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我意识觉醒后,个人隐私很重要,家长要学会保持“边界感”

家长对于孩子的爱是无微不至的,有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毕竟是自己的“心头肉”,有关于孩子的事都想要一一知晓。虽然家长对于孩子的爱不可否认,但如果模糊了“边界感”,这种爱还是正确的爱吗?

案例分析:

肖肖上初中以后,一到课余时间便会跟几个同学约着出门打球,又或者是跟好朋友出门玩。肖肖妈为此感到有些不满,自己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想要和孩子多些时间相处,孩子却偏偏往外跑。

有段时间,肖肖妈觉得自家孩子早恋了,还为此盘问了肖肖一番:“你出门真的是跟朋友打球去了吗?”肖肖面对妈妈的不信任,感到非常的不耐烦,跟妈妈冷战起来。

后来肖肖妈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不应该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也不应该强制要求孩子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但是当肖肖妈认识到这一点以后,自己跟孩子之间已经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隔阂。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并完善时,他们会建立一个“边界感”,这既是孩子对自我意识的强化,更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就算是跟孩子最亲的父母,也应该懂得尊重孩子的“边界感”。

什么是“边界感”呢?

边界感顾名思义就是孩子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的一道防线,这道防线并不具有攻击性,而是孩子们对于自己内心世界圈定的一个范围。

就比如孩子长大后就希望能够多一些自我空间,能够有地方藏起自己内心的小秘密,这就是孩子对于个人思想的一种保护,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给自己预留的隐私空间。孩子自我意识觉醒后,个人隐私很重要,所以家长要学会保持边界感。

为什么要保护孩子的这一种边界感呢?

首先,边界感是孩子个人意志成熟的表现,家长应当予以尊重

当孩子逐渐成熟后会形成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是孩子个人意志的浮现,很多家长觉得自己身为父母就有必要知道孩子的一切,而这样的行为不仅模糊了边界感,更让孩子内心认定自己和父母是为一体的,这样孩子很难形成独立的人格。

其次,边界感帮助孩子形成更加独立的思想,从而更容易适应外界

家庭是孩子心灵的一个栖息地,但孩子不可能一辈子活在父母的庇佑下。如果孩子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那么拥有独立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应该懂得保护孩子的边界感,给孩子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不要时时刻刻用盘问孩子来表达自己过度的关爱,这样只会让孩子对父母形成不健康的依赖。

最后,边界感让亲子关系进入长久和谐的发展

家长应该明白,自己和孩子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有沟通上的困难和代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双方在这时候不要强行沟通,而是都给自己建立一种健康的“边界感”,能够让亲子关系步入一种更加长久和谐的发展。

所以,边界感并不是靠孩子个人建立的,而是亲子双方都应该要明确的概念,这样能够保障孩子和父母都拥有自己的隐私的同时,还能够进行和谐沟通。

那么,如何建立边界感并跟孩子进行正确交流呢?

第一,尊重孩子的隐私

家长应该懂得给孩子预留自己的隐私空间,例如进孩子房间之前要敲门、不要翻看孩子的日记、不要过多询问孩子的日常等等。家长首先要向孩子表现出尊重的态度,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进而才能够跟孩子和谐、平等地沟通。

第二,不在孩子面前展示权威

边界感最重要的作用是自我保护,而家长如果在孩子面前过度用权威压制孩子,孩子就会渐渐觉得自己的边界感被冒犯,所以说,家长应该跟孩子平等地沟通,而不是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制约孩子的一切行为。

第三,多引导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建立边界感并不意味着疏远,而是懂得怎么在不冒犯孩子的情况下跟孩子进行沟通。家长的作用应该是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所以应该让孩子更多地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如果发现有需要指导的地方再温和地对孩子进行提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