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一心忠于汉室,却阻挡不了曹操的步伐
历史上荀彧很纠结,一方面是士族集团的领袖,又是汉室老臣的骨干,一边又是曹操的谋主。在曹操没有称王的时候,还可以平衡三方的矛盾,但曹操称公是历史转折点,三方矛盾不可调和。汉中之战后,曹操已无力一统天下开始为后代规划,士族开始投资曹操几个儿子,汉室老臣开始最后的反扑。
这个时候曹操用称公来试探下面的文臣武将看谁可用谁可留,荀彧坚决地反对让曹操对荀彧产生了怀疑,而且荀家势大须打压,开始把荀彧踢出决策层,然后对汉室老臣开始清理,对于合作了几十年的搭档曹操是不至于因为反对他称公就下杀手的,大概率想让荀彧等到他死后,让儿子再来重用他,届时汉室已亡,荀彧也不会有负担可以专心辅助曹丕。
但荀彧不这么想,越聪明的人越容易钻牛角尖,他认为好友已经不信任他了,士族拼命地想从荀彧那得到好处,汉室老臣想让他扛起反曹大旗,生而为何?所以荀彧必须死,也只能死。荀彧死节,不愧汉室,不愧家族,不愧曹家。负的唯有曹操这个几十年的挚友而已。
荀彧追随曹操,本身已经可以理解为颍川士族对曹操的投资,曹操征战天下,很多时候荀彧都是留守大本营指点江山,并且在不断地为颍川集团谋取福利,而最后曹操发现颍川士族日益壮大的势力对他造成一定的阻碍的时候,曹操的“唯才是举”就成为了这根稻草,曹操集团和颍川集团从此有了裂缝。荀彧选择了死亡,也有一小部分是为了后人考虑,毕竟作为曹操集团最大的功劳者,而且他们也还没到达“仇恨”的地步,在关系更恶劣之前结束自己,曹操也会看在以往情分上,不会为难自己家人,后来曹操提拔荀彧后人也能说明这点。
荀彧对汉室的忠诚,可谓当时士人的楷模。而相对曹孟德而言,不但具有张良的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战略谋划,而且兼具萧何的押粮运草、守成固本的能力。三国谋士,荀彧第一。无论何种版本,荀彧对刘汉政权的忠,与对曹氏的诚,二者无法相容。曹操进魏公,在荀大夫眼中就窃国之盗贼。骨子里的士大夫清高,怎能容忍此等事,也就决定了他的结局。历史不会重来,倘逢平稳时代,中国可能又添一位良相。
荀彧之死代表了三国的政治主线,从荀彧的生平事迹来看,他非常重视国家的统一和主权完整,以及经济、民生、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曹操之行就如同项羽杀义帝,天下未定自断一臂。如果说赤壁一战之败标志着曹操统一天下的希望破灭,那么曹操称公也意味着曹氏一族统一天下再无机会。曹氏称帝,则失去核心的政治优势,天下必将经历长久的分裂割据;曹魏出身不佳,仅曹操一带经营根基尚浅,必然无法长久,一定会在士族的革命中丧失统治权。
显然,统一的延后,以及政权的频繁更迭,都是荀彧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事实也证明,自曹丕称帝,至晋灭吴,60年三代人的努力,无数的战争才换得天下归一,这代价是不是太大?还不提司马家后续的各种耻辱操作。而曹操若能克己,把握住士族的支持,在皇权和曹氏势力间保持平衡,待天下归一,进可至天子之位,退可保周公之德,不远超那魏公之名?可惜荀彧以命相阻,不及熏心的利欲,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