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名医】横刀立马,敢为人先!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一位足踝外科领军者的热爱、追求和担当

【劳模风采】

马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骨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骨科副主任。2008年至今,历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务处处长、院长助理和医疗副院长。

目前专业任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显微与重建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秘书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创伤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市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医师培训中心主任;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会员。

管理任职国家卫健委现代医院能力建设委员会医疗安全质量分委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应急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评价与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患者安全促进项目核心专家。

主编参编4部专著,在国内外杂志共发表学术论文与临床专著140余篇,其中管理类论文21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6篇。

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管理类课题6项,横向科研课题4项,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子课题1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以第一负责人身份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科技成果推广奖1项。多次获得中国医院协会优秀管理案例奖;曾获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中国医院管理奖-质量管理优秀奖。

曾获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静安区杰出人才、上海市医务工匠、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优秀专科医师、白求恩好医生、中国好医生、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称号。

心  声

管理,是要让医院形成很好的环境、平台,让每位医生迸发出能量,让他们就像“火种”那样,带出我们的文化和实力,让“我为病人服务”的这个能力呈现指数级数的增长。

因为2020年初一场波澜壮阔的新冠战疫,马昕带领的华山273援鄂勇士,频上热搜。他们啃最硬的骨头,救最难的病人,是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17支国家队中唯一的危重症治疗团队,而马昕,作为上海规模最大医疗队的总指挥,无疑是打赢这场硬仗的灵魂人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接触过马昕的人,都会被他刻在骨子里的那股乐观、自信、创新、率真、胆识所感染。“我的挫折商比较高”“容易发现乐趣”“干一行爱一行”“爱张罗些事,出个小头,有种革命英雄主义”……那些在别人眼里惊心动魄、纷繁复杂的抗疫、手术、科研、管理、教学,他却说得云淡风轻,举重若轻。

2020年马昕带队驰援武汉,出征前在鼓舞士气

马昕和他率领的华山援鄂团队骨干

马昕带领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拉练

在武昌方舱医院读片

在方舱医院查房

人道、博爱、奉献,创新、进取、拼搏,百年华山精神,在马昕的身上薪火相传。“华山立足50亩地腾挪发展,却不囿于市中心方寸之地。与上海其他三甲医院动辄2000+床位比,只有1200多张床位的华山医院,算是一家'小’医院,但年门诊量却破360万人次。病人在用脚投票,2019年好大夫在线的数据显示,华山医院的病人满意度全国第三,访问华山医生的患者全国第一。我们靠的是在大专科、小综合上做深做强、求新求变。华山的强学科如感染科、皮肤科、康复医学科、神经内外科,往往是其他医院比较小的学科,却做得风生水起,独树一帜。医学和医疗事业需要创新,华山医院有这个传统和实力,就要勇于承担责任。”

走上领导岗位这12年来,马昕主导完成了华山医院四次JCI评审,使华山成为全国首家通过JCI认证的大型公立医院,也让华山医院成为“管理出效益”的典型;领导华山医院主动提升服务能级,推动全院临床科室收治疑难危重患者,开展三四级手术,华山出院患者收治疾病难度(CMI)和三四级手术占比,两项指标均位列上海市第一;大胆尝新“互联网+”医疗,从在线问诊、医保在线支付,再到催生互联网医院落地,真正打通“看病难”“看病贵”等长期困扰民生问题的“最后一公里”……

在足踝外科领域,马昕也当仁不让,一马当先。他是中国最早成立足踝外科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在华山30多年,发明、改良了多项足踝部疾病的手术术式;作为华山医院、复旦大学工研院双聘博导,他创新“医工结合”,科研临床成果转化硕果累累,推动智能辅具产业化,致力于开发全系列足踝部国产化肢具;他推动华山骨科成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医师培训中心,连续16年为同行提供足踝外科应用解剖与手术技术培训,培养学员千余名。

