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哲学》伴千里——孙传禄赴延安经历记述

孙传禄夫妇合照。

求学上海

孙传禄(原海关广东分署兼任广州海关关长)是位延安老干部。他祖籍北海,父亲是做海产品及南路土特产的生意人,经营有方,生意红火,逐步扩大业务,于上世纪初就到了越南海防设店开业。孙传禄的父亲虽然携带妻儿在海外奔波,而在孩子的教育上,与大多数华人一样,千方百计送子女回国读书。家庭经济宽松的时候,就选择上海或广州的学校,希望后辈不忘祖宗,传承中华文化。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孙传禄被家人送到上海读书。

当时,中国时局正面临着极大的危机。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史称:“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1932年初,日军侵占了东三省。1935年6月,国民党“中央军”在日本威迫下撤出平津和河北;1936年,日军进驻北平,危及华北。受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影响,上海民众抗日救亡热情高涨,正在上海念书的孙传禄深受感染。民族危难,孙传禄焦虑不安,寝食难安。

此时,孙传禄接到家信,催其离沪。他认为南路边陲,难觅好书,便特地到书店采购几本书籍,其中有艾思奇著的《大众哲学》。《大众哲学》1934年至1935年在《读书生活》连载,1936年出版单行本。该书用生动通俗的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时影响很大,深受热捧。

孙传禄亦是艾思奇迷,一连跑了几间书店才找到单行本,如获至宝,毫不犹豫地购下来。随后,收拾好行李,带上《大众哲学》,赶紧南下返乡。从此《大众哲学》伴随着他整个生涯。

孙传禄(中间)与子女合照。

决定北行

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已回到海防家中的孙传禄思绪如潮,国内的战事时刻牵动他的心。

孙传禄约来几位少年同伴,一起讨论中国形势,他说:“国家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作为中华儿女应该奋起抗争,不能当亡国奴,一定要打败日寇,收回国土!”

夏日炎炎,孙传禄带领同学们走上街头支援抗日前线。他们汗流浃背,一边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一边参加海防的华人华侨团体组织的募捐活动。

一连几天的晚上,孙传禄与伙伴们聚集在海边,远眺着祖国,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他们对中国的前途命运有着两种观点,有的人认为中国要靠“西安”,有的人则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孙传禄从艾思奇的著作《大众哲学》明白了自己的选择方向。他毅然决定要前往延安,投身革命,奔赴抗日前线。

1937年秋后一天,他约了最好的伙伴简明(广州小洲人,海防侨商之子)及另一位同学,“偷偷”取走家中的大洋,踏上了回国北上抗日之路。

直到1950年,他才得知当年他“偷”走了家中三百多块大洋后,全家陷入困境,加上战乱,致使破产,举家已迁回北海老家了。

辗转数千里

孙传禄三人不知道北上赴延安的路途有多遥远。他们从海防登上客轮船到达北海。他回到祖屋老宅看看,稍作停留,添加一些用品,就开始徒步北行,先到桂林,经贵州入四川,到达陕西,沿途辗转数千里。

虽然正是国共合作期间,孙传禄等人也不敢随便透露行踪。遇上国民党保安团的盘查,众人一口咬定说是去重庆的。因为他们几个都是商家子弟,家中在重庆有生意的关系,而且衣着整齐干净,没有引起太多的麻烦。他们经四川进入陕西的路上,发现有国民党特务紧盯着,就七弯八拐躲避了敌人跟踪。

孙传禄等人一踏入西安,马上去找八路军办事处(1937年,原西安红军联络处改为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俗称西安办事处),要求安排去延安。办事处热情地接待他们,详细询问了他们的情况,问他们有没有当地党组织和政府的证明。孙传禄立即递上《大众哲学》说:“这是我的证明!”办事处的同志微笑道:“相信你们,但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还劝他们耐心等待通知。

这样,他们在西安又呆了十多天,天天去办事处恳求。正在此时,办事处陆续来了几批流亡的青年学生,衣服破旧、面色疲惫、身体虚弱。一打听,是北京介绍来的东北大学的大学生,他们在路上徒步了三四个月了,身无分文,又冷又饿。孙传禄立即买来一大袋馒头、夹饼分给大家吃。办事处一位主任找孙传禄商量,用大洋租大卡车,将几百东北大学生送到延安。孙传禄三人商量后,决定把身上所有的盘缠都捐献出来,雇了十多辆货车,载上这些进步青年一起奔向革命的圣地——延安。

外语班的学生

1938年2月,他们到达延安,统一由中组部训练班安排,大多数人是分配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军政班。这时孙传禄已满18岁,由于矮个子,被误以为其年龄还小,分配到陕北公学的外语班。

