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督启神”针法,高效治抑郁
今天,将其经验分享如下,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01病案例举
患者,女,40岁
2013年6月15日初诊
主诉:入睡困难2年余。
现病史:患者2年前因家庭事务引起情绪波动,出现入睡困难,夜间躺下后,辗转反侧,难以入睡,需要2~3h方可入眠,甚至彻夜难眠,或入睡后眠浅易醒,醒后难再入眠,平素性格敏感,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多疑。
西医诊断为抑郁症,予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刻下症:患者诉睡眠障碍,抑郁悲观,对事物提不起兴趣,健忘,表情淡漠,纳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郁证。
中医辨证:肝脾不调,神失所养。
治以通督启神,疏肝理脾。
采用针灸治疗。
针灸主穴:
百会、印堂、水沟
神庭、本神(双侧)、膻中
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
配穴:
心俞(双)、肝俞(双)、胆俞(双)
脾俞(双)、胃俞(双)、足三里(双)
三阴交(双)、内关(双)
神门(双)、劳宫(双)
针刺手法:
先在背俞穴开穴,针体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得气后留针10min,
百会、印堂、水沟操作同前。
针刺神庭、本神时,针体与皮肤呈45°角,对准穴位将针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后,调整针尖角度,使针体与头皮成15°角,向脑后方向平刺10~15mm,行小幅度捻转手法得气,患者感觉有酸胀感。
针刺膻中时,针体与皮肤呈15°角平刺进针,采用捻转泻法;
劳宫、神门直刺;
四关、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直刺并施以提插补法,使患者有酸、麻、重、胀感。诸穴得气后留针20min。
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1个月。
患者于第2次治疗结束后,情绪得到宣泄,于诊室大哭,次日复诊时述睡眠改善,心情放松。
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缓解,睡眠改善,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
抑郁症属于中医“郁证”范畴,中医认为抑郁症的主要病机为脏气受损、髓海亏虚、神机紊乱,累损五脏之元神。
李志刚教授认为该病为督脉壅塞不通导致的脑髓失养、神机失用,无论是实邪所致还是气血津液亏虚引起的运行不畅,皆用“通督”法才能使督脉畅通,脑窍功能灵活。
督脉起于胞中,行于背部正中,上达颠顶,与手三阳经在背部、头面交会,为诸阳经之总会,对整个经络系统有统帅的作用,与脑、脊髓等关系密切,素有“病变在脑,首取督脉”之说。
“通督启神”针法中的主穴百会、印堂、水沟为督脉穴位。
百会穴位于颠顶部,其深处为脑之所在,根据中医“气街”理论,《灵枢·卫气》曰:“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
根据中医“四海”理论,认为“脑为髓海”。
杨上善注说:“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头中最多,故为海也。是肾所生,其气上输脑盖百会穴,下输风府也。”
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具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的功效。
印堂穴位于两眉头连线的中点,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及任脉交会处。
膀胱经走行于人体背部,属阳,胃经主血气,任脉主人一身之阴。
印堂穴汇集了人的阳气、血气、阴气,有安神定惊、醒脑开窍、宁心益智的作用。
水沟穴为十三鬼穴之一,又为督脉与手足阳明经之会,督脉主一身之阳,以拇指掐压水沟穴,其内应龈交穴(督脉、任脉、足阳明经之会),具有宁神镇痉之功;
任脉统诸阴之血,指压水沟穴实为一指取两穴,任督二脉,一阴一阳,能统领人体经络之阴阳,具有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敛阴固脱之功。
此三穴为临床治疗抑郁症的主穴,能调节髓海功能,使紊乱的神机恢复正常,增强其“五脏化气”的生理功能,达到抗抑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