“有了丰富的解剖知识,很多复杂的矫形重建手术,我们都能拿出创新方案来。”马昕说。

开展手术远程直播教学
手术示教
为研究生授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昨天一共做了22台手术,从早上9点干到晚上10点半,酣畅淋漓呐。我们团队最晚一台手术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1点才收工,大家都很拼!”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说,7月初是一年里足踝手术最多的“旺季”,大量患平足、脚畸形、运动损伤的孩子,都集中在假期治疗。他总是尽量把手术都安排上,让孩子们能在暑假康复。

每周二手术、周三门诊,虽然公务缠身,马昕仍坚持问诊于足踝外科一线。“喜欢,也享受看病的过程,感到快乐!”

兴趣就是职业!说起自己热爱的运动和足踝外科,马昕自信而又兴奋。100米短跑11秒4,跳高1.83米,跳远7.02米……这是马昕在上海医科大学田径校队的战绩,那时,他经常在全国大学运动会上为校争光。

从跑步到游泳,从球类到器械,马昕无不涉猎,运动天赋过人。作为二级运动员,他对运动伤病有着切身体会,读研时甚至和师兄合作,“胆大包天”地给自己的膝盖半月板动手术。因为痛着病人的痛,因为理解,所以热爱。无怪乎他的病人常说,不管我们的脚有多奇形怪状、伤痕累累,马医生就像有双透视眼,总能把病情摸个透,把伤痛说到病人心里。

“当时运动医学科不招研究生,只得转而报考了骨科。”马昕说,在所有运动损伤中,踝关节损伤有着第一位的发生概率,几乎所有人的一生中至少会发生一次踝关节损伤。与体育的不解之缘,让他更坚定了足踝外科的专业方向。

足踝外科虽然早在1875年就诞生于美国,但迟至上世纪90年代才在国内引起重视,目前国内单独开展足踝外科专业的医院也极为有限。华山医院足踝外科是全国最早成立专门从事足踝疾病的诊治机构,在医疗、科研和教学等各方面成为我国足踝外科最重要的中心之一。由于国内足踝外科起步较晚,加上人种之间差异,使得我国在治疗足踝外科疾病时不能完全照搬欧美的方法。近15年来,华山医院足踝外科团队在马昕的带领下,根据国情及国人足踝部的特点,独辟蹊径,“走”出一条华山特色的足踝外科创新之路——

马昕团队在全国最早开展拇外翻矫形手术,积累上万例拇外翻病例资料。马昕发现并阐明拇外翻的三维畸形特点,提出软组织平衡概念及个性化分级治疗,术后总体功能提高50%,复发率下降70%,获上海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组织起草中国拇外翻治疗共识并在国际期刊发表;在国内率先提出马蹄内翻足畸形的软组织与骨性平衡矫形理念,基于步态仿真生物力学结果,提出兼顾软组织平衡与骨性平衡的改良矫形策略,研究成果应用于1500余例马蹄内翻足患者,术后畸形复发率显著降低,总体治疗优良率提高至85%;平足畸形的发病机制在国际上一直是难点,马昕团队通过平足畸形三维畸形矫正策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并发表多篇SCI论文,获得国内外认可。

对于疼痛控制的研究,也取得了革命性的成果。“以前病人开一个脚,开完死活不肯开第二个,现在开完一个,还没出院就要求开第二个。”马昕自豪道。

为了智能辅具的“长足”进步

不少患者发现,马昕问诊时会拗各种姿势给病足拍照,甚至为了一个角度,一米八几的高个子趴在地上拍。“每个病例都要做成经典,像教科书一样,可以拿来讲课,也能用于足踝部解剖、基础生物力学研究、临床试验及人体下肢辅具研究。”

20多年来,马昕团队积累了踝关节骨折、拇外翻畸形、平足、马蹄高弓畸形等足踝常见疾病及各类罕见病例3万余例,建起目前国内最大的足踝手术病例库。所有病例均保留完整的病史信息、体检视频、术前图片、影像资料、手术图片及术后随访结果,这也为其团队正在从事的“基于步态仿真技术的踝关节动态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病理研究”,提供大数据支持。这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让尸体足像正常人一样“走起来”,从而更深入地进行步态分析;“踝足四关节在体动态偶联机制及其相关病理研究”项目,也将第一次无创性地再现活人在各种日常运动时的关节骨骼内部运动,对足踝运动学的发展产生重要贡献。

