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学和文人尚意书风影响下的北宋篆书流变:以北宋碑额为例

古代墓志铭和石碑上往往有篆刻者书写的碑额,这些作为碑首正文中题刻的部分,它们一方面起着标题的作用,增强了整体碑石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塑造了艺术作品肃穆端庄的风貌,另外一方面,作为篆书书体的呈现方式,它们也是这种书体不断流变的见证。

中国的篆书书法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发展、高峰到衰落期的演变。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国家,率先选用小篆来统一全国文字,此一时期的小篆在历史上也被称之为秦篆。秦篆在书写上具有繁复性。因此,在秦末汉初之际有了“隶变”。随着隶书地位的不断巩固,篆书作为一种书体被使用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而篆书在诞生之初就有装饰性的意味。秦代时期,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

汉魏时期篆书地位不断衰落,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到了唐代,篆书地位有所抬升,原因是贵族爱好,但是已经完全脱离了实用,趋于艺术上的审美和装饰。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是李冰阳,但是李冰阳的篆书已经和秦代时期篆书雄伟壮阔的气势相去甚远。

宋元之际,金石学成为一门新型学问,宋代大词人李清照的丈夫就是金石学家,二人皆以收藏、品鉴金石碑刻为乐事。由于金石学的诞生、加上复古运动,篆书又再一次得以发展,但是继承有余,创新不足。明代时期篆书并未大的发展。清代由于统治者采取文化高压政策,文人出于对政权统治的威慑,不敢反映社会、顺应时代,因此,他们埋头于整理上古文字和经典文献,在书法上,篆书大放异彩,金石学兴盛,众多书法家以研究碑板石刻为能事,访碑、寻碑、品碑、看碑成为当时文人的时尚,因此这一期篆书得以发展,出现了邓石如等诸多篆书大家,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而作为清代碑石兴盛前声的宋代,此一时期的金石碑学研究对了解秦代、清代篆书书法的发展和接受史有重要意义。北宋时期篆书碑额书法风格,受唐代李阳冰的小篆影响最大。北宋篆书作为后代篆书繁盛的前身,其在艺术上有较为明显的进步,而由于宋代篆书作品留存较少,如果要加以详细考察,就要从当时流行的碑石额题的篆书书体加以比较,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客观准确的结论。

北宋篆书发展相对低落,但反映到此时期篆书碑额书风上,也并非乏善可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北宋时期篆书碑额书风发展不是单一不变的,这从北宋初、中、晚期碑额篆书风格流变中可以看出。所以,在不同发展时期,北宋的额题篆书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质,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展现了北宋篆书发展的全过程。

前面我们谈到,整个书法史中,篆书在宋代迎来了一个小高峰,秦代的兴盛和唐朝的中兴为篆书在宋代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北宋时期篆书碑额的大体数量具体有多少呢?蔡梦霞在《元代篆、隶研究》一文中提出,北宋时期『篆书碑及篆额为一百五十九件,失拓六十八件』

从数量上来说,北宋的篆书碑及篆额并不是特别多,但是我们将这个数字和当时同时期的其他政权,如辽、金、西夏、大理比较,在数量上,北宋的篆书碑及篆额具有一定的优势。后来南宋和元明时期的碑额数量也有所上升,但不及北宋。在书体上,碑板石刻上的额首以篆书题款居多,书体的选择上呈现出一致性,这有力的反驳了一些认为宋代篆书碑额较少、而楷书碑额较多的观点。

从地域上来看,北宋时期的篆书碑额碑石多分布于北方黄河流域周边,比如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长江流域的四川、江西、湖南等地区明显少于北方地区。

南宋时期的碑刻篆额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以江浙、湖广等地为主。由此可以看出,两宋时期篆书碑额地域性分布特征明显。而之所以会呈现出这样的差异,其原因则是北宋、南宋的政治文化变动有关。

