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玉文化概論課題綱要(二)

第二章:氣候變遷與文化興衰;

--遠古蠻荒時期,人口不多,土地充足,人與資源之間的分配寬裕而和諧;或有矛盾,大都選擇遷移,不致為爭奪土地而戰爭、流血;

--隨着人口持續增加,可供採集、耕種的領域不斷縮減,遷移變得越來越受到限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越趨嚴重。

--生存壓力的增加導致資源爭奪與戰爭的出現,戰爭規模由小逐漸擴大;團體的內聚力由家族向宗族、聚落擴展,宗族聚落間的合縱連橫蘊育出國與邦的社會形態,文明則由隱約走向形式化。

--遠古人類生存壓力的形成除人口膨脹、資源匱乏之外,還有環境因素的激發,而氣候變遷則是一種重要的催化劑。

--距今8200年左右發生一次顯著的氣候變化,被稱之為“全球寒冷 (Global Chill)事件~全新世大暖期。

--考古證據表明,甘青地區定居的新石器文化,內蒙古東部地區移居的新石器文化,環太湖地區定居的新石器文化,基本上都是在距今8200 年以後才開始的,這一時期發現的遺址有:

--黃河上游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一期遺存和天水北趙師趙村一期遺存;

--黃河中游河南裴李崗、河北武安的磁山,陝西渭南老官臺;

--內蒙古東部的興隆漥文化:

--浙江省沿海的跨湖橋文化。

--中國大部分地區很少發現早於距今82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

--到了距今5500年前後,考古學文化,在中華大地如春筍般萌起,例如:

--內蒙古東部和遼西地區,紅山文化中晚期出現大型祭祀建築群址、大型積石冢群以及隨葬精美玉器的大墓等;

--黃河下游地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出現大型中心聚落、夯土城址、大規模墓地及隨葬大量精美器物的大墓等;

--長江中游,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早期,出現規模不等城址及以大型城址為中心、城有集中分佈的宗教祭祀遺存型中心聚落等;

--長江下游,良渚文化早期,開始出現大型禮儀性建築臺基址、大型人工“墳山”、祭壇、隨葬精美玉器的大墓及大遺址群等。

--可以說:距今約5500年,全球考古學文化發生了重要的轉變;原始社會明顯複雜化,廟宇和大型建築的修建、社會逐漸分層而階級化。

--氣候變遷不是一種局部性或地區性的氣候現象,而是整個北半球的氣候事件。

--例如西亞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的誕生和尼羅河流域以農業灌溉為基礎的諾姆文明的出現。

--距今4500年,氣候開始惡化,齊家文化則開始往興盛的方向發展。

--齊家文化衰落的時間被認為是從齊家文化的中晚期(大約距今4200年)開始。

--環境變遷是一個過程,環境變化從距今4500年開始,其後逐漸惡化,在環境開始惡化到人類所能忍耐的極限之前,社會成員之間為獲取資源而會進行競爭,這種競爭可能加速這一時期社會的複雜化,同時刺激文化的發展。

--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存在300年左右的滯後期。環境變化與人類社會轉變之間存在一定時間的滯後效應。儘管當時氣侯已經開始惡化,但不至於對人類造成立即的、毀滅性的打擊。

--隨着氣候轉變幅度的增加,環境條件漸趨惡劣並超過了當時人類所能承受的極限,史前農漁業體系不可避免地發生解體和衰落。

--齊家玉文化的興盛或與此期頻繁的祈天求神儀式需求有關。

--以渭水流域為例。

--全新世以來,經歷了前仰韶昇溫期、仰韶最暖期和龍山降溫期的三大時期 。根據植物孢粉分析;

--在距今8000~7000年的老官臺文化時期,氣候乾涼,氣溫上昇。

--距今7000~6000年的仰韶早期,氣候溫和,四季分明,仰韶文化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以關中地區為中心,東達豫西和晉西南,西至天水,南到漢水上游的文化分佈區。

--距今6000~5000年仰韶中晚期,降水豐富,氣候溫暖濕潤,回昇到全新世以來的最高點。

--氣候條件適宜,原始農業發展提升,仰韶文化快速發展起來,人口增長和文化發展進入繁盛時期。

--距今5000~4000年,氣溫開始回落,前期較涼,後期逐漸下降。

--人類必須調整生活方式,以適應新的生態環境。

--此時渭水上游常山下層、齊家文化與關中地區案板三期、客省莊二期文化存在有或多或少相似的文化因素。

--根據40年來東亞季風變化與夏季雨帶的關係,以及全新世東亞季風區季風降水穿時性的特徵,結合古氣候學的研究成果推論,距今約4000年的降溫事件,叠置於季風氣候對地球軌道因素變化影響的總體趨勢,東南季風北界的極地大陸氣團和熱帶海洋氣團間的界面即極鋒位置向南遷移,導致一種“南澇北旱”的環境。

--俞偉超先生在【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衰變的奧秘】一文中提到:

--距今4000年時~~~~龍山文化突變為岳石文化;良渚文化突變為馬橋、 湖熟等文化~~~~

--龍山與岳石;良渚與馬橋、湖熟,時代雖前後相接,文化面貌卻缺乏緊密的承襲關係

--岳石、馬橋、湖熟諸文化遺址的分佈密度,居址的面積,乃至文化本身的生產,生活水平,又皆遠遠小於或低於龍山、良渚文化~~~~

--岳石、馬橋、湖熟諸文化就好像是當地新出現的一種比從前落後的新文化。”

--與玉器有關的考古學現象:

--8000多年前東北邊的興隆漥文化遺址出土很多玉玦,到了5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玉玦基本不見了;

--7000多年前東南方的馬家濱文化遺址也出土很多玉髓玦,到了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玉玦也不見了。

--一北一南的相似現象,是否隱約喻示了相同成因?

--上述內容部份摘錄自: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吳文祥、周揚、胡瑩等三位先生的文章;甘青地區全新世環境變遷與新石器文化興衰:發表於《中原文物》2009年第4期,第31~37頁

--在現代的環境,學習應當以知識和技巧為基礎,同時持續吸收新資訊,然後連結新舊資訊,重新解讀、溝通且孕育新觀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