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教育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不等于“扩充人脉”

虹野:教育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不等于“扩充人脉”

文/虹野

在北京科技大学的新生开学典礼上,波士顿大学博士、“互动百科”CEO潘海东讲了三个“大实话”。大学所学的专业90%是没有用的;大学所谈的恋爱90%是不能成的;大学所交的朋友90%是靠得住的。 演讲引来同学们哄堂大笑,并直呼耿直。即便是有些调侃,但是也有人认为,大学时代形成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关系脉络的影响往往是比较深远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生存技能。

人际交往能力作为确实非常重要,在制定核心素养要素的时候,北师大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发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人际交往与合作”素养的重要价值,该指标得到78.25%的专家的一致认可,居问卷调查各指标排序的首位。(见《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证调查》,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六期。)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人际交往在中国文化语境里面和教育总的“人际交往能力”差别还是很大的。在教育中,人际交往能力更多的是指能否处理好“亲属、同学、朋友、师生、雇佣”等关系的能力,这里有交际的技巧也有交际的原则。潘海东在演讲中所讲的室友之间的不计较脚臭等关系事实上就是交往的结果。不同的交往方式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是演讲中主要的意图是“大学所交的朋友90%是靠得住的”,这里的“人际交往”并非是教育中的所讲的人际交往能力了,因为人际交往能力不会随着场景的变化而出现变化。这里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事实上是通过“同学感情”,固化了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属于人脉。

这种人脉关系和学生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往往没有太的关系,如果有好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师生关系、亲属关系、同学关系都可以给大学生们编制一个强大的“人脉网”。在演讲中,潘海东不止一次谈及其通过蹭计算机课、英语课扩充人脉的经历。

这种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固化人际关系的方式在中国是非常常见的,我们经常见到各种同学会、战友情,而实际上有的同学之间、战友之间关系很糟糕的,但是却依然被编织在同学、占有的“人脉网”中。这种“扩张人脉”的能力和教育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事实上相差甚远。甚至我们经常发现同学朋友之间通过这种友情绑架抹不开情面而出现违法犯罪的现象。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人脉扩张在现实中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育中我们却不能混淆“人际交往”与人脉扩张的关系。否则,大学生们会为盲目扩充人脉而丧失自我。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