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看九重天,可不止上海天文馆哦!
上海这几日最具热度的,除了不断攀升的气温之外,就要属即将在7月17日开馆,18日正式对外开放的上海天文馆了,小克勒也跟大家一样跃跃欲试了!
咱们上海人对天文的爱好与热情那是素来有之,而其实,上海在中国现代天文的发展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咱们熟悉的徐家汇天文台、佘山天文台都可以算是中国现代天文的发源地之一,且听小克勒来给大家简单说道说道。
提起中国现代天文发展的源头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紫金山天文台,不错,它确实是中国人自主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天文台,也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不过,按照现代天文学模式建立起来的天文台起源其实远比此更早。
1872年8月,天主教江南教区决定在上海建立一座 “与耶稣会相称”的天文台,于是在当年12月高龙盘神父等人在蒲西路一处教士住所开始了气象观测并于次年动工兴建观测楼。
所以,历史上皆以1872年作为徐家汇天文台的起点,也是中国第一座被冠以天文台之名的研究机构,其后来的主楼就位于现在上海徐家汇漕溪北路的上海气象局内。
徐家汇天文台在当时的业务范围较为广泛,包含了气象、天文、地磁、地震等等,然而由于缺少大型天文望远镜,天文学并非其主要工作。
直至1884年徐家汇天文台开始用巴黎高 ·106·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 Chinese Journal o f Nature Vol.32No.2梯尔(Gautier)中星仪进行测时并设立航海服务部,同时在外滩设信号塔定时报时和悬挂气象符号为黄浦江停泊的船舶服务。
这就是我们上海人俗称外滩天文台的真身,它其实只是徐家汇天文台设在外滩的一个气象和时间服务处而已。
1898年,徐家汇天文台筹集资金购置了一台口径 40cm 的双筒折射天文望远镜,并为它在佘山建立了一座新的天文台,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佘山天文台。
1900年拥有天文望远镜的佘山天文台正式落成,它也算是中国土地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天文台,其主要业务工作就是天文学研究。
196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成立后,佘山天文台正式更名为上海天文台佘山工作站继续开展天文观测和研究工作。
20世纪80年代后期佘山工作站逐渐退出了科研第一线,转而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2004年佘山天文台的主楼进行了大修,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上海天文博物馆。
这座百年历史的天文台颇有一些传奇色彩呢,历经一百年的沧桑,躲过了抗战的峰火,逃过了文革的浩劫,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仍然是当年的原貌,也是相当之不易啊。
2004年11月16日上海天文博物馆正式开馆,从科研基地到科普教育基地原佘山天文台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转变,为传播天文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而继续奉献自己的价值。
相信上海小囡一定都在学校的春秋游里去游览过吧!
别看佘山海拔不足百米,但“山不再高,有仙则灵”啊,百年老台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如今,万众期盼的上海天文馆终于建成开馆,也预示着上海的天文发展和科普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快车道。
即将于7月17日正式开馆,18日起对公众开放的上海天文馆可是目前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
它位于浦东新区滴水湖畔,靠近地铁16号线滴水湖站,占地面积约5.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
上海天文馆以“连接人与宇宙”为设计理念,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为使命,以“为人们塑造完整的宇宙观”为愿景,鼓励人们感受星空、理解宇宙、思索未来。
在此基础上,上海天文馆打造了“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展区,以及“中华问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区,还有8K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星闻会客厅、望舒天文台、羲和太阳塔与星空探索营,全景展现宇宙浩瀚图景,打造多感官的探索之旅。
而且为了让每一位到来的观众都能获得全新的宇宙探索体验,全馆还动用了无数高科技手段,运用精心设计的环境氛围、灯光音效和高仿真场景模拟手段,构建沉浸式宇宙空间体验环境;
采用体感互动、数据可视化、AR、VR、生物识别等各类先进的展示手段,集视、听、触于一体。
在上海天文馆的300余件展品中,原创比例高达85%,互动展品占比50%以上。
不瞒大家说,小克勒最期待的就是这些互动装置和展品了,能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平日距离我们万分遥远的宇宙,简直不要太幸福!
上海天文馆就像是将一扇“任意门”搬来了家门口,只要走进这扇门就获得了连接历史与未来、感受浩瀚星海、探索神秘宇宙的机会。
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中国的经济中心,是中国面向世界的重要关口,在科技发展和科普宣传方面的努力也不曾懈怠,始终希望以科技与人文双管齐下,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让城市变得更为宜居、人民的生活更为便利。
另外,小克勒还为想去上海天文馆游览的读者朋友们准备了一些实用的信息:
上海天文馆票价
上海天文馆开放时间
“克勒门”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