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从历史走来,向未来走去——浅谈苏帮玉雕的历史与发展历程(上)
中国的玉器文化源远流长,玉雕技艺精湛。江南一带的玉器制作史,要追溯到良渚文化时期,它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玉文化;到了北宋时期,朝廷在苏州设立造作局。而到了明清期间,苏州的玉雕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琢玉的主要地区在江南一带,苏州和扬州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两个琢玉地。
明代起,苏州成为东南经济文化中心,尤其是明中叶以后,苏州号称“江南首都”,这里的人们生活奢华,引领时尚潮流,玉器等高档消费品市场空前繁荣,这让苏州的琢玉有了很大发展。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上,就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当时,苏州著名的雕玉代表人物、中国玉石雕刻鼻祖陆子冈被人们誉为“鬼斧神工”,曾琢玉水仙,玲珑奇巧。至清乾隆时,苏州不但要向朝廷提供玉匠、玉料,还担负加工玉器的任务。而且宫廷专设造办处琢玉坊,几次召取苏州玉工赴京为宫廷制作玉器。这些苏州籍的玉工及其传授的门徒大多居住在前门一带,被誉为“苏帮”。“苏帮”玉雕从此走上玉石行业的历史舞台。
据史料记载,苏州曾向宫廷进贡各种精美玉器,有玉佛、玉磬、玉宝、玉碗、玉册、玉羽觞、玉瓶、玉象棋、玉鼻烟壶等30余种300多件,苏州琢玉作坊更是达830多户。在阊门内的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庙弄,宝林寺前,向南诸如王枢密巷、石塔头、回龙阁、梵门桥弄、学士街直到剪金桥巷,到处可闻一片“沙沙”的琢玉声。而阊门吊桥两侧的玉市更是担摊鳞次,铺肆栉比,至今许多老年人还习惯把吊桥称为“玉器桥”。
琢玉行业视周宣灵王为祖师,行会就设在周王庙,每年阴历九月十三至十六,全城大小近千家作坊都要拿自己最精心的杰作作为祭祀的供品去陈列。届时,各路客商云集,市民争相观摩,热闹异常。这种现象,在全国玉雕行业内可能也是凤毛麟角的。清末民初直至解放前夕,苏州玉雕行业面临原料稀少、产品滞销、工人失业的岌岌可危的境地。解放后,苏州建立了玉雕生产合作社,玉雕生产逐渐复苏。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苏州玉雕虽然在外贸出口、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后,苏州玉雕行业经过了脱胎换骨的历程,以民营、个体为特征的玉雕经济逐步雄起。
(完)
图:综合网络
文:原创
实习编辑:独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