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书笔法之四:萬毫齊力

4、萬毫齊力
《集王书圣教序》通篇较为统一的瘦硬风貌在相当程度上掩盖了王羲之行书中饱满厚重的一面。在传世唐摹骨肉停匀一路右军诸帖中,我们方能真切地领略其用笔万毫齐力的沉雄气象。
如《孔侍中帖》的“十七日羲”片段:
入笔后即马上压锋,使笔毫着纸立面丰实,锋尖绞入笔腹,铺毫异常充分,笔锋的运行稳定而沉著,保持着一种一以贯之的对纸面的巨大压力,线型基本无起伏,起收动作简化,重在中截,万毫齐进,点画上下沿多平行一致而罕见不规则的波动。
(“书法入门”注:此处可结合《十七帖》开篇第一个“十”字,“竖笔”的形态与本字例不一样,那么用笔是不是一样的?越是简单的字,越是要用心对比。会看课件文章,会思考解决,学到的才真正属于你自己。)
如 “七”字横画,“点入”和顿收含蓄省净,点画首尾不具有独立的形态,中截几乎就是它的一切,笔腹深蹲,在一种不经过任何调整也不经过任何修饰的状态下平铺推进,质直简朴到了极致,也大气浑成到了极致。
“日”字横折处切换压锋,一拓直下铺毫之深重已到了变点画为团块的地步,空间内部的空隙差不多全被填满,厚重得几乎令人窒息,这样大胆而充满想象力的空间处理,怕是在整个书法史上也属绝无仅有的吧!
(“书法入门”注:此处也可结合《十七帖》开篇第三个“日”字,尤其是笔画之间的运势衔接,更为直观展现了大王非常古典的使转笔法。搞清楚这些,笔下才会开始“入古”,否则按现代视觉描字形,仍然只是“今人笔”,描得再像也没用。)
“羲”字上部三横与“戈”字粘连亦形成密不透风的墨象团块,“戈”字的出锋笔毫翻转卷舒匀厚,下引点画内沿的弧线悠长流美,上挑之点画外沿的直线峻拔劲挺,玩之可味曲直相生之妙。
(“书法入门”注:这种钩法,直接干脆,根本就不需要衄挫、停顿、调锋等现代技术。学书法,学最为简单直接的魏晋笔法,还是学矫作繁乱的今人笔法呢?)
《得示帖》的“雾故也”片断,体现了王羲之“万毫齐力”用笔的另一路变化:
入笔切锋凌空打入的速度感强烈,笔锋行进节奏明快,线型时见起伏,绞入笔腹的锋尖于换锋处往往逸出,铺张充分的笔毫处于一种不停顿的流转状态,圆融无碍,力足气满而又不失闲雅从容的风致。
(“书法入门”注:这些字例中,剔除字形,若以骨线来看,整个全是圆转的弧线。也就是说,大王用笔,全都是圆的:以曲代直。这种圆转用笔,应该作为独立的运笔练习。没有字形的约束,更容易体会、更容易上手。)
王献之《廿九日帖》一路行书亦铺毫丰实,笔触柔厚,用笔上较之“大王”书多了些“抹”的意味,故而骨力不及而媚趣过之。(待续。本文在原图文基础上,添加了我们的注释,联系其他法帖,进行拓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