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后:撕裂的一代

一次饭局,一位男性朋友对在场的几位女性说:“八零后的女人,最有味道。”

在场的人,以为是风尘调侃,因为我们正在魅力的三十岁。

他说:“不是,是因为八零后这一代的人生经历太过复杂。小时候经历了贫穷,二十岁以后又迎来了物质丰裕的时代,所以带给了你们多层次的气质。”

八零后是特殊的一代,在八零后之前,没有这样习惯的叫法,把同一批出生的人按照一个时代来命名。

只有出现了八零后,人们才模仿此法,往前推,有了七零后、六零后,往后推有了九零后、零零后。

八零后的第一个标签是独生子女第一代。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闻所未闻的政策。

整个中国社会,从80年代开始酝酿变革。很多社会变化,带给了所有国民新鲜的第一次,而这些又正好发生在八零后成长的初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六零后和七零后,在社会变革的前夜已经基本成熟,九零后成长的年代,社会变革已经放缓。

所以,八零后的人格气质是最复杂的。

80年代初期,计划生育击痛了人们的家庭观,几千年来注重子嗣的中国人,突然被要求只生一个孩子。

在中国人的恐惧最深处,藏着一个最恶毒的诅咒,就是“断子绝孙”。他们往往多生,在医疗落后的时代,夭折的小孩子到处都是,但这并不影响一门一姓的香火延续。

所以,第一代被要求只生一个孩子的父母,心理怀着绝望和恐惧,面对这眼前这唯一的后代。

焦虑中带着迷茫,迷茫中无所适从。

八零后就在这样的注视中成长了起来。

他们的父母不懂教养子女,爷爷奶奶面对这棵独苗,也无法将先人的教养经验实施出来。

社会上的人们才会预测,八零后估计是垮掉的一代。

这样的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八零后,没有参照物来比对他是好是坏。

他们有很多前所未有的人格特征,让整个社会无所适从,也间接的改变了社会风气。

90年代初,实行市场经济。中国的文化中历来重农抑商,也在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商人永远是不入流的社会阶层。

但是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国家大力倡导下海经商,吃皇粮的人纷纷丢下铁饭碗,在商界赚的盆满钵满,生活质量大翻身。

看到这个变化的八零后,正好十几岁,正是开始探索世界的时候。

他们中间,有的父母也开始下海经商了,有的父母则还在单位里等着发工资,沿袭着传统的生活。

他们在学校里还学着传统的价值观,“视金钱为粪土”,“为富不仁”等故事。

被教育的观念和现实的冲突如此之大,使很多人大脑中的秩序混乱了。

一部分人仍然保持清高,一部分人已经躬身入局开始赚钱。

读书无用论和拜金主义也在人群中甚嚣尘上。

有人看不起赚钱的人,有人看不起不会赚钱的人。

有人看不起读书人,有人看不起有钱人。

2000年初,八零后开始上大学。这是中国人中第一批大批量上大学的人。

虽然恢复高考已经二十多年,但在八零后之前,上大学的还都是凤毛麟角。

从八零后开始,这一代从小被重视教育,长大后大学开始扩招,相当一批人通过上大学从农村走进了城市。

他们没有想到,这一走,生命中最大的裂痕将要如狂风暴雨一般席卷而来。

他们是第一代批量上大学的人,也是第一代批量进入互联网的人,更是第一代批量离开故土的人。

出来看了世界,上了大学,急剧变化的新世界带给了他们新的认知和观念。

这二十年,社会环境剧烈变化的过程中,每天出现的新事物,新认知冲击应接不暇。

由传统社会塑造的80后的父母长辈,绝大多数无法跟上变革大潮的周期。

上过大学的八零后发现,他们再也不想回到家乡的农村了,也很难和父母真正的沟通了。

很多观念不是不一致,甚至都是相悖的。

这样的情况在往上推的几辈人中很少见。

因为父辈乃至爷爷辈的人们,生活在稳定不变的农村环境,大家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一样,所以思维习惯脑子里的思想观念也容易一致。