孙传禄会粤语、上海话、普通话、越南话等几种语言,学外语很有语言优势。往后几十年,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时期,他都坚持外文学习与阅读。

在延安学习的日子里,学员们亲耳聆听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教导,也听到艾思奇等教员的讲课。多年后孙传禄回忆:“艾教员的讲课声情取胜,通俗易懂。”

《大众哲学》单行本一直陪伴着孙传禄。1999年,年近80高龄的孙传禄在昆明参加海关理论研讨会后,专程来到艾思奇的故乡——云南腾冲,他用中国最传统的祭拜方式,表达了对艾思奇敬仰之情,也了却了他多年的心愿。

“小广东”与“老东北”

1938年4月孙传禄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到冀中区党委工作,他文笔好,善待同事,手脚勤快,办事踏实效率高,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广东”。孙传禄先后任冀中区党委秘书、县委书记、地委副书记。曾在冀中抗战的吕正操上将谈起孙传禄时,“小广东”的称谓脱口而出,对他的记忆尤为深刻。

1945年9月,抗日战争结束。随后孙传禄到牡丹江县开展土改和清匪反霸工作。那里,也是小说《林海雪原》故事的发生地。当年杨子荣深入虎穴剿匪的材料就是孙传禄(任牡丹江市委副书记)上报的。各地正在剿匪,很快得到上级的肯定和推广,为曲波创作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提供了很好的材料。这是鲜为人知的一段经历,而孙传禄非常低调,从没有向人提起。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吉林省地方志办派人来广州采访要写人物传记,才得以证实。

1949年春,孙传禄作为东北解放区的南下干部,南下途经北京时,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的筹备工作,任大会筹备处议事科科长。随后继续南下到广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先后任湛江、广州海关关长,中期调京参与筹建外贸部。改革开放初期,第二次南下主持广东海关工作。每到一处,大家都叫他“老东北”。

孙传禄于2011年1月2日在广州逝世。他生前回忆往事时说:“二次北上,二次南下,从'小广东’到'老东北’,是我人生的经历,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胜利的见证。”

资料来源:《穗关足音60载》、孙传禄回忆整理

(0)

相关推荐

  • 陆水古韵 | 南下:桂林往事

    桂林组诗 桂林往事八章 上世纪九十年代,受单位委派,余在桂林办事处工作多年.一别二十多个春秋,今再赴桂林旅游,寻访当年旧址,已是物是人非.感慨之余填八曲鹧鸪天以作纪念. 鹧鸪天◎梦回桂林 搜寻记忆话当 ...

  • 艾思奇:思想的秘密

    讲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个人绕不开,那就是艾思奇:讲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一本书绕不开,那就是艾思奇的<哲学讲话>.<哲学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语言生动.特色鲜明 ...

  • 《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 作者: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 作者: 艾思奇 出版时间:  1957-04 .

  • 胡曲园:哲学要回答群众的问题

    胡曲园(1905~1993)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原名胡延芳,湖北江陵人.胡曲园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工作,是著名的民主教授.他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主讲过中国哲学史.外国哲学史.马克思 ...

  • 大众精品理念及产品哲学

    大众精品理念及产品哲学

  • 老舍两次到延安

    一提起老舍的名字来,延安人不知道的恐怕很少.他的<骆驼样子>.<四世同堂>等长篇小说,众人皆知;他的剧本<龙须沟>.<茶馆>等,有口皆碑.然而,老舍与延 ...

  • 《大众哲学》:为何总会有人讨厌我?

      这是我读的艾思奇的第二本书,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哲学是为实践服务的.作为高中政治老师,这本书涉及到的马哲的相关理论真是太亲切了,只不过我自己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没有充分挖掘生活事例,让学生明白马 ...

  • 早年,那些读书的故事

    早年,那些读书的故事 作者│韩  今 "阶梯"和"灯塔",是名人们对书籍的誉称.在我的青春岁月里,有三本书,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第一本是<说唐演义全传& ...

  • 哲学与生活——相对与绝对——兼论杀人

    艾思奇先生有本书,书名叫<哲学与生活>,写的非常好.好在哪里呢?好在他为生活,即现实服务. 艾思奇先生的书都很好,比如还有一本<大众哲学>,你从书名就知道,这是为大众服务的书. ...

  • 石英:我那失散的解放区的书

    少年时在胶东故乡,参军前我也有一个小小的"书屋".其实就是在我家西间的柜上,排列了一行我积存起来的三十几本书,两头用蓝色铁质的"书立"夹着,这"书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