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术之妙:人生智慧与经世致用

《老子》是中国悠久灿烂文化的一个活水源头。

《老子》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标志。

《老子》是中国人道术智慧和精神成就的主要代表。

《老子》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精神寄托和人生价值体验。

《老子》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认知自己,提升思维认知水平的一个智慧宝库。

《老子》是一部哲学性的诗集,箴言类的思想集萃。

《老子》的人生智慧,是择善而成功的道术和方略,也即通过修为真、美、善的道德、品行和素质、能力,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和路径,来达致成功的效验和结果,实现预期的目标和目的。

《老子》道术智慧,既体现在思维层次的提升和拓展上,又体现在经世致用的实践和落实上,具有一以贯之的价值特性和思想内涵。

从道术智慧上言,道是“居知所为,行知所之,事知所秉,动知所由”(《淮南子·人间训》)的根据和理则。知止而事为、做事无不宜,是“因物付物”思维的效验,用现在的话来说即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然后找出具体的方略和办法,来加以解决和举措。

从道术思维上言,是“见本而知末, 观指而睹归,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详”的道术和谋略。崇本举末和崇本息末,就是以一应万的思维成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即是,找到问题的根由,抓住问题的关键,聚焦矛盾之重点,达到举重若轻、事半功倍的目标。

在《老子》的道术思维中,有很多这样的思维成果,即使是今天仍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和意义。

知本务本,藉由认知根本而把握事物的关键。

凡事物皆有其根本或根基,根本或根基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和枢机。基于有本自能生末的自然法则,就有了崇本自能举末的道术;藉由去本自能除末的规律认知,就有了抑本自能息末的方略。

从道性的思维内涵上言,或是“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的本者自能生末,或是“高以下为基”的根深自然蒂固,或是“静为躁君”的根本自能决定末尾。

从道术的思维内涵上言,或是修身寡欲上的“崇本息末”,或是为事举措上的“崇本举末”。藉由“少私须欲”,就能去伪存真;藉由知本务本,就能事半功倍;藉由斩草除根,就能绝弃邪念。

反以为用,藉由用反之术而掌握事为的先机。

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皆是“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则和运动规律。基于这一反向运动的规则,就形成了“反者,道之动”的道术价值。知事物皆是反向发展,就能先知其趋势和趋向,而事先把握主动,掌握先机。

“反者,道之动”,既是万物发展、变化和运动的律则,又是大道之性的根本价值内涵,还是人生经世致用的道术智慧。“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就是这一思维的体现。对欲望之膨胀,要采取“损之又损”的修为,直至于绝弃私欲。

在《老子》的思想意旨中,知雄守雌、知子守母和知难守易等皆是反用之术,特别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的论说,更是反用为术的最好例证。方术有正邪之两用,关键在于服务和服从的价值宗旨。

因之为纲,藉由辅助自然而成就“功成事遂”。

《老子》道术思维的一个核心价值意旨,是承认事物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律则,认可人性具有其特定的人格个性。人生最大的仁慈,莫过于尊重人物存在的合理性,进而辅助自然,做到“长而不宰”。放弃主宰之念,方能因循而为。

从道性思维上言,“道法自然”,是大道存在的质性;从道术思维上言,“辅助自然”的因为,或是“无为而无不为”,或是“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或是“用人之力”。

“辅助自然”的道术和方略,既基于“不敢为”的克己之妄作,亦即是坚守“无为”的根本价值旨趣,又藉由认知他人的意愿和素质,进而因物付物、因人治人,达致各得其所的价值目标。

玄之为术,藉由“玄之又玄”掌握事物奥妙。

《老子》之所以被称谓“玄学”,就在于内在具有玄妙的思维和奥妙的道术智慧。这一思维,体现在道性上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生一切奥妙,皆从有无一体中出。

“玄”之思维,是有与无的统一,体现为二者一体互摄的价值意蕴。道之玄性,落实在德性上,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以及功成弗居的“玄德”。概言之,“玄德”是两个德性的兼容互济和相得益彰。

“玄”之思维,贯穿于《老子》的一切道术之中。可藉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不自伐故有功等思想加以揭示。不自矜伐于已有功德,方能功为不贰、不已,进而达致功成不测的无不为目标。

乘势而为,藉由认清形势而掌握事物的发展。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运动的趋向,皆呈现为具有一定固常之性、相对稳定的形势和趋势。人生的一大智慧,就是乘势而动,因势而为。若是逆势而为,则是必自招祸患。

事物之形势和趋势,本于道性的“势成之”。乘势而为的道术,或是“执大象,天下往”,或是“不出户,知天下;不闚牅,见天道”的“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乘势而动,因势而为,顺天应人,则成功就会水到渠成。

乘势而为的道术,又是因为而权宜的道术。权变而宜者,乃在于知晓:法度制令,贵在“论民俗而节缓急”(《文子·上义》);器械应用,贵在“因时变而制宜适”。时措其宜的“时中”,就是乘势而为的道术智慧。

防微杜渐,藉由关注细节而达致防患于未然。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知事物由微至著,从小至大的规律,就形成了防微杜渐的道术思维。

从道理上言,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操持和把控事物的先见之明,就在于看到问题的苗头,查找事故的隐患,预判局势发展萌芽的态势。发现问题是能力,问题发现是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从道术上言,或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或是“慎终如始”。前者是未雨绸缪的防患未然,后者是把捉事变的防微杜渐。在预患防祸上,除恶于未兆,防患于初。

积善成德,藉由循序渐进而成就德溥之境界。

事物的量变和质变律则,体现在人生积善成德上,是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积蓄正能量,而厚积薄发;体现在王道实践上,是内圣而外王的人生价值实践和拓展。

这一渐进的修为道术思维,就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有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

这一德真而后扩充其功德,以至于达致德溥的人生修为,就类似于儒家经典文献《大学》所言的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推恩之为。

以无用有,藉由用“无”之妙而实现“大有”。

有与无的一体思维,乃是《老子》所开创的道术智慧。从物性上言,是“有无相生”;从道性上言,是“有生于无”;从道理上言,是“有以为利,无以为用”。

无之妙用,既体现为无以为的恬淡清静、无为不争之德,又体现为功为不贰、功成不测的为无不为。无为,非是一无所为,而是不固执于所为,因循以为。

在人生功为上,坚守“有而若无”的心境,就能虚心不伐,功为不怠;坚持以无用有,就能虚而待物,泛应而曲当;秉持用无持有,则用其无用,用其别于世俗之用的大用。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