进城上大学,接触互联网这件事,直接将八零后带到了新的世界。

在这样变革剧烈的社会中,如果有的人说,和自己的父母仍然有共同语言。

只有两种可能。

这不是一般的父母,他们见识广泛学识渊博,而且能够更上时代的步伐。

但生活中更常见的是,这样的子女不爱学习,懒得接触新事物,除了听父母的,别的都不感兴趣。虽然是八零后的肉体,却有着50后的灵魂。

八零后,是第一代赶上了房价上涨的人。

他们看着房价魔鬼一般的从极低的价位上涨起来,那时候自己还是身无分文的学生,操不了底,等自己需要房的时候,又必须背着沉重的房贷。

看着人们从追求生活到追求房子,自己也不知不觉的裹挟在这场追逐中,其实谁都会觉得哪里不对。

八零后是第一代批量离开故土的人。

童年玩耍的农村,每晚炊烟升起,鸡犬相闻,热热闹闹。

可是只是上了个大学,在城里工作的几年,再回去,却发现故乡全都变了。

眼睁睁的看到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建起来,农村的人们逐渐搬出来。

农村的房子败落的败落,重建的重建。早已不是当年的景象。

故乡已经不是那个故乡,故乡的人们已经很难交流,故乡的山水房子,也完全变了模样。

童年时那个给了我们无数幸福时光的故乡,再也回不去了。

八零后是第一代子女面对激烈竞争的人。

八零后童年时,绝大多数家庭的底子还算均衡。只要跟着学校的课程去上学即可。

社会财富经过了三十年的重新洗牌,直到今天。

八零后这一代,父母素质,家庭储蓄,差距越来越大。

很多的八零后,通过上大学工作,进入了中产阶层,也就背负着中产阶层的经济压力,竞争焦虑。

从底层的父辈生活中脱离出来,却在这个阶层并没有站稳脚跟,内心深处仍然又恐惧。

担心因为事业或者疾病,又跌落阶层。也不想因为在子女教育方面的不足,使子女跌落阶层。

所以他们焦虑,想尽办法给孩子多学习,多锻炼的机会,也想尽办法想把父母在自己身上犯过的错,在孩子身上规避。

他们已经看到,这不是一个只靠个人努力就能出头的时代。

如果说八零后自己,从小通过在学校里的认真学习就能跨越阶层,那么八零后的子女,已经错过了那个黄金时代。

这一代的孩子,以后的生活状态,必然是父母子女两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八零后这一代,在裂缝中成长,在撕裂中生存。

人的人格形成,认知基础都是在20岁之前形成。

然而,八零后20岁以后的世界,又和之前完全不同。所以他们的思维需要长时间的适应,重组

这必然是痛苦的撕裂。

他们成长在裂缝中,随着裂缝变大,生命中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逐渐撕裂,分道扬镳。

一部分八零后为了防止撕裂,退回原地,退到了不需要独自面对新秩序的港湾里。

那是父辈甚至祖辈就用熟用惯的观念世界,重男轻女,吃好睡好就够等。

他们没经历过七零后经历的那个理想黄金时代,所以接不住七零后的浪漫与理想,只接住了生活的烟火琐碎和旧世界的观念。

一部分八零后靠着勇气和好奇心,迈过了这道裂缝,走进了九零后的世界,成为追逐时代的同路人。

更多的八零后,在撕裂中,进退两难,日夜面对撕裂的痛苦,内心的冲突,还在苦苦追寻

所以,六零后,七零后,九零后都有自己的世界,但是八零后不同。

他们被架在裂缝上空,不是前进,就是后退,要么是挣扎,没有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所以,这是撕裂的一代。

整个农耕民族在这三十年的城市化中,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念也必然会跟着改变。

农耕社会需要的多子多孙和男尊女卑,在城市中已经排不上用场。

感情不和是离婚还是讲究,是冲突;要不要孩子是冲突;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是冲突;要追求事业还是去周游世界,积累财富还是追求内心,也是冲突。

八零后回不去了,回不去家乡故土,也回不去和亲戚故人能够其乐融融。

八零后的孤独是普遍的。

就算是同一代人之间,也存在着观念的代沟,群体内部的撕裂让他们倍感孤独,也更加珍惜遇到的同路人。

一个进取的八零后,也必然将自己撕裂的血淋淋。

年近四十,这个世界与三十年前的世界迥然不同,外部世界已经彻底推翻。

而在现实世界中混迹了这么久。发现书本,老师家长,给八零后早期的教育已经完全不适用于现实社会。

自己的三观需要推翻重建。

你会发现,人到中年自我放弃的人多,自欺欺人的人多,不敢面对自己的人多。

所以,每一个有智识,有勇气面对内心世界冲突的人,才是真的勇士。

走过了这道撕裂重组的门,仿若凤凰涅槃,人生才能进入新的境界。

毕竟,做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