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多无帖可临,一样书法精成!用的竟是这种方法!
古人学书法不临帖,你说的这是真的吗?
其实,在这么多年的书法学习过程中,每天无不说临帖,到了大学老师传授的依然是临帖之法,以至于数年来我始终坚持书法必须临帖的理念没有变。“宋朝以前的书法家很少临帖”初闻这话我是惊讶的,是难以想象的。
然而,有这么多文献的记载为佐证,我又不得不对之前“临帖之法”的理念产生怀疑。那么,古人是如何学习书法的?他们到底临不临帖?
临帖作品
一、古人是如何学习书法的
陆羽的《怀素传》中记载“学不师授,如不由户出。”怀素认为学习书法如果没有高明的老师指导,是不可能从正门出来,自己学只能是到处撞墙。
当然,怀素也要拜师。怀素拜邬彤为老师,邬彤是谁?邬彤是张旭的门生,和颜真卿是师兄弟。既然是张旭的学生,肯定得到过真传。
邬彤书法
《怀素传》:“至中夕而谓怀素曰:草书古势多矣!惟太宗以献之书如凌冬枯树,寒寂劲硬,不置枝叶。张旭长史又尝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故得奇怪。凡草圣尽如此。”也就是说,半夜十分,邬彤把“书法秘诀”传授给了怀素,秘诀的内容今天不展开讲。
怀素草书
怀素和邬彤学了有一年余,准备回家,走的时候邬彤对他说:“万里之别,无以为赠,吾有一宝,割而相与。
先时人传彤有右军《恶溪》、小王《骚》、《劳》三帖,拟此书课。”邬彤是说:你走了没有啥送你的,我这有三本祖传的古人字帖(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三本帖),今天送给你,拟此书课。邬彤这话潜意识说明了两个问题:
怀素在邬彤那学习书法一年多,压根就没有临过字帖。
怀素每天在练习“笔法”,一年时间笔法练好后,邬彤才开始让他“拟此书课”,临帖去吧。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颜真卿跋怀素《自叙帖》:“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 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张芝),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吴郡张旭。”颜真卿这里说的是从汉代到唐代草书“笔法”传承的经过。
最值得注意的是“口诀手授”,这四个字其实是两个词,一个是“口诀”,一个是“手授”。“口诀”是指用语言的方式传授的,而“手授”是指老师用书写示范的形式讲解口诀的意思。通过颜真卿这句话可以看出,书法是“口诀手授”的。
颜真卿书法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学书法和现在人学习书法不一样,现在一上课就是临帖,临不像继续临,这样反反复复。邬彤教怀素书法的方法更像现在的物理课,先教笔法如同物理课先讲定律一样,而临帖如同物理课定律之后的练习题。
做物理练习题是在明白定律以后,通过定律去解题,而不是抄。这就和书法先掌握笔法,然后去临帖一个道理。
物理课程
二、古人到底临不临帖
宋代以前的人学习书法是不临帖的或者说很少临帖,这个不是笔者说的,这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说的,他在《山谷题跋》中是这样说的:“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
黄庭坚的这句话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结论就是「宋代以前的人学习书法不临帖」,另外一个是方法「把前人的作品悬挂于墙上,每天反复品读研究,直至看到入神,这时候拿笔写就行了」。
《山谷题跋》
黄庭坚的这个结论,我并不完全赞同,但是“古人学书不尽临摹”这句话,在中国书法史上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谓“不尽临摹”是指不完全临摹,反过来说明了古代书法高手在学习书法上有窍门。在宋以前没有一个说某某的书法写得像古代的谁谁谁,如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虽为父子但字写的却不一样。
像唐代颜真卿书法,无论是楷书、行书,你能说它像谁谁吗?肯定说不出,因为那个时候传承的是“笔法”。
王羲之书法、王献之书法
然而宋代开始“像谁”的问题出来了,如南宋吴琚专学米芾,不看落款还以为是米芾写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加上苏迈,写的字都很像;明代文征明的儿子的小楷,写的也和父亲很像。苏轼说:“笔法传至本朝,已失传。
所以,从宋代开始,所有的书法人都开始大量的临帖,以此弥补笔法上的不足。
米芾书法、吴琚书法
自宋代开始“笔法”失传,乃至今天“笔法”二字也没有一个正确的解释。然而,我认为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临帖依然是学习书法的唯一出路。
朝代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战乱后,所能留下的也只是只言片语,并不能完全解释“笔法”的奥秘。只有期待不久的将来,还有新的文献出土,等到那一天“笔法”将大白于天下。