篆书碑额在风格上可以分为婉转瘦劲、端正丰腴、秀雅美饰三种风格。北宋初期篆书发展趋于平稳,线条流畅、工整完善,在线条上较为婉转瘦劲,装饰性不多,该风格在篆书碑额上较多出现。该时期风格代表为马昭吉篆额的《重修文宣王庙之碑》,此碑篆额特征明显承袭李阳冰小篆风格,线条婉转,用笔纯净,结构匀称,风格瘦劲。

北宋初期书法取法五代、上溯唐朝颜真卿、柳公权,在社会层面使用最多的楷书往往宗尚颜、柳,而篆书则主要取法李阳冰。但是北宋的书法没有像唐代那样守规矩,北宋书法相比唐代而言,没有那么明确和持久。这些文化政策和措施,一定程度上对此时期篆书风格的发展和取向,起到了规范和引导作用。

该时期较有装饰性的碑额书篆往往存在重大场合的纪念碑上,比如封禅碑、庙碑等;在风格上呈现出丰腴、华美的特点。

北宋中期的篆书婉转瘦劲的风格依然最多,但书风已由初期篆书结构的均匀方正转为纵向修长,更加倾向于铁线篆。该时期的《升仙太子殿碑额》为例,形体纵长,弧形线条婉劲,重心上移明显,空间的腾挪感强。

端正丰腴型篆额发展到中期,在数量上较之初期明显增多,但线条趋于呆板僵化,比例不均、结构松垮的特征明显。这样华美丰腴的艺术风格开始趋于程式化,结构上更加平正端庄,笔画较之以往有所加粗,线条从曲线变成直线,明显有了一定的特征、程式,由于该时期金石学的兴盛,在装饰性的篆书书法上有了新的变化,在对小篆形体拉长的基础之上,重心上移,加大线条弧度,纵向笔画极度伸展,收笔却逐渐变尖细,呈现出典型的大篆金文用笔特征。

北宋中期出现了以苏轼为代表的四位书法家,他们崇尚书法的意趣,追求文人画的笔墨效果和程式,对于唐代法度有所抛弃。而唐代以来形成的严谨书风被后来文人的风格取代,加之金石学中各种碑板石刻对于宋代书法的影响,使得该时期的篆书呈现于碑额之中有较多的复古风貌。

北宋末期婉转瘦劲型篆额在结构上已逐渐走向生硬僵化,书风板滞化严重,已不复初期、中期的圆劲瘦挺,虽常以纵长面目示人,但线条直板者多。端正丰腴型碑额篆书与北宋中期篆额相比大体相似,整体书风变化不大。而用笔美饰型的篆额,虽然在数量上不算太多,但风格流利华美,用笔尖起尖收,提按力度强,装饰效果突出,极为醒目。

随着晚期金石学运动发展的深入,官方书学教育开展,此类篆书碑额的出现,不仅在书风上显得更加的高古雅致,同时也推动了此时期碑额篆书风格更加丰富完善。

整体上看,北宋的书法发展呈现出三个明显的阶段,北宋初期承接五代、追摹唐朝,风格趋于端庄大气,属于唐朝风格影响下的一个产物,而到了中期,随着文人士大夫以及艺术风格逐渐的完善发展,文人在前辈书法家的基础上又有了更多自觉的追求,那么书法经过前两个时期的积累和渐变,北宋晚期的书法开始有了不一样的变化,出现了书法上我们称之为尚意的书法风格,个性化趋于明显、程式化风格渐渐衰落。此一时期文人的书信手札中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这一点。从行草书上的发展状况来说,北宋将文人意趣的行草书推到了后代无以企及的高度。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以及宋代书法家、艺术家同时也是皇帝的宋徽宗大力提倡文人意趣的书风,在加上金石学的兴起,文人书法呈现出古拙却又壮美的一面。

由此可知,上述这些发展过程渗透于篆书碑额的发展过程中,碑板石刻上的篆书明显与该时代不同阶段中的书法文化潮流相互联系,共同促进了宋代碑额书法的流变。

参考资料:

唐 张怀瓘 《书断》

现当代 《中国书法史》七卷本

现当代 《中国书法历代论文选》、《中国书法历代论文选续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