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项目运营管理规范》

2018年:三聚环保董事长刘雷透露,为使秸秆生物质综合循环利用扶贫工程的精准扶贫模式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携手开拓精准扶贫新局面,公司组织编制了《精准扶贫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项目运营管理规范》,目前,该标准已通过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技术评审中心的立项初审。

《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项目运营管理规范》(GB/Z 39121-2020)是2021年5月1日实施的一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归口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1]

《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项目运营管理规范》(GB/Z 39121-2020)给出了精准扶贫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项目运营管理规范的术语和定义、项目概述、项目条件、职责分工、项目组织与运行、项目预期成效分析及项目评价与管理,提供了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项目精准扶贫典型案例(参见附录A)、土壤改良典型案例(参见附录B。该标准适用于精准扶贫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项目的运营管理。

制定背景

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项目,以土壤培育和改良为重点,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规模化利用,打造优质生态农业产业链。项目的实施可有效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改良土壤、钝化重金属,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肥减药,减少生产性支出,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收入。[2]

中国贫困人口大多在农村偏远地区,秸秆资源相对丰富,这种秸秆就地收集、加工、利用的模式,可为贫困户创造多种增收渠道,是农村产业精准扶贫的一条现实可行途径。世界没有关于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项目相关的标准。同时,从炭化前秸秆的收集处理—秸秆炭化—生物炭还田的整个过程没有与扶贫相结合的标准,亟需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扶贫项目的运营管理。[2]

编制进程

2018年12月28日,国家标准计划《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项目运营管理规范》(20182214-Z-424)下达,项目周期12个月,由424-cnis(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并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3]

2020年10月11日,国家标准《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项目运营管理规范》(GB/Z 39121-2020)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2021年5月1日,国家标准《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项目运营管理规范》(GB/Z 39121-2020)实施。[1]

制定依据

国家标准《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项目运营管理规范》(GB/Z 39121-2020)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9)规则起草。

起草工作

主要起草单位:北京三聚绿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三聚绿源有限公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南京三聚生物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农业大学、爱放牧(兴安盟)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宁夏荣华生物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成达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1]

主要起草人:付兴国、田丽敏、田然潘根兴、李恋卿、袁梅张放、蔡兴业、田肃宁、孙兆洋、程越[1]

另外:2018年当时的预期在2021年实现:上升为国家标准

三聚环保:“秸秆炭化还田扶贫”有望上升为国家标准

2018-12-03 18:55:26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马爱平

“秸秆炭化还田扶贫”有望上升为国家标准

中国科技网讯(记者 马爱平)日前,三聚环保董事长刘雷透露,为使秸秆生物质综合循环利用扶贫工程的精准扶贫模式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携手开拓精准扶贫新局面,公司组织编制了《精准扶贫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项目运营管理规范》,目前,该标准已通过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技术评审中心的立项初审。产业扶贫模式的标准化,将推动“秸秆炭化还田扶贫”的实践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复制推广,为各级政府和有关企业开展工作提供标准化指南,也为产业精准扶贫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截止目前,三聚环保已与130个县市政府签订框架协议,包含47个贫困县(国贫县30个,省贫县13个);成立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公司165个,其中,位于国家级贫困县的有38个,位于省级贫困县的25个。2018年,“一县一品”绿色农业生产示范在6省市的13个县区展开,精选当地6种特色作物和合作种植企业,建立了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全产业链示范区。示范区采用生物炭基肥料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肥料养分降低10%-20%的同时,示范区作物产量平均提高15%以上,产品品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经测算,农户使用炭基肥每亩可增收150~300元。以国家级贫困县内蒙古科右前旗为例,使用三聚炭基肥每亩可实现增收220元,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贫困人口户均增收4000多元。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8月16日,三聚环保与南京农业大学潘根兴教授团队经过十余年研究的“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专家一致认为“成果创新性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秸秆炭化、生物质炭复合肥制备技术、工业化规模国际领先”。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总产量为9.84亿吨,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8.24亿吨,综合利用率较低,约33%被废弃或露天燃烧,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我国耕地质量总体水平趋于下降,近2/3的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项目,以土壤培育和改良为重点,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规模化利用,促进农业固碳减排、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打造优质生态农业产业链。

我国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在农村偏远地区,秸秆资源相对丰富,特别适合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产业的发展。通过长期的调研和工作发现,结合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充分利用贫困县的废弃秸秆资源,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项目已使得全国不少地区的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