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花苑第六届全国文学大奖赛018 历史的底色 | 张海仙

作者简

历史的底色

张海仙

红瓦绿树的底色,彰显着青岛市的独特魅力;黑瓦白墙的底色,流泻出徽州城的绰约风姿;灰瓦粉墙的底色,蕴蓄着苏州园林的古朴典雅;而灰砖青瓦的底色,则沉淀着平遥古城的悠久历史。
第一次走进古城是七岁那年的春天。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几个小伙伴在邻居满堂家的院子里玩跳格子,她的姐姐从外面回来,把我们聚拢在一起,很神秘地说:“我带你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怎么样?”
我觉得有趣,就赶紧问:“去哪里?”
“进城。”姐姐边说边扫视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
“进城?太好了,我还没去过呢!”满堂率先表示赞同,其他几个同学也点头表示愿意同行。
“我得问问我妈去,我怕丢了!”我犹豫不决。
“有我带你们,怎么会丢?再说,你去问你妈,你妈会放你走?不怕,相信我。”姐姐说得很肯定,想必她是有把握的。
于是,我们便小鸟脱笼般地往城里飞去。
春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我们身上,春浇麦子的洪水从尹回水库发下来了,在公路一侧的渠道里泛泛地流淌着,田野里的水轮子在电力的发动下汩汩地往庄稼地里奔涌着凉凉的井水,路边的小草露出了头,摇曳着护送我们前行……
当我们牵手走上九孔惠济河桥,惊诧于石板桥栏柱上的各种有趣造型时,姐姐说:“古城马上就快到了!”
果然,过桥后不远处往右一拐,平遥古城就耸立在我们眼前:高高的城墙似乎与天相接,那厚重的墙体,凝重的灰色,无一不透达出它的沧桑与久远;城门阔大,庄严威武,瓮城内外两道门上的铁钉似乎数不胜数,给人以坚固持重和凛然不可犯之感。
告别了东大街上清虚观中的吕洞宾大仙,我们来到明清街上:雄壮巍峨的市楼,让我们望而崇敬;水煎包子散发出来的阵阵香味,让我们垂涎欲滴;电影院中正在热映的《平原作战》,让我们热血沸腾;古朴典雅的门店铺子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们流连忘返……
也许是上天对我的眷顾,也许是生活本身就那么迷人,也许是成长中需要学会感恩,也许是我与古城有前世修来的缘分……总之,我的二姐出嫁到城里了,我每年的麦假和秋假就有机会在城中小住。和我一起住在一个院子里的还有二姐妯娌的妹妹——丽云。她比我大一岁,年龄相仿;她是在农忙季节来城里照看外甥的,我也是,任务相同;她活泼可爱,为人坦诚,我也是,性格相近。于是,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我们成了东游西逛的伙伴,我们成了探求古城历史的热心人。
我们曾结伴观光过古城的四大街、八小街和众多蚰蜒巷,也曾寻找过特殊名称鹦鹅巷中的鹦鹉石;我们曾一同爬上古城墙,远眺过传说中与金井楼有二十里地下通道相连的冀郭塔,也曾登上明清街上的镇街之宝——市楼,鸟瞰过栉次鳞比的青瓦灰墙;我们曾站在西大街上,想像过日昇昌辉煌时,南来北往的商业精英云集于此的场景,也曾羡慕过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品尝平遥牛肉和碗脱时,啧啧称赞的笑容……
我们在嬉耍中快乐,我们在探寻中成长。
当然,我们也有内心悲苦和愤愤不平的时候。有一次,在东边城墙根下玩耍时,发现城墙高处时不时地出现大小不同的洼坑,回家一问才知道,那是1938年2月日本鬼子轰炸平遥古城时留下的罪证。
是啊,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它创造了多少辉煌,它又涤荡了多少尘埃;它经历了多少风雨,它又积淀了多少爱恨……   有谁能说得清楚呢?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我长大了,对古城的情感也更深了。尤其是那次抄写对联的行动,更是让我对古城充满了敬爱之情。
上初中时的一个春节,早饭后,我的好朋友改平穿着崭新的衣服来找我玩,当老师的大哥把我俩叫到跟前,提议道:“你俩想不想过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春节?”
“想,但怎样才能有意义呢?”我好奇地问。
“你们俩骑车到城里,在四大街上转一圈,抄三十幅不同行业的对联回来,行不行?”大哥看似在商量,其实就是在布置作业。
我俩相视一笑,异口同声地说:“行!”
其实,年年过年在村子里转,除了在同学面前显摆一下新衣服外,也没啥意思,大哥这一提议,正好让我们有机会到城里看一看。
进了城,我俩把自行车往二姐家院子里一放,就到街上遛达开了。城里过年的气氛比村里浓厚多了。街面上,家家户户的门上不仅贴着喜庆的对联,还挂着红红的灯笼,明清街上有的门面还挂着一串一串的红灯笼,真是喜气盈门呀!
四大街上比平日更加热闹,穿着各色新衣的大人小孩个个满面春风,有的磕着瓜子,有的手捏红枣,有的拿一串冰糖葫芦,有的调皮小孩在玩摔炮,一摔一个响…
我们俩是带着任务的,左手拿本,右手执笔,看到稀罕的对联就边念边抄,念一念,满口吉祥;写一写,两手如意。尽管双手有些冷,隔一会儿就得搓一搓,或者是放到嘴边呵点热气,但辛苦一上午的惊叹,就是古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更是一个文化极度繁荣的载体。
正是这次春节大行动,对联小整合,让我对古城更增添了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愫。
再后来,我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但我总以自己是平遥人而自豪。一有机会,就给外地同学讲讲我们平遥的故事。也许是我的故事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也许是古城的魅力本来就那么迷人,总之,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在平遥还没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侯,我们班的一些有识之士就在我的导引下,率先来到平遥,走进古城,观光旅游,直到离开时,他们还游兴未尽。
毕业后,我回到平遥工作,扎根在古城。几十年来,我随着古城呼吸,陪着古城守正,领略着古城端庄典雅的风貌,见证着古城与时俱进的创新。
2001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在平遥首次创办;2006年“平遥中国年”活动正式启动;2013年,大型实景剧《又见平遥》震撼上演;2017年,“平遥国际电影展”隆重开幕;2018年,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成为中国艺术界最具创新意义的国际文化大餐;2019年,在平遥古城迎薰门广场以古老城墙为背景,推出的灯光秀,又是一场科技、文化、艺术融会贯通的饕餮盛宴。
现在,平遥古城已经成为境外游客在中国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就像一幅对联所说:“相留四海五湖客,尊重东西南北人。”平遥正在和世界一起走向未来。
是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平遥古城就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底蕴,贮藏着厚重的历史底色。正是这份厚重的底色,让无论走到哪里的平遥人都硬气十足;正是这份厚重的底色,让无论来自何方的游客都赞口不绝;也正是这份厚重的底色,才高高地托起了今天的平遥古城展现给世界的五光十色。

作者简介

张海仙,山西平遥人,平遥实验中学高级教师,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热爱美好事物。坚信: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天天向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