“创立医工结合团队,推动智能辅具产业化,致力于让脚的健康事业获得'长足’的进步,这将开启足踝外科恢弘壮阔的新篇章。”马昕意气风发道:“我们做了很多鞋垫,通过两个鞋垫的传感器,感受双脚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步幅、步频、步速,这些足底检测、步态识别,能判断出内八字、外八字、O型腿、S腿等,根据脚底的异常压力、温度高低,评估患者步态异常的性质、程度,对中风、糖尿病、帕金森病做出早期诊断。比如糖足鞋垫,可以根据糖尿病人脚底的压力、温度进行血糖预警。”目前,团队正在不断改进工艺,降低成本,争取早日民用。

马昕说,并不是每一个患者都必须开刀,通过鞋垫、护具、绑带等肢具辅具也可以很好地帮助病人康复。近年来,他带领团队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美国Duke大学假肢矫形器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及上海市残联紧密合作,开发出四维六自由度步态模拟机、人体足踝关节在体运动分析等国际先进技术。还完成了上海市科委课题“足踝部肌骨反馈机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维六自由度步态模拟系统的改良与临床应用”,用“黑科技”帮助老年人、残疾人重新站立、行走。

大国仁医的担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踝外科的跨越式发展只是华山医院的一个缩影。一路狂奔的马昕,却不敢停歇。他希望创建一个温馨的医院,一个有温度、有质量、最安全的医院,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极致,让每个病人、从业者都能感到温暖。

而作为一个医者,他最看重的品质是同理心,他认为医者仁心,首先要有同情心和耐心,然后不畏困难,百折不挠。“马医生平易近人,心里装着病人,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医生。他用手护着我的脚,枕在他的腿上说用力踩,让我放松来回试,脚的每个地方他都一寸寸触诊,还趴在地上仔细观察,寻找我前足不着地的原因,心一下子被暖化了。神奇的医术让我术后一点都不疼,彻底解决问题。” 夏先生的马蹄足,去年12月手术后得到治愈。马昕对病人脚的尊重,也赢得了脚的主人的尊重。

马昕在义诊现场

一年600余例手术,这么多年来,马昕见惯无数高难度手术,但去年在武汉为81岁新冠老人进行的糖足截肢手术,却让他刻骨铭心。这是一场困难但不复杂的骨科手术,这样的手术在平日的成功率也不到一半。“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当时,我们更需要一个振奋人心的'医学奇迹’。”马昕甚至放下“狠话”:“就算现场只有十几把血管钳,我也要干下来!”隔着三层镜片,再戴了N95口罩、外科口罩,外加一个面罩,他手术中几度体验到新冠病人生命最后阶段的窒息感,却硬是挺了过来。经过他和同事近三个小时的手术,老人坏疽的右腿终被成功摘除。马昕说,像跑了一场马拉松,却感到从未有过的痛快。

紧张有序的转运,给新冠肺炎患者创造手术条件

为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截肢手术后

马昕就是天生的外科医生,遇到挑战,他会热血沸腾,充满斗志。长期投身竞技运动,让他的血肉长出坚韧的铠甲,不怕失败,越挫越勇。更让他学会敬重对手,理解团队精神的可贵。“体育竞技往往会以失败告终,比如跳高,总有一根横杆你跨不过去,你也早晚会被更强的人'干’掉,但这个过程让人成长,很enjoy。”

横刀立马,敢为人先;血性胆魄,英雄气概。这就是马昕,一个大国仁医的担当。

示教手术

钻入废墟为患者手术

文 | 王慧

文章原载于《劳动报》官方网站 2021-07-12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名医就在您身边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