位尊敬的禅师已经彻底摆脱了物欲的束缚,他到我这里来修行,心境不会改变,如果我去他那里,则会把持不住。”

01

偏见害人

在一只螃蟹看来,一个朝前方行走的人要多蠢有多蠢。

这就是偏见。

有偏见的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联系,或者只停留在狭隘的个人经验里。

其实,被狗追着咬的人,不一定是贼,留大胡子的也不一定是艺术家。

“偏”字由“人”“扁”组成。人一旦有了偏见,就会把“人”看“扁”了,看“偏”了。

古代有个笑话,很能说明“偏见”的心态。

一个先生教有两个学生。

无论做什么事,先生总觉得甲处处顺眼,乙则事事碍眼。

这天一大早,两个学生念书,不一会儿听不见声音了。

先生抬头一看,见甲趴在书本上睡着了,他赞许地笑了笑。

见乙也趴在书本上睡着了,先生气恼地走到乙跟前,一巴掌狠狠地扇醒了他,说:“你一看书就睡觉!”又指了指甲说:“你看看人家,睡觉还看书呢!”

造成偏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无知,更多的是由于傲慢。

有许多这样的人,凡是自己不了解的,就一定不存在,凡是自己坚持的,就一定是真理。

他们只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固执己见,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以为别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才是对的。

他们所坚持的观念,根深蒂固,不可改变,只有等到被现实教训的那天,才后悔莫及。

在古代小说《醒世恒言》中,有一个傲慢与偏见的寓言:

一只老鼠在佛塔顶上安了家,它可以到处乱窜,又能随时享受丰富的供品,对于人类仰视的佛像,它经常在佛像头上又蹦又跳。

每当善男信女烧香叩头的时候,这只老鼠得意地想,渺小的人类在向它跪拜。

有一天,一只饿极了的野猫突然闯了进来,一下子将老鼠按住。

“你不能吃我,你应该向我跪拜,我代表着佛!”老鼠傲慢地说。

“人类向你跪拜,拜的是你占据的位置,而不是你!”野猫笑着回答,然后把老鼠吃掉。

02

聪明误人

聪明和智慧是不同的,聪明靠耳朵、靠眼睛,所谓“耳聪目明”;而智慧靠心灵,所谓“慧由心生”,因此聪明有局限性,而拥有智慧才是长久受益的。

聪明人用脑思索,看得远一点;智者则用心领会,了悟究竟。

聪明人能把握机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而智者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所谓“拿得起,是聪明;放得下,是智者”。

缺少智慧,只依赖聪明,容易让人双脚离地,飘在半空,总想着走捷径,不愿意脚踏实地。

聪明人总觉得只要脑子稍微转一转就什么都知道了,是不愿意去花笨功夫的,但是古人教导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所以,聪明多被聪明误,他们为自己的一点小聪明而沾沾自喜,总认为别人的脑袋都不如自己的好使,自己想到的别人肯定想不到,自己做到的别人肯定做不到,狂妄自大,甚至铤而走险,最终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害了自己!

古人笔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地出了三个神童,一个道士想亲自测试一下他们。

他把三个神童请到书房,指着屏风上的一段文章,让他们当场阅读、当场背诵。

名叫丁松年的神童自恃聪明无比,抢先说:“我先背诵!”

他只匆匆看了一遍,就开始背诵,但是记得非常准确。

背完后,他得意洋洋,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第二个是名叫惠远的神童。他大声朗读了两遍,然后开始背诵,结果错了一两个字。他也很得意,自觉了不起。

最后是名叫邵文庄的神童。他逐字逐句地默读了三四遍以后,才开始背诵,仍然背错了好几个字,他感到很不好意思。

丁松年和惠远看邵文庄最后一个背诵,还错了那么多字,都用蔑视的眼光看他。

道士后来对人说:“丁、惠二人,天资虽然聪敏,但是浮躁、骄傲,将来不见得能成大器;邵文庄,尽管不如那两人聪明,但是谨慎、刻苦,日后定能成材。”

果然不出道士所料。长大后,丁松年应举落第,年纪不大就郁郁而死,惠远一生平庸,而邵文庄官至礼部尚书,名噪一时。

聪明的孩子不一定就能成才,聪明能助人一时,更有可能误人终身!

经典推荐  点击题目即